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

要说是什么地方的,习俗,400字左右 好的加分

我的家乡是河北,我来说说我们家乡的风俗。

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提前准备许许多多的年货,比如说春联,福字,灯笼,鞭炮等数不胜数的东西。春节还有不少的习俗呢,比如说吃年夜饭,守岁,拜年。扫尘,祭祖....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午吃完饭各家各户开始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将家里布置好。大年三十儿那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欢聚一堂。大家其乐融融的坐在庭院中聊着家常。夜晚时候,大家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观看春晚。听老一辈说,大年三十儿那天晚上一定要很晚才能睡觉,明曰守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没错,新年就是这样,在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旧的一年即将逝去。在爆竹声中,人们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老一辈总爱在大年三十那天给我们讲年兽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后来人们找到了对付年兽的方法,原来年兽害怕红色,响声和火光。从那以后大家每当春节就会....即使每年都会听到这个故事,但总会觉得一点都不腻,反而觉得很有趣。

初一那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去向长辈们磕头拜年。磕完头,拜完年就到了小孩子最喜欢的时候了一一发红包,可大人们却一点都不喜欢这个时候,因为一年赚的钱就会被这样发出去。所以每当春节过后,每个小孩的荷包都是鼓鼓的,可大人的荷包都是干瘪的。初一早上吃饺子,中午吃熬大锅菜,自己家团的丸子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4

家是永远的港湾,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过年都要回家,每逢春节都流行着许多短句,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的味道等。但是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家乡的春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为大家介绍春节变化前后的模样。

在七八十年代当时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没有通过手机进行直接交流的工具,人们只能就近原则进行庆祝新年,并且当时的庆祝方式也是丰富多彩,听父母说年三十一整晚不睡觉来守岁和亲朋好友进行娱乐做年夜饭,当时的环境没有现如今污染的这么严重可以放烟花爆竹,小孩和大人通过放鞭炮来祈求来年能够取得更大的丰收。而现在家乡的年味是藏在了手机发个红包、表情包的关心和祝福。因为大数据的到来,人们接触的信息不再是像之前那样局限,现在过春节可以通过私家车到周边游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只求满足于温饱问题,而是享受着精神方面的快乐,通过观光与亲朋好友周游来记录美好的春节,这是家乡现在的春节形式。

由于人们的观念的改变和个人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导致家乡的人口减少,
没有之前热闹的场景。现如今交通便利,远在他乡的工作者可以在各种假期回家也不只局限于春节这一个时间段,智能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人们不聚在一起也可以进行视频聊天。二十年前娱乐方式是踩高跷、跳舞、戏剧表演等真人版的实地精彩出演,而现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打游戏、刷视频、追剧、在网络进行社交等多种选择,这减少了很多聚在一起的活动,所以春节从之前热热闹闹的场景变成了现在形式多样的游玩和祝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一直努力向前走,而自身的行为是随着外界大环境的改变而转化的,从前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缓慢投入各行业都能有一定收获,而现在各领域都处于饱和状态,而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这导致在新年的时候也出现了加班、春节不打烊的现象,使得一部分人在春节依然在岗工作,而没有回家乡团聚享受与亲朋好友的关怀与祝福,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人们过春节的形式。

家乡的春节味道没有变淡,而是我们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接受这个转变的过程使我们更好的记录家乡的春节。

第2个回答  2022-01-31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传说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过春节传统了。

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农历初一这一天,广义上讲是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到元宵正月十五,有些地方是从腊八开始的。春节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多种多样的习俗。

一、扫尘。

我们北方称之为“扫房”,即打扫房子,也就是年终的大扫除。扫尘有着扫去“霉运”“晦气”的寓意,然后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迎接新年。这是新年之前很重要的一项活动。

二、祭灶神。

祭灶神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即小年这一天。民间祭灶神的传统源自古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早在商朝就有祭灶行为的发生。

三、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年夜,做一大桌好吃的,一起吃吃喝喝,很是快乐。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年夜饭上一定会有的一个菜就是鱼,还不能吃完,寓意着团团圆圆。

四、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过了十二点再睡觉,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五、贴春联。

大年初一的早上起早贴春联、福字、窗花等等,新年的第一天喜庆(前一年有去世的人的家里,是不许贴的)。

六、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期许。

七、拜年。

正月初二到初四这几天走访亲戚、拜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是不许串门的,只有在前一年有人去世的家庭才能让他们的亲戚去拜访。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第3个回答  2010-03-16
  春节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呐喊着。不经意间。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不经意间,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逛庙会

  拖着沉重的步子终于来到这美丽山村的小镇上。老远就听到了叫卖声。走近一看,傻眼了,眼前满是姹紫嫣红穿着艳丽服饰的人们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动着。既然来了,当然是冲啊。“老板,这中国结怎么卖啊”“这个,这个好看着咧,买个挂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很便宜,五块一个。姑娘买几个吧!”“便宜点吧,老板四块一个怎样,我买四个,大家都发财吗!”“好了,卖你,下次再来!”……“老板,来几串冰糖葫芦!”“好咧,冰糖葫芦好看,红似火,来年一定红红火火!”“小哥,夹几片臭豆腐试试!”“欧可,臭豆腐,十里飘香……”

  庙会上,你不仅可以购物,品尝小吃,各取所需,热闹非凡。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到独具民间风情的说书和皮影戏。说书先生穿着大红棉袄,绘声绘色的将古典名着给你娓娓道来。时喜时悲,时紧时松,引得观众满是喝彩。皮影戏我还是见头回,挺有趣的。几个小人儿互相叫嚣着,时踢腿,时鞠躬,像是在给予观众们道祝福一般……

  庙会上的一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吃年饭

  一波未来,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未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一,年年有鱼-—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是合家团圆的汤圆;预示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特制的大团桌上,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鬼则草草的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见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来,干杯,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好,我也祝你恭喜发财,干杯”。“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来越结实”!“我祝你事业有成,年年有余”……团桌上,干脆响亮的酒杯声预示着来年的兴旺。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灿烂。

  饭间,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拜年

  吃完饭,七点一过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动了,三五个大人一桌麻将,一桌牌到凌晨。而小孩则二三十人一起结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从那桥的小道的开端一路走过穿梭在丛林的小屋中间,打着自制的小灯笼,走过一家,一个接着一个的道来“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那么这一家便会拿来大袋的糖果,依次发给每个小孩,顿时,他们脸上就洋溢着像阳光般灿烂温暖的笑容。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许愿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的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祝福:同学,祝你新年快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3-28
1.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2.广州春节习俗:逛花市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逛花市

四季如春的广州,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习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年宵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当时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广州最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宵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

为了迎接年宵花市的到来,人们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就着手准备了,郊外到处可看到树上挂着的串串鲜花。年宵花市到来前几天,广州花市已陆续搭架,许多人陆陆续续前往,买回一把鲜艳夺目的花插在瓶内,把家里点缀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到了花市那天,人山人海,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除夕之夜,花市进入了高潮。花市上有“竞夸天下无双色,独占人间第一春”的牡丹,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各色名菊,还有誉满南国的大丽、玫瑰、芍药、米兰……淡妆素裹的“沙漠美人”——肉质植物仙人掌、仙人球,落户在广州的“凌波仙子”水仙也在花市上笑脸迎人。“花坛盟主”的山区贵客“吊钟花”,一枝就有百个,甚至几百个花蕾,只要调节适当,到了初一,一个个、一双双地吊在枝头,给节日的家庭环境添上了热烈、蓬勃的生机。花市里还有桔果流金的各种果实,一盘盘、一层层,枝头上挂满的柑、橙、桔……更有那“水中鲜花”的各种各样金鱼,随风摇曳的各色彩灯,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当你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香气袭人,微微颤动和舒展着叶芽怒生的五彩缤纷的珍品,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具!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 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3/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