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自卑感?

如题所述

消除自卑感需要时间、努力和积极的心态。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逐步减少自卑感: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

    接受不完美: 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要苛求自己。

    积极思考: 负面的自我评价会加剧自卑感,尝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

    设定小目标: 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实现,每次成功都可以提升自信。

    拓展兴趣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爱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与积极人交往: 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的影响会让你更加自信。

    积极肯定自己: 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肯定,逐渐培养自信心。

    尝试新事物: 勇敢尝试新的经历和挑战,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成长的机会。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卑感严重影响生活,可以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培养自我爱护: 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升自尊和自信。

    自我探索: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目标,有助于找到内心的平衡。

    面对挑战: 不要回避挑战和困难,通过克服难题来提升自己的信心。

    坚持努力: 自卑感不会一夜之间消失,需要坚持的努力来逐步改变。

    正视自己: 接受自己的过去和不足,但不要被它们定义。

    记住,消除自卑感需要时间,要有耐心和坚持。如果你发现自卑感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帮助,帮助你更好地克服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0
1 . 比较心理

无论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还是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亦或是我们每个人骨感的现实状态与丰满的理想状态的比较,只要比较一旦产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这种落差可能是正向落差或者是反向落差。

前者是优越的心理体验,因为现在的我们比过去的我们有所进步、认为自己相对于其他人优秀、距离理想中的我们,又靠近了一点点;

后者是挫败的心理体验,因为现在的我们不如过去的自己、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过得不好、距离理想中的我们更远了。

这两种相反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两种认知倾向,优越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自我肯定的认知倾向,挫败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自我怀疑的认知倾向。

基于自我肯定的认知倾向,一般人会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是停滞行为,满足于当下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和体验,并停滞和保持这种状态;

另一种便是激励行为,通过自身激励去不断完善行为自身来获得更优越的行为结果和体验。

同样,基于自我怀疑的认知倾向,也会衍生出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是消极行为,对当下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和体验出于失望,以自我放弃和无作为的方式求得退让的防御机制;

另一种也是激励行为,通过补偿机制去完善行为来缩小心理落差,逐渐消弭挫败感,这种激励行为有点类似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机制。

2 . 比较心理中的 “三我 ”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有“三我”结构

一一“本我”、“自我”、“超我”,在比较心理中,也存在着“三我”结构一一“经验自我”、“攀比自我”、“期望自我”。

经验自我(过去的自己)

经验自我就是比较心理在我们过去与现在比较状态下的表现,就是我们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后的心理状态。

当经验自我成正态表现时,说明个体现在状态优于过去状态;当经验自我成负态表现时,说明个体现在状态差于过去状态。经验自我呈现出的是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有利于促成自身行为前后的转变,但其行为转变的好坏,取决于个体自我比较心理正负体验。

攀比自我(他人)

攀比自我就是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以后的心理表现。

比较心理产生的偏差是横向上比较的结果,存在正向和逆向两种情况,个体自身好于他人即为正向,个体自身不如他人即为逆向。当强弱两个维度界定偏差时,对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驱力。

当你自认为比不过别人的时候,便有可能表现出焦虑、压抑的心理状态,从而限制你的行动,或者更甚者,会“破罐子破摔”,在心里认为他人是无法逾越的高峰,从而进一步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期望自我(理想的自己)

期望自我就是比较心理在我们当下的状况与理想情况比较状态之下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总和。

现实情况之下的,我们总是在努力去达至理想状况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在追逐自己的目标。现实状况是正在迫近理想状况,还是正在远离理想状况,这都是基于期望自我的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结果。

比如在面试前希望自己能在面试官前表现优秀,结果却因为紧张等因素,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表现状态,在这样的比较下会使自我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3 .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比较?

从比较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从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体系,有竞争性,才能从比较中获得生存进步的动力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初衷,都是想要变得更优秀。我们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那个形象,不管是过去或期望的自己,或者是他人,我们都希望从比较中,看到他们闪闪发光的地方,想要自己也能变得更好。

人本身便有趋利避害的特征,我们爱比较不是因为我们想要给自己找罪受,稀里糊涂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打击自己的信心。反而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大的进步,想通过这样大的落差,来使在宿舍懒惰看剧的我们,看到每天呆在图书馆奋斗的人,会有所触动,关上手机,打开书本学习。

所以,比较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你想要变好的一种态度。

拯救脆弱的自尊

越是自卑的人,越想通过比较证明自己,重拾对自己的肯定。

而他们希望遇到,能有和自己境况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差劲的人,从而产生“原来我不是最差劲的那一个”这样的心态,来拯救一下自己的自尊。

自卑源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时时、处处跟他人的比较。

自卑者的攻击多半是在其内心里完成的。在面对一个他假想的竞争对手时,攻击性自动发射。这样的比较如果对方比自己弱,或许还能给予自己一种慰藉;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对手显得比自己强大,攻击性就很快朝向自己,便出现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

突出自己的价值

自卑的人想获得肯定,而自恋的人想通过比较,让别人衬托出自己的价值。

这种想要证明自我价值的心态值得肯定,不过也要适度,不然容易变得自负,反而可能错过进步的机会。

4 . 面对消极比较,我们能做什么?

提高自我同一性,准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路。

而且不是所有的缺点都是需要改变的,因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是你能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克服了多少不足。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点,明白自己的长处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做法好在,在现在的社会中总是离不开比较,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够使你不至于在与众多的优秀的人的对比中迷失,而更多是明白自己的优势,扬长补短,成为芸芸众生中一个最特别的自己。

甘于平凡并不可耻

这里的“甘于平凡”绝非让你放弃奋斗,世界上没有好与不好的分界线,只有“适合自己的,永远是最好的”。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毕业后北上广深奋斗还是回到家乡过安稳的小日子这样残酷的比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有的人认为回到家乡便是“碌碌无为”,但其实,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如果喜欢安稳的小日子,便不要为了与他人在这场比较中获胜,而赌上生活的品质。

关注当下的每一刻

如果每一分钟都活在与过去、与别人的比较中,便会觉得每一刻都是在“准备中”,而不是享受此时此刻。想要突出自己的想法是好,不过如果过多的把精力集中在和他人的比较上,便没办法输出全力过好这一刻的生活了哦!
第2个回答  2022-10-29
    什么是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心理,是指一种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心理现象。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种感觉:当我们遇到比我们更好的人时,我们会感到有些畏缩,失掉了一些自信心。其实,这是非常真实又很常见的感受。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都不一定是完全完整的,这种自我认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卑的产生。当然,家庭因素,经济条件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卑的原因。
    自卑并不完全是坏事一桩,实际上,我们的自卑心理也能够发挥一些作用。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补偿作用”。这是指,自卑感可以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动力,也可以让我们更有追求。

如何改变自卑心理?

    当然,前文提及的积极作用也是有前提的:自卑感要适度。一旦一个人变得过于自卑,他就会完全丧失自信,从而陷入一种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之中,最后越来越焦虑,完全禁锢住自己。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自卑感,已经有超标的迹象时,我们就应当及时止损,采取一些措施来恢复元气。过度的自卑,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精神方面的疾病.....

    明确对自我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存在一种“不公平”的态度——我们常常会放大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并相互进行比较。这就是在自己打压自己的自信心了,也是对自己认知不全面,不理性,不客观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应该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个人有个人的长处,只看到不足之处只会徒增焦虑。为何不试着发现自己的亮点,并好好夸夸自己呢?
    .用行动告诉自己我可以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自卑感都与失败有关。一次任务的失败,每一次打击和挫折,都有可能给我们造成心灵上的创伤,让我们对自己越来越失望。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建议大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比较大的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很容易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可以有效消除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从而削弱自己的自卑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