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播音主持,哪里有学习发声的课程啊

如题所述

学习播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生在世家、长在中传。学习发声课 可以从普通话学起,打好基础

你认识的主持人,有名的没名的,估计都不是童子功,而且播音也没有童子功。青少口才训练顶多算个兴趣班,对于艺考没什么决定性的帮助。

接触没接触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身条件怎么样?

身高、长相、声音条件、语言组织能力,还有最重要的,你的问题文化底蕴如何?学习播音主持 配音是需要一个系统的体系的,是有技巧的,不能盲目的学习。零基础想学习播音主持,配音,这里有给大家准备了系统的学习教程。需要的可以加一下老师为心:mtbyby【备注:学习配音】

现在互联网教学已经非常的发达,找个靠谱的导师,上晚上的一对一,每周2-3次就够了。每天上午早起半小时晨练,每周固定时间上导师的远程课程。

林肯曾说:“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无疑是一个失败者。”的确,一个人才学满腹,下笔如有神,势必让人青睐。但如果他在说话时却吞吞吐吐,语无伦次,那可真是一件憾事了。

如今,“好口才”成为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标志,家长们也开始注重孩子的语言教育,将播音主持这门语言艺术融入孩子的业余生活,开始给孩子报播音主持的兴趣班。但播音主持这个专业不能盲目地学,老师也不能盲目的教,一定要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找准方法,有条理的系统的去学习。

首先,克服紧张情绪。很多人初次登台时,都会犯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紧张。就连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都脸色发白,四肢颤抖。

美国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也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磕碰在一起。所以,在一定场合下,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有紧张情绪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物时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当我们在不确定自己所说的话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支持时,表现在声音上就是吞吞吐吐,音量微弱;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放不开手脚;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心跳加快、手脚发抖、说话磕巴。

所以作为播音专业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紧张,找到缘由后自然在心理上也就能放松许多了。

播音是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自学太难,只能改变说话方式来让自己说话让别人听起来舒服。理论上可以学,但需要老师来指导,没有人指导你压根不知道错在哪里,并且会影响很深,根深蒂固那种。

最后,如果你想做声优、播音、主持、配音伪音、电台主播,想让你的话变的好听、耐听、爱听的小伙伴,一篇文章可能很难让你快速学会找到我,备注你的来意,你就会收获一节动听幽默的直播课,从0基础开启你的播音艺术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6
您好,你可以找一个培训机构,老师需要指导你学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气息,以及找到合适的口腔、喉部的状态。用声错误、喉部挤压、口腔与面部表情的不恰当,录音是没法告诉你的。
事实上,很多人是无法完全区分60个声母、韵母成分的。因为听辨上无法区分,所以在吐字上,才会出现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常见的语音问题如尖音、鼻边音问题、平翘舌问题、前后鼻音问题等等,90%以上都是因为“听不出来”。
所以,最好需要一个能听出来的耳朵,帮你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6
超越巅峰吧,感觉一些方法技巧的传授也很实用,提升实战能力,随堂练习。
第3个回答  2020-11-25

一、音量

音量取决于你的声带震动幅度,那声带的震动来自于你的气息,气息来自于呼吸,所以追根溯源,你的音量大小来自于你的呼吸强弱。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有介绍过“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这里不做赘述,不过也没关系,后面的文章中会有更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二、音色

音色是什么?音色是声音色彩,你的声音是什么颜色的?

梁静茹是声音是暖暖的橙色,孙燕姿是声音是硬朗的宝蓝色,朝鲜女主播的声音是具有侵略性的红色……我们平时会形容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清脆、甜美、有磁性”这些都是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特征,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的音色并不影响我们的沟通,有人嗓音不好听我们也不会介意,但是你会发现,一个音色不好的人的声音从媒体中传出,你就会觉得十分不能忍受,甚至会觉得情绪都受到了影响,这就是我们日常发声和播音发声的另一个差异。

如果你想做播音、主持、配音伪音、电台主播,想让你的话变得好听、耐听、爱听的小伙伴,一篇文章可能很难让你快速学会,可以来这个裙,首先是644,中间是061,末尾是402,你就会收获一节动听幽默的直播课,从0基础开启你的播音艺术之路~

三、吐字归音

实际上吐字、归音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播音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和信息比日常口语所承载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而且一般都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那应该如何保证吐字清晰呢?首先是要注意使用普通话,做到语音纯正,使受众听得懂才是最关键的,在播音中,读音准确,轻重,音变,这些都是要着重注意的,不过这个部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做着重说明。

第4个回答  2020-06-02

播音主持是口耳相传的专业,很难自学的,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

比如:呼吸控制讲究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原理。胸腹联合呼吸法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时应该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胸腔、横膈肌、腹肌联合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它可以操纵和支持声音的能力,为气息均衡、平稳地呼出提供了条件。

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呼吸原理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气压差原理。当吸气肌肉群收缩时使胸腔扩大,人体肺部内的气压会小于人体外气压,这时只要口、鼻、气管等呼吸通道无障碍,空气会自动由气压高的体外进入气压低的肺泡内,使肺叶扩张起来,这是吸气过程。当吸气达到一定饱和程度时,吸气肌肉群即松弛;而呼气肌肉群开始收缩,这时胸腔会随之变小,人体内气压比体外气压高,肺叶内的空气会从肺泡经吸通道排出体外,这是呼气过程。人的发声是在呼气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呼吸控制的训练以呼气控制为主。

二是呼吸肌抗衡控制原理。话筒前发声的呼吸控制,具有吸得多、吸得快、呼得省、呼得匀、呼得慢的特点。我们欲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锻炼吸气肌肉群,使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并与呼气肌肉群形成某种对抗;再结合口腔控制,使气流能按使用的需要有控制地、稳劲地呼出,充分发挥气流在发声时的功效。

胸腹联合式呼吸基本状态练习:

1、慢吸慢呼:放慢速度完成呼吸过程,边吸气心中边默数1、2、3、4……渐渐完成扩张,然后保持七八个数,再同理慢速呼气。

在这个慢动作中,对身体进行感知,深刻感受自己的每部分肌肉的逐渐变化,与自己的身体培养深厚的感情。

2、狗喘气(蛤蟆气):把开口狗喘气改为闭口,用鼻进气,可过滤空气中的病菌并减少气流对声带的冲击。

身体保持直立,肩膀放松,舌头下巴放松,慢慢吸气至胸廓较为饱满并尽力保持此状态,胸背部有一定支撑力,而后仅仅用横膈膜与腹肌对抗完成连续而轻微的弹跳呼吸运动,腹肌要运动起来,呼气时腹上部突然迅速内缩像吓人一样,此时是有弹性的,你会发现这口猛的弹出去的气在出去后自动又回吸进来,如此连续的去做,做到无力再做时才停止。这是锻炼和提高腹肌与膈肌的协调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刚开始做不太协调可慢一些,随着练习深入逐渐协调并加速,至少一口气连续不断的快吸快呼的喘一分钟以上才刚刚基本合格。

3、膈肌弹发(嘿、哈…):这是无声练习狗喘气的有声版本,狗喘气合格了,这个有声练习才可能合格,所以可以先正确做狗喘气练习,然后以此状态去带有声弹发。

深吸一口气,喉外肌不着力,以丹田控制,发出三四个均匀、连续、低沉、扎实的“嘿”音。随着练习逐渐增加弹发的次数,达到一口气弹发七八次,过程中气的力度均匀、声音的音高、音量、音色保持一致。做得比较好了以后,再进行自如快慢变化练习,随自己意愿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连续不断的发它二三十个。最后进行改变音高、音量、音色的练习。最开始练习膈肌弹发的一段时间会觉得,下肋和腹部的动作不协调,或者动作与声音不同步,练久了还腰酸腹痛,这都是正常的。只要正确的坚持练习,动作与声音便会和谐统一,腹肌与膈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也会显著提高,此外还会增强咽壁的力量,亦可以协调气息与声带的状态。

4、气泡音:气泡音的好处很多,不单单是缓解嗓音疲劳那么简单,详细内容我之前讲过,不赘述,这里只说说它对气息的帮助。良好的气泡音需要持久、微弱、稳定而均匀的气息来作为动力,这对气息的控制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不要草草发十几秒气泡音就结束。连续不断、持久均匀的吹发气泡音,三十秒、五十秒、一分钟及以上……既可锻炼气息,也可以找到气息与声带的关系,找到气作用在声带上的感觉。再有,气泡音带发元音练习,由气泡音到真声的转化,需要气息的加强,而不是喉外肌使劲儿去捏声音。在这个过程里,目的是就着重体会气息的加强是由腹压的调整,由丹田去控制的状态,要彻底抛弃喉外肌用力的不正确方式。

5、唇打嘟发声:唇打嘟噜发声,伴随音高的升降变化。着重体会音高变高,气压也需加强的关联性(高音由高压产生)。这个压力的变化,由腹压的调整而来,总的枢纽在小腹(丹田)。练习时感受音高上去,小腹也要给劲儿的协调状态。

6、如释重负的叹气:不是阴阳怪气的叹气,而是真正的如释重负的叹气,发出通畅的“唉”,并顺势带出胸声(胸腔感受到震动)。可以只去体会叹气,也可以用叹气带发几个音节来加强体会。此法可找到喉部放松、胸部放松、气息下沉、运动通畅的状态。

7、吹蜡烛: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近距离,把它吹灭,而后拉远到以刚才的状态吹不灭的距离,调整呼吸状态后再次吹灭。这个过程体会的是,距离的变化所带来的呼吸强度的调整,进气量的差别,呼气状态的变化,丹田的着力强度的变化。

这些还只是呼吸,播音当中还有发声技巧,语流音变等等,若是没有专业的老师讲解,是看不懂的。需要有专业的老师为你做示范、讲解,当然你的刻苦练习是一定不能少的。但是自学是不可行的,一定要找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