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和文化内涵

如题所述

1、土家族吊脚楼的位置:

分布在我国的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

2、土家族吊脚楼的作用:

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冬暖夏凉、抵御毒蛇猛兽。

3、土家族吊脚楼的材料:

除了屋顶盖瓦以外,其它多用杉木建造,然后涂上桐油干净又亮堂。

4、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阶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5、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扩展资料:

土家族吊脚楼的风格特点:

1、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几乎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各有千秋。

2、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首先,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

3、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家吊脚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5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脚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18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位置】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作用】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材料】
  木质结构为主 少量竹子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758.htm?fr=ala0_1_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13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脚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位置】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作用】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材料】
  木质结构为主 少量竹子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简介】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结构】
  一般都是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十分宽敞。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很好,在室内也能感到清风徐徐。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角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角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角,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文化内涵】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断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吊角楼一般两层,楼上楼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到过苗乡土寨的外地人说:“苗香美”,、“土乡美”,美就美在吊角楼。 可是,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 
  清澈的沱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如恬静的淑女。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这种吊角楼,依山榜水,沿江连绵不断。从那窗口闪过的张张笑脸,又不禁是要想起沈老笔下黄昏薄暮中的吊角楼的风姿。入夜那临江窗户中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那一座座吊角楼倒映在清流之中,宛若水下龙宫,十分清晰。白天那挤满沿河的浣衣女,把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悠的荡开去,却象一抹一抹会心的 微笑,河在两岸的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绿。吊角楼在古亭楼阁,新式建筑交相辉映之下,更加多采多姿。还有斑鸠在河洲觅食,丁丁雀低翔高飞,更为吊角楼添锦增色。

      第4个回答  2013-03-19
      土家族的吊脚楼:
      土家人居房一般为木构,间以少量岩石或砖土。建房选址却有许多讲究,要先请“阴阳先生”架罗盘`看风水,一般要求座北朝南,依山傍水,避风向阳。这不仅有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科学上的因素。如造屋时选主梁 材料,不仅要干直枝少,且要用易生茂发的枞树或椿树,以象征发家发人。木匠砍梁木时,先燃放纸钱 炮竹,并让树向上方倒,叫“走上风”。梁制成后,其上要作太极八卦图,有的还上书“美轮美奂”。夜晚木匠 师付要亲自主持祭梁仪式。上染时要唱赞“梁歌”`撤“梁粑”,亲属则以红布搭在染上,以示祝贺。安放梁木时,于榫上压五谷红布包以示五谷丰登。上梁定屋 这天,主人一定要大宴宾客。

      土家族住吊脚木楼,历史悠久。《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据考,今土家族居住吊脚楼,既袭古“干栏”建筑遗风,且楼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遥望之下,更显险奇。平地吊脚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染画栋,古色古香。故土家吊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每当风和日丽,云缠雾绕,山鹰临窗,清风徐来,悠悠然心旷神怡;若是阴晦之日,在一片深浅多层次墨绿色调中簇拥着长年烟熏火燎的木楼,犹如一幅中西合壁的彩色石版画,久赏凝思,又仿若飘荡着一首古老粗犷而略带伤感的山歌,令人神往,久久沉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不能自欺欺人。 白族村寨,多建筑在平坝或依山傍水的山脚地带,每村数十户或上百户不等。一般聚族而居,住房多为二层楼房或平房。畜圈和厨房一般与主房分开。房内布局三间一正屋,房前一坪地,也有一正屋两横屋一块天井坪地的。房屋构造,有“高不过八,宽不过五”之说。龛对大门,白民大门比神龛宽八分,而汉民神龛比大门宽八分,形成不引人注目 的小反差。白族大门,上宽下窄,相差五分。房前屋后多植花草树木,古柏、竹篁、芭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