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范闲不下跪,解析下跪的前世今生,为何带了屈辱色彩 ?

如题所述

电视剧《庆余年》剧情精彩、演员演技非常好,可以说是备受广大网友的喜爱。剧中主角范闲做为穿越者,思想与古人大不相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范闲不下跪,见太子、二皇子甚至是皇帝的圣旨都没有下跪,只有见到庆帝和太后时跪过几次。范闲的这种行为却没有被庆帝怪罪,在那个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不下跪真是十分少见。


在我们以往看过的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大臣向皇帝下跪磕头,平民百姓向官吏下跪磕头,好像下跪十分常见。那么真实的历史中下跪从何而起?为什么要下跪呢?

01 跪坐的起源,它只是一种平常的坐姿

跪最初是指跪坐,并不是一种礼节,只是一种普通的坐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带有人格卑微色彩。

殷商时期,坐姿主要有“蹲踞”与“箕踞”两种,“蹲踞”是指屈膝下蹲式的坐姿,“箕踞”是指席地而坐、两脚前伸,后来认为这两种坐姿不雅观,逐渐被淘汰,而跪坐则成为一种主流,跪坐的标准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放于脚后跟,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在膝上。

先秦时期,因为没有座椅板凳,所以不论是在宫殿庭堂还是官府民宅,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当然并不是直接坐在土地上,而是坐在席子上,贵族则会在下面加个榻。东汉刘熙的《释名》记载:“榻,人所坐卧,曰床。床, 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

这个时期,虽然有席子和榻,但是大家的标准坐姿依然是跪坐,比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秦孝公向商鞅请教治国之道,因为听的太入迷,身体不自觉的朝前移动,把双膝移到坐席的前面了,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秦孝公是跪坐着的,而且膝下有坐席。《战国策•秦策三》中也记载:“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到了汉朝时,跪坐依然十分盛行,刘邦七年叔孙通倡导宴席礼仪时,刘邦皇帝入席跪坐,群臣“皆伏仰首”。

跪坐时代,如果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只要身体前倾并将腰杆挺直,臀部离开脚后跟,就变为跪姿。如果双手触地,就变为拜姿。这种跪拜是双方互相表示礼敬和尊重的一种礼仪,没有尊卑之分。

先秦时君主与大臣面谈时,都是跪坐,而且表示敬意时彼此要互拜,行揖礼、空首礼。到了汉代,最高级的官员为三公,即丞相(东汉称司徒)、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称司空),皇帝对他们的礼节主要是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觐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相比较先秦时期要怠慢许多。

02 跪拜含义的变化,开始于坐具的变化

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后汉书》中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竟为之”,不过胡床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只能坐在席子上,就是席地而坐。

到南北朝时期,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是还没有椅子、凳子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经常用于坐禅,所以又称为禅床。

到了唐朝时期,坐具已经由席子演变成高型坐具,专门供垂足而坐的椅、凳、墩开始流行起来。比如李白的著名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床,而是中国最早的凳子,而且是可以折叠的小凳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小马扎”。

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盘腿坐在辇上,而在唐以前人们通常是或席地而坐,或坐床,或坐榻。

唐代虽然出现了椅子,但是应用范围却不广,只限于贵族和士大夫家庭,而且女人还依习惯坐床,不能坐在椅子上,否则便是失了礼节。

到了宋朝时,椅子开始向舒适方向发展,开始出现靠背椅,然后出现了柔软的椅披,扶手和脚踏板。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家具使用最为齐全,可见高型家具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描绘椅子有两种:一为带踏板,腿部前后无枨子,左右上部各一根;另一不带踏板,四脚处有托泥。



因为椅子的出现,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了改变,跪拜的动作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从椅子上滚到地下跪拜对方,显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虽然跪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跪拜。平时大臣见皇帝也不跪拜,只是站着表示尊重,如果需要表示敬意一般则行双手交叉的揖拜之礼。只有在极其隆重的仪式典礼上,大臣才需要对君主行跪拜礼,而宾客见面一般都是行揖礼。

03 跪拜的兴盛,开始了屈辱的含义

到了元朝,跪拜的礼节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带有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推行开。蒙古人原本尊卑观念比较淡薄,元朝大臣耶律楚材决定用跪礼来修正这一点。为了表明皇帝和蒙古贵族尊贵有别,让当时皇帝的哥哥察合台带头下跪,于是察合台就率领蒙古各部向大汗窝阔台行双膝跪拜大礼,蒙古贵族都要下跪,其他的大臣们更不用说,从此跪拜在蒙元时期一发不可收拾。

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元朝丞相孛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元朝官员让他跪下,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跪拜的礼节并没有改变,因为对于臣民来说,他们只是换了个主子,骨子里的主奴思想丝毫没有变化。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不光规定大臣见到皇帝要下跪,下级向上级报告事情时也必须下跪。《大明会典》记载:“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宋朝的士大夫还敢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笔下之天下。”而元朝之后,大臣的地位卑微到只是皇帝的奴才了。

到了清朝,跪拜的情况更加严重,清朝皇帝不但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甚至要求外国的使者下跪。乾隆晚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就曾因为跪拜礼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有学者认为马戛尔尼的跪拜礼问题背后,是几十年后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跪拜礼的变迁,不仅仅是礼仪上的流变,其背后的实质是时代精神的蜕变,是君主全力空前加强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除了对父母长辈或先人牌位外,国人下跪的礼节都被废除了。随着欧洲文明开始主导这个世界,跪拜礼似乎也成为了落后文明的野蛮行为。当然现在世界上依然有保留跪拜礼的国家,比如缅甸,缅甸人见到长辈、老师、学者、上司,不管与对方是否熟悉,只要对方是坐在地板上就要对他行跪拜礼,他们也没有为此感到不平等、屈辱之类的文化含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1
下跪的屈辱色彩是要从明朝嘉靖皇帝开始说的。明朝嘉靖皇帝让所有的文人士族全部下跪,有了大礼义这种事情之后,才会带有相应的屈辱色彩。
第2个回答  2021-02-20
在古时候,下跪这个动作就是代表了尊贵之意,有强迫之意。而现在,下跪则表示尊重,是自愿行为。所以在那时下跪就是带有屈辱色彩。
第3个回答  2021-02-20
下跪其实就是指的臣服于某个人,并且听命于那个人,意思就是自己是奴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