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手握百万大军,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如题所述

迫使溥仪及裕隆太后同意逊位的并非是南方的孙中山和革命军,而是北洋新军的最高领袖袁世凯及北洋新军。


有人说,1911年的清政府依然拥兵百万之众,为何在孙中山及听命于其领导的南方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之后,溥仪小皇帝与裕隆太后却选择了乖乖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没有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南方革命军展开大决战,将南方革命军消灭在长江以南?平定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国内叛乱,收复山河。继续延续大清王朝的国祚和命脉?


实际上,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反抗和围剿。但是清朝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曾经最为倚重的八旗子弟兵以及绿营兵,便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我们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满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惨败的战争结局。因此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清政府的八旗子弟兵和绿营兵便已经无力再平定叛乱,因此才有了曾国藩兄弟、左宗棠组建湘军围剿太平天国。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再一次将洋务运动所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化军事力量消耗殆尽。此时的清政府,才清晰地认清了传统军事武装与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半个多世纪在洋务运动所积累的军事、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成果被消耗殆尽以后。清政府着手改革军队,命令刚刚从朝鲜回来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训练一支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新军,而依托的家底便是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洋务新军。


经过袁世凯的训练和扩充,一支具备现代化战争意识的北洋新军逐渐形成。当然取得这样的训练成果离不开满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满清政府也因为支持袁世凯训练北洋新军。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和军事开支。导致已经不堪重用的满洲八旗兵和绿营兵更为不堪。


因此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主政的摄政王载沣和裕隆太后便积极调集北洋新军开赴前线准备消灭南方革命军。然而北洋新军并不是满清政府的新军,而是袁世凯的私人军队,此时的袁世凯正在老家河南赋闲钓鱼。北洋新军同意出战的条件便是要求满清政府统治者重新启用袁世凯并且委以重任。由此可见,满清政府耗费心血精心锻炼的一支新军,并非是满清政府的一把利刃,反而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沣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并且委以重任,就这样袁世凯才命令北洋新军开赴汉口,与南方革命军展开对阵。然而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袁世凯早已经看清了满清政府的懦弱与无能。再次得势的袁世凯并没有命令北洋新军拼尽全力消灭南方革命军,而是将战争维持在对峙状态。进而依托前线的战场形势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资本。


因此,辛亥革命的爆发,从一场推翻满清政府的起义运动慢慢变成了袁世凯重新回到权力中央并且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机遇。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也都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风云际变之时袁世凯成为了最关键的人物。因此袁世凯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军保持着军事对峙状态,一方面秘密派人前往南方革命军军中秘密谈判。同时不断地向年幼的小皇帝溥仪和满清贵族施加压力,迫使其放弃皇位和江山社稷,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最终在袁世凯的不断运作之下,南方革命起义军的最高领袖孙中山对其进行了妥协。满清政府及其所拥有的近百万满族八旗子弟兵和绿营兵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和平逊位的事实。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溥仪虽然有百万大军,但是这些军队其实都已经不听他的了,而是被掌握在各军阀手里,所以溥仪也没办法,只能乖乖退位,不然他也会被强制退位。
第2个回答  2020-12-02
管不到百万大军,当时全国宣布独立,只有袁世凯有实力平定,但是袁世凯有其他心思。
第3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溥仪就是个傀儡皇帝,他手下这百万大军没有一个人是听命于他的,空有皇帝的虚名而已,如果不退位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第4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当时清朝已经失去统治力了,有百万大军但是军心涣散军阀林立各自有小心思,同时外国列强也威胁着清朝贵族的生命所以溥仪也不敢打仗了只能退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