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如题所述

中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就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当中时常会看见客人吃了饭之后放下锭几银子直接就走这样的场景,而店小二也从来都没有阻拦的意思,只是在客人走后开心的望着桌子上那一些银子,并且收入囊中,有时甚至还会十分狗腿的说上一句客官慢走。他们这样做难道是真的很信任这些客人,也不害怕他们的钱没有给够,让自己做了亏本的买卖吗。

古代的银子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人民币,在货物的交换中承担着流通的职能,但是虽然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身上带银子的。古代的各方面技术都不如现在,那时候开采和冶炼的技术也不怎么完善的。能够把银子带在身上使用的,一般都是家底殷实的人。

普通老百姓上街买东西,一般都只能用铜钱去用于交换。真的能够拿出银子甚至直接甩一锭银子在桌子上就走的客人,绝对都是非常有钱的,遇到了这样有钱的阔气大佬,店小二们当然不会再去数来数去,更不会去阻拦。

老百姓们通常使用的铜钱

直到明朝之后,欧美国家的殖民者在菲律宾和美洲都发现了许多的银矿,于是,银子就随着丝绸之路一点一点地流入我国。也正是到了那个时候,老百姓们才都用上了银子当做钱票。政府真正开始使用银本位制也是到了溥仪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

一般有钱人家的子弟出门都会带一个荷包,荷包里就会装一些碎银子或者是金子。在当时,一般一两黄金可以抵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则相当于2000个铜板。每个朝代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汇率差距,但是总体来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下浮动。看到这里,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对于店小二们为何不会去计较客人丢下多少锭银子也都多多少少有了个数。

再举个例子,大米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现在买一斤大米差不多要三块钱左右,在唐太宗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买一斗米就需要五文钱。一斗米约等于一石,而一石换算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斤"差不多就是120斤。

这样算下来,一两银子差不多可以买20石大米,相当于人民币7200元钱。这样看来同样可得知那些吃完饭随意丢下一锭银子的客人家底必然十分殷实。直到唐玄宗年间,米价开始上涨,十文才能买一斗,银子自然而然也遭遇了贬值,下降到了3600元人民币的样子。

依据《宋史 职官志》记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不过宋朝时货币制度相比起唐朝比较的混乱,并且市面上拥有很多种货币,甚至每个州郡都能够私自制造属于本州的货币。这样一来,货币市场就更加错乱,那时候一两白银可以兑换2000文钱,差不多可以购买6石多米。

对此,《梦溪笔谈》当中也有相关记载:"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宋朝时期一斤差不多约等于640克,10石大米,也就是59.2公斤,和唐朝其实差不了多少,不过银子却早已贬值,一两银子只能够买2100元左右的大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