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帮忙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以及他们的故事

要快呀!!!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两桃杀三士,战国四公子,

两桃杀三士

公元前7世纪时的中国,诸侯国并列。当时齐国有三位武士田开强、古冶子 、公孙捷,三人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齐国国王的宠爱。久而久之,三勇士挟功自傲,横行霸道,目中无人。这时有一个阴谋家陈无宇便想乘机把三勇士收买过去,推翻国王,夺取政权。

齐国的相国晏婴眼见恶势力扩张,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 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凭他一个书生怎样能么能杀掉国王信任的三个武士呢? 有一天,齐国的邻国鲁国的国王来访,齐国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一行。 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见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态 ,心中便有了主意。 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国王,让他到国王的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同意了。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剩下两个桃子。晏婴提议国王,让两旁的文武官员各自报功,谁的功劳大就把桃子赏给谁。

国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增加宴会的喜庆气氛,便要求他的文武官员各自述说自己的功劳。 这时,三勇士中的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国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大,应该受赏赐。”于是,国王赏给公孙捷一只桃,公孙捷感到很得意。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古冶子见状,抢着站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我当 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杀过一头大龟,救了国王的命,这功劳可不比公孙捷小。”国王听了,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剩下的桃赐给了第二位勇士。

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田开强坐不住了。他牢骚满腹,讲述了自己领兵攻打敌国,俘虏敌人五百多人,为国家强大立下了赫赫战功。然后问国王,他的功劳够不够大。国王无奈,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 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

田开强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众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气愤之间,当场拔剑自刎而死。 第一位勇士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 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说话之间,顺手一剑也自杀身亡。这时,剩下的勇士古冶子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二位已死 ,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

说话之间,三位勇士都自杀身亡,齐国的国王连阻止都来不及,所有的来宾 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国家的隐患。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
即田文,战国时齐贵族。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称薛公,号孟尝君。被齐王任为相,门下有食客数千。曾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为相,不久逃归。公元前294年,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主张联秦伐齐,后来与燕、赵等国合纵攻齐。
平原君 (?~前251)
赵惠文王之弟,即赵胜,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之久,后向魏、楚取得救援,击败秦军。
信陵君 (?~前243)
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春申君 (?~前238)
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即位,任为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公元前248年,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号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被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3
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
二桃杀三士。
见梁甫吟。
不过好像是春秋时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