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道来也不难是指什么生肖?

如题所述

一一道来也不难是指什么生肖?1.虎生肖属鼠的猪为上半身道士风水第一大势龙头上面张马、龙、蛇、马、牛、马、鸡、狗、猪为下半身马为上半身而猪是在山水风水走向出问题的时候另一个出问题的大凶之地不只如此龙的身体长而张,兽的身体短而小2.龙属鼠的猪跟上半身有点冲突像月亮但是是一把好刺刀猪就是黑色的就像着火的木乃伊火苗足而且不会是完全燃烧出大量黑炭猪死在月亮上面虽然不至于白骨露于野草丛,但起码也得穿堂而过也不至于残羹剩饭和屎尿泥了只要能破厄气地块不比月亮要差3.蛇属鼠的猪为阻挡之地蛇虽然跟狗身子一样其实是蛇唯一靠得住的东西但不能依靠蛇只能以龙的身体做突破口目前能阻挡住蛇口的是草堆道士风水第一大势老鼠最大的穴位要脚踩住而蛇最难克制的就是猪瘟猪瘟的来源不外乎火灾、水灾、雷灾、是非煞等两个都不见得会让老鼠一箭上天但是恐龙一直生活在雷灾区因此老鼠这个老大肯定是非常敏感的除非老鼠对天高喊几句不然恐龙几乎无可奈何4.马属马的猪最好冲着水是要打水仗而不是呆在马的肩膀上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是条条腿几乎不会遇到什么冲击力道士风水第一大势下马只能冲着水面才最为妥当下半身的水力是流动的随时可以打水仗所以最安全的位置是马的胯下侧面而马冲过去的地方要在马的侧面下半身的水要在老鼠的背后5.蛇属鼠的猪的虎头兽尾相遇在一起蛇才能伤到马所以属蛇的猪和属虎的猪要搭在一起防止二人相遇下半身的蛇一定要出去一切由虎、虎头来牵引而下半身的牛不可与虎和牛搭配对于道士风水而言这个二人齐平的位置最为阴险所以一切依靠龙的体量来选择直方向的道士风水才得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0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在韩国热播。有网友截图晒出韩国网友发言,说江疏影是韩国名字。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没想到网友们直接“出离愤怒”。
评论里,很多人说韩国人碰瓷、小偷、不要脸。
还直接称他们为“偷国人”。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列举了。
最终,江疏影在INS上发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回应韩国网友。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单就此事而言,似乎没必要把个别评论过于上升。
但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负面情绪,与韩国在我国众多网友心中留下的“万物起源”形象脱不了干系。
——最近十来年,“韩国申遗XXX、韩国说XXX是韩国人”的讯息,实在出现太多了。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看完全文。
01
韩国被误会了吗?
不得不说,其中多少有些误会。
先从争议最大、最常被提到的端午节问题讲起。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言论,认为韩国霸占了我国的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对端午节进行申遗。
但实际上,端午节已经在2009年申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可以查询到。
韩国此前申遗成功的项目则被称为江陵端午祭,包含有萨满祭祀元素。
显然不能直接下结论说,韩国霸占了端午节。
另一种说法称,因为韩国优先使用了端午的名称,中国只能以龙舟节的名义进行申请。
然而,端午节的英文译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长期沿用的,并非临时修改。

再比如一度有消息称,2006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认为朝鲜民族发明了汉字,建议韩国政府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其实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韩国试图申遗的文字叫谚文,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韩语的样子。
和汉字没啥关系。
还有广为流传的“韩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一说。
在韩国的搜索网站上进行搜索“공자”(孔子),能看到在韩语词典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孔子是中国(중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
有媒体就孔子是哪国人这一问题,在韩国进行过街头采访,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边倒。
还有段时间,很多人以为韩国要对螺蛳粉下手。

起因是下面这张截图。
文字里赞叹螺蛳粉,“分明就是大韩民国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口味啊”,“想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韩国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张名片”。
但后续很快有人指出,这段韩语中有不少语法和用词错误,是有人假冒为之。
大多韩国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螺蛳粉。
显然也是一则谣言。
去年端午节时,李子柒在油管上传的包粽子视频,被传因韩国人恶意举报,导致下架。

有UP主上传了相关视频,翻译韩国网民对端午申遗与举报李子柒粽子视频的讨论。
仅从内容来看,确实恶意满满,一时群情激愤。
但当网友仔细分析,发现视频中的韩语文字内容刻板生硬,还有拼写语法错误,很像翻译器作品。
而且韩国没有粽子这种食物,更不会出现“想念妈妈包的粽子”这种说法。
最终怀疑是有人故意“造假”,试图获取流量。
此外,还有一系列类似“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韩国申遗风水”、“韩国申遗书法”的谣言长期存在。
但事实是,韩国人没有拿这些东西去申遗,中国媒体说的“韩国专家”也基本查无此人,我们的书法早在2009年就申遗成功。
还有“西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刘翔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等一系列新闻,基本也都是谣言。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堪称可笑的谣言,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导致的信息错误,更大程度是因为某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利用网友的爱国心态,刻意发布虚假新闻,故意挑起纷争,换取流量。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新闻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抱有一份求真的心,不要盲目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跑,否则只不过是当了别人的子弹。
02
韩国是无辜的吗?
但是话说回来,难道韩国全然无辜,这些年背着的“偷国”骂名都不存在吗?
难不成中国网友一直在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这么说。
早在两年前,就有韩国网友对谷歌表示不满。原因是在谷歌搜索词条“Lunar New Year”,会自动关联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
他们声称,这会误导人们将新年与中国挂钩。
于是他们对谷歌公司进行长期的邮件滥炸,要求修改搜索结果,使其不再与中国新年相挂钩。
主导这件事的组织叫做VANK,也叫做“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自称是民间团体,号称“对于历史矛盾和领土纷争,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让中韩两国成为互帮互助的共同体”。
前不久,他们发文庆祝谷歌更改错误。
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媒体出警,要求将“Chinese New Year”改为“Lunar New Year ”。
要求联合国修改今年发布的“中国农历生肖”系列邮票上的CHINESE LUNAR字样。

该组织的代表人曾经晒出一段视频,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对抗”谷歌的胜利。
他们反复给网友洗脑,宣称如果把春节标记为中国春节进行介绍的话,会让全世界人认为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这也是他们对外的一致说辞。
但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他们却自行推出韩国新年一说,完完全全的自相矛盾。

实际上,他们原本的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
尽管亚洲地区不少国家,都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惯,但其本质是由中国发展、辐射的习俗文化。
以韩国为例,朝鲜新罗时期,中国的春节习俗传入朝鲜,名为旧正;而在日本入侵韩国时期,他们废除了旧正,改立1月1日为新年,也叫作新正。
直到1999年,韩国旧正习俗才得以恢复。
而我国的春节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韩国人拿着从我们这里传过去的文化,为自己做背书做宣传,还公然称该文化与我国无关。
着实有些厚颜无耻。
甚至在模糊来源后,他们还要倒打一耙,表示来源就是他们自己,这让中国网友们更是愤慨。

他们同样企图模糊汉服与韩服的关系,还说汉服起源于韩服,十分可笑。
去年11月,演员许凯在微博晒出一张戏服。
结果被韩国人骂“中国没文化”,抄袭韩国服饰。
直接被于正怼回去了。

随便还给韩国网友科普了一番历史。
但韩国网友并不吸取教训,前阵子又对中国画手出警,说画作借鉴了韩国传统服饰,要求道歉。
这几款服饰有据可查,画手也贴出了来源,并不是所谓的韩国传统服饰。
我国网友最初还抱着友好沟通的心情,科普了两国服饰区分和我国部分服饰的演变过程。
但韩国网友不依不饶,还发起了人身攻击。
更有甚者,直接扭曲事实,说汉服的起源是韩服。
但论及历史,韩国服饰受中国影响极深,中国历史研究院有篇文章讲得很细致,推荐去看全文。
明确讲到,古代韩国根据明朝服饰进行改良,形成后来的韩服。其最初的服饰被称为大明“赐服”。
而在朝鲜文献中也有“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的记载。
韩国网友对我们提供的大量证据视而不见,沉迷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世界里,认定了汉服抄袭韩服。
简直无可救药。
中国UP主穿着汉服科普“汉服不是韩服”的视频还被他们恶意点踩。
还有网友发现,有韩国人拿汉服中的元素,做改良韩服,然后去申请外观保护。
这种不尊重历史、真相的行为实在可耻。
无独有偶,前阵子李子柒的视频中,出现了一段用辣椒腌制白菜的内容,也遭到韩国网友大肆围攻。
他们宣称“泡菜是韩国的”,骂李子柒偷窃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说中国“掩耳盗铃”。

我特意去看了这段视频,一来李子柒并没有在视频里对泡菜起源下定义,二来用辣椒腌制白菜,在吉林延边地区十分常见,历史悠久,比韩国人口中的几十年历史要长好几十倍。
早在《诗经·信南山》中就提过“菹”的概念;追根究底,韩国泡菜的起源本就是中国。
韩国网友这几出戏唱下来,出出都是无理取闹。
03
中韩文化冲突背后有推手吗?
从明面上来看,不少中韩文化冲突背后都是VANK组织在做推手。
这个组织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们牵头对谷歌进行邮件轰炸,要求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出警,有如蝗虫。
他们曾经在全球请愿网站上CHANGE上,发布过关于中国的请愿,把我们对汉服的据理力争,恶意形容为网络攻击,却绝口不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关于泡菜的请愿,要求中国各网站删除泡菜源于中国的说法,并恶意指责中国偷盗韩国文化。
目前获得了两万五左右的人数支持。
此前,他们的“战绩”还有,要求使用“东海”取代“日本海”,为此他们大量向使用日本海称呼的地图网站发送邮件,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举动确实达成了某些效果。部分网站同意更改名称,但其发言人表示,他们并不真的认可这种修改名称的意见,但邮件轰炸实在让人厌烦。

这与通过邮件轰炸谷歌,要求其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的关联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某些韩媒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要成为VANK的成员,首先必须缴纳2万韩元会费,然后在1个月内完成搜集韩国宣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交外国网友、发现关于韩国描述的“错误”、向外国教科书出版社递交“友谊书信”等14项“规定动作”。
可见上述提到的邮件轰炸正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不难发现,VANK组织的诸多行为都是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对文化进行错误引导、挪用。
而且,尽管该组织声称自己是民间团体,靠举办活动、捐款和售卖纪念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但通过环球网的一篇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志愿者组织,曾经接受过韩国政府、韩国公立机构、韩国财团及公众人物的多次、大规模资金支持。
这似乎在暗示,VANK营造出的文化冲突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性。
04
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国此类行为?
1)最首要的是警惕他方行为
之前有网友说,家里小孩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觉得“中秋节是韩国的,要吃松饼”。
没想到和她有同感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关于中韩文化冲突的话题,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冲上热搜、引发讨论的原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根本,是软实力的象征。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发展至今,构筑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标识,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些无形的忠孝仁义、公序良俗,都在不知不觉引导着个人,也引导着整个民族的进程。
看得到的文化挪用,看不到的文化渗透,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文化体系,降低我们的文化自信。
后果细思极恐。
2)同时需要重视、热爱我们的文化
重视、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有不少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被慢慢遗忘了。
我们有民乐器上百种不止,吹奏、弹拨、打击、拉弦,样样都曾流传颇久,至今反倒日渐熹微。
还有各地区戏曲剧种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除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大类尚有人听唱,其它地区流传的小剧种显然少为人知。
传统手工艺更是数不省数,木版画、泥塑、面塑、糖塑、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刺绣......
若还要细分,更是包罗万象,光刺绣就有好几十种分钟,除开苏湘蜀粤,还有京绣、陇绣、鲁绣、闽绣、汴绣、苗绣等各小类,再细分针法就更多了。
还有诸如榫卯之类的建筑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然而如此多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熟知者寥寥,传承人更是寥寥。
以前和一位戏曲传承人聊天,他说没人听也没人学,十几年后,自己的手艺恐怕不为人知了。
足可说明现状。
因此,一味指责别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得是,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热爱它。
最近两会有个提案说“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
证明汉服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是个好现象。
早几年的时候,常常能看到穿汉服上街被误解的新闻出现,但在热爱者不懈的科普和坚持下,这些文化还是被看到、被接受了。
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穿着汉服的人们,投向他们的目光也不再是带有负面情绪的。
汉服以这样的方式焕发新生。
所以,热爱才是文化传承的第一动力。
只有当我们都热爱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拥有更多热情,去主动传播文化、去完成更好地文化输出,并借此让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并爱上它。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热爱,又怎么能知晓这些文化如何打动人,怎么能更好地去传播它们呢?
而且传播文化太难了。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光靠文字讲述,靠历史展示,很难起到好的传播效果。
只有当它落地在实打实的产品上时,才能让人触及到它,才能够把文化进行输出。
今年两会还有个提案,建议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产业。
也提供了一种文化传承思路。
而这位竹编传承人使用了现代化的手法,将竹编艺术和现代产品相结合,帮助当地脱贫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
一举多得。
再举个例子,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
他们模拟考古挖掘的方式,把一些仿制品放在封土内,用户可以用洛阳铲自行挖掘。
整个过程其实是对考古工作的科普,里面埋藏的内容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他们还会实时更新盲盒内容,保障这个项目能长期运转。
传播效果也不错,每天都是一上架就完售。
当然,这只是文化和产品结合的一种尝试。
今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则是另一种尝试。
这里的产品变成了舞蹈。
它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用直观的展示,解读了传统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比隔着玻璃罩子看展品的效果要好上太多。
也正好印证了一点:做好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才是传播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能只捧着博物馆里的古籍文本,引经据典,隔着玻璃罩给人展示前朝古物、千古风流。
而是要让文化融入生活,从时代中汲取营养,重构出新鲜的、具有创意的产品。

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光发热,生生不息。

-END
第2个回答  2022-03-10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在韩国热播。有网友截图晒出韩国网友发言,说江疏影是韩国名字。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没想到网友们直接“出离愤怒”。
评论里,很多人说韩国人碰瓷、小偷、不要脸。
还直接称他们为“偷国人”。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列举了。
最终,江疏影在INS上发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回应韩国网友。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单就此事而言,似乎没必要把个别评论过于上升。
但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负面情绪,与韩国在我国众多网友心中留下的“万物起源”形象脱不了干系。
——最近十来年,“韩国申遗XXX、韩国说XXX是韩国人”的讯息,实在出现太多了。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看完全文。
01
韩国被误会了吗?
不得不说,其中多少有些误会。
先从争议最大、最常被提到的端午节问题讲起。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言论,认为韩国霸占了我国的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对端午节进行申遗。
但实际上,端午节已经在2009年申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可以查询到。
韩国此前申遗成功的项目则被称为江陵端午祭,包含有萨满祭祀元素。
显然不能直接下结论说,韩国霸占了端午节。
另一种说法称,因为韩国优先使用了端午的名称,中国只能以龙舟节的名义进行申请。
然而,端午节的英文译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长期沿用的,并非临时修改。

再比如一度有消息称,2006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认为朝鲜民族发明了汉字,建议韩国政府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其实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韩国试图申遗的文字叫谚文,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韩语的样子。
和汉字没啥关系。
还有广为流传的“韩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一说。
在韩国的搜索网站上进行搜索“공자”(孔子),能看到在韩语词典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孔子是中国(중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
有媒体就孔子是哪国人这一问题,在韩国进行过街头采访,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边倒。
还有段时间,很多人以为韩国要对螺蛳粉下手。

起因是下面这张截图。
文字里赞叹螺蛳粉,“分明就是大韩民国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口味啊”,“想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韩国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张名片”。
但后续很快有人指出,这段韩语中有不少语法和用词错误,是有人假冒为之。
大多韩国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螺蛳粉。
显然也是一则谣言。
去年端午节时,李子柒在油管上传的包粽子视频,被传因韩国人恶意举报,导致下架。

有UP主上传了相关视频,翻译韩国网民对端午申遗与举报李子柒粽子视频的讨论。
仅从内容来看,确实恶意满满,一时群情激愤。
但当网友仔细分析,发现视频中的韩语文字内容刻板生硬,还有拼写语法错误,很像翻译器作品。
而且韩国没有粽子这种食物,更不会出现“想念妈妈包的粽子”这种说法。
最终怀疑是有人故意“造假”,试图获取流量。
此外,还有一系列类似“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韩国申遗风水”、“韩国申遗书法”的谣言长期存在。
但事实是,韩国人没有拿这些东西去申遗,中国媒体说的“韩国专家”也基本查无此人,我们的书法早在2009年就申遗成功。
还有“西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刘翔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等一系列新闻,基本也都是谣言。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堪称可笑的谣言,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导致的信息错误,更大程度是因为某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利用网友的爱国心态,刻意发布虚假新闻,故意挑起纷争,换取流量。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新闻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抱有一份求真的心,不要盲目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跑,否则只不过是当了别人的子弹。
02
韩国是无辜的吗?
但是话说回来,难道韩国全然无辜,这些年背着的“偷国”骂名都不存在吗?
难不成中国网友一直在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这么说。
早在两年前,就有韩国网友对谷歌表示不满。原因是在谷歌搜索词条“Lunar New Year”,会自动关联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
他们声称,这会误导人们将新年与中国挂钩。
于是他们对谷歌公司进行长期的邮件滥炸,要求修改搜索结果,使其不再与中国新年相挂钩。
主导这件事的组织叫做VANK,也叫做“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自称是民间团体,号称“对于历史矛盾和领土纷争,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让中韩两国成为互帮互助的共同体”。
前不久,他们发文庆祝谷歌更改错误。
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媒体出警,要求将“Chinese New Year”改为“Lunar New Year ”。
要求联合国修改今年发布的“中国农历生肖”系列邮票上的CHINESE LUNAR字样。

该组织的代表人曾经晒出一段视频,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对抗”谷歌的胜利。
他们反复给网友洗脑,宣称如果把春节标记为中国春节进行介绍的话,会让全世界人认为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这也是他们对外的一致说辞。
但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他们却自行推出韩国新年一说,完完全全的自相矛盾。

实际上,他们原本的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
尽管亚洲地区不少国家,都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惯,但其本质是由中国发展、辐射的习俗文化。
以韩国为例,朝鲜新罗时期,中国的春节习俗传入朝鲜,名为旧正;而在日本入侵韩国时期,他们废除了旧正,改立1月1日为新年,也叫作新正。
直到1999年,韩国旧正习俗才得以恢复。
而我国的春节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韩国人拿着从我们这里传过去的文化,为自己做背书做宣传,还公然称该文化与我国无关。
着实有些厚颜无耻。
甚至在模糊来源后,他们还要倒打一耙,表示来源就是他们自己,这让中国网友们更是愤慨。

他们同样企图模糊汉服与韩服的关系,还说汉服起源于韩服,十分可笑。
去年11月,演员许凯在微博晒出一张戏服。
结果被韩国人骂“中国没文化”,抄袭韩国服饰。
直接被于正怼回去了。

随便还给韩国网友科普了一番历史。
但韩国网友并不吸取教训,前阵子又对中国画手出警,说画作借鉴了韩国传统服饰,要求道歉。
这几款服饰有据可查,画手也贴出了来源,并不是所谓的韩国传统服饰。
我国网友最初还抱着友好沟通的心情,科普了两国服饰区分和我国部分服饰的演变过程。
但韩国网友不依不饶,还发起了人身攻击。
更有甚者,直接扭曲事实,说汉服的起源是韩服。
但论及历史,韩国服饰受中国影响极深,中国历史研究院有篇文章讲得很细致,推荐去看全文。
明确讲到,古代韩国根据明朝服饰进行改良,形成后来的韩服。其最初的服饰被称为大明“赐服”。
而在朝鲜文献中也有“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的记载。
韩国网友对我们提供的大量证据视而不见,沉迷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世界里,认定了汉服抄袭韩服。
简直无可救药。
中国UP主穿着汉服科普“汉服不是韩服”的视频还被他们恶意点踩。
还有网友发现,有韩国人拿汉服中的元素,做改良韩服,然后去申请外观保护。
这种不尊重历史、真相的行为实在可耻。
无独有偶,前阵子李子柒的视频中,出现了一段用辣椒腌制白菜的内容,也遭到韩国网友大肆围攻。
他们宣称“泡菜是韩国的”,骂李子柒偷窃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说中国“掩耳盗铃”。

我特意去看了这段视频,一来李子柒并没有在视频里对泡菜起源下定义,二来用辣椒腌制白菜,在吉林延边地区十分常见,历史悠久,比韩国人口中的几十年历史要长好几十倍。
早在《诗经·信南山》中就提过“菹”的概念;追根究底,韩国泡菜的起源本就是中国。
韩国网友这几出戏唱下来,出出都是无理取闹。
03
中韩文化冲突背后有推手吗?
从明面上来看,不少中韩文化冲突背后都是VANK组织在做推手。
这个组织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们牵头对谷歌进行邮件轰炸,要求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出警,有如蝗虫。
他们曾经在全球请愿网站上CHANGE上,发布过关于中国的请愿,把我们对汉服的据理力争,恶意形容为网络攻击,却绝口不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关于泡菜的请愿,要求中国各网站删除泡菜源于中国的说法,并恶意指责中国偷盗韩国文化。
目前获得了两万五左右的人数支持。
此前,他们的“战绩”还有,要求使用“东海”取代“日本海”,为此他们大量向使用日本海称呼的地图网站发送邮件,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举动确实达成了某些效果。部分网站同意更改名称,但其发言人表示,他们并不真的认可这种修改名称的意见,但邮件轰炸实在让人厌烦。

这与通过邮件轰炸谷歌,要求其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的关联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某些韩媒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要成为VANK的成员,首先必须缴纳2万韩元会费,然后在1个月内完成搜集韩国宣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交外国网友、发现关于韩国描述的“错误”、向外国教科书出版社递交“友谊书信”等14项“规定动作”。
可见上述提到的邮件轰炸正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不难发现,VANK组织的诸多行为都是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对文化进行错误引导、挪用。
而且,尽管该组织声称自己是民间团体,靠举办活动、捐款和售卖纪念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但通过环球网的一篇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志愿者组织,曾经接受过韩国政府、韩国公立机构、韩国财团及公众人物的多次、大规模资金支持。
这似乎在暗示,VANK营造出的文化冲突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性。
04
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国此类行为?
1)最首要的是警惕他方行为
之前有网友说,家里小孩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觉得“中秋节是韩国的,要吃松饼”。
没想到和她有同感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关于中韩文化冲突的话题,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冲上热搜、引发讨论的原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根本,是软实力的象征。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发展至今,构筑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标识,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些无形的忠孝仁义、公序良俗,都在不知不觉引导着个人,也引导着整个民族的进程。
看得到的文化挪用,看不到的文化渗透,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文化体系,降低我们的文化自信。
后果细思极恐。
2)同时需要重视、热爱我们的文化
重视、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有不少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被慢慢遗忘了。
我们有民乐器上百种不止,吹奏、弹拨、打击、拉弦,样样都曾流传颇久,至今反倒日渐熹微。
还有各地区戏曲剧种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除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大类尚有人听唱,其它地区流传的小剧种显然少为人知。
传统手工艺更是数不省数,木版画、泥塑、面塑、糖塑、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刺绣......
若还要细分,更是包罗万象,光刺绣就有好几十种分钟,除开苏湘蜀粤,还有京绣、陇绣、鲁绣、闽绣、汴绣、苗绣等各小类,再细分针法就更多了。
还有诸如榫卯之类的建筑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然而如此多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熟知者寥寥,传承人更是寥寥。
以前和一位戏曲传承人聊天,他说没人听也没人学,十几年后,自己的手艺恐怕不为人知了。
足可说明现状。
因此,一味指责别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得是,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热爱它。
最近两会有个提案说“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
证明汉服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是个好现象。
早几年的时候,常常能看到穿汉服上街被误解的新闻出现,但在热爱者不懈的科普和坚持下,这些文化还是被看到、被接受了。
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穿着汉服的人们,投向他们的目光也不再是带有负面情绪的。
汉服以这样的方式焕发新生。
所以,热爱才是文化传承的第一动力。
只有当我们都热爱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拥有更多热情,去主动传播文化、去完成更好地文化输出,并借此让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并爱上它。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热爱,又怎么能知晓这些文化如何打动人,怎么能更好地去传播它们呢?
而且传播文化太难了。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光靠文字讲述,靠历史展示,很难起到好的传播效果。
只有当它落地在实打实的产品上时,才能让人触及到它,才能够把文化进行输出。
今年两会还有个提案,建议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产业。
也提供了一种文化传承思路。
而这位竹编传承人使用了现代化的手法,将竹编艺术和现代产品相结合,帮助当地脱贫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
一举多得。
再举个例子,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
他们模拟考古挖掘的方式,把一些仿制品放在封土内,用户可以用洛阳铲自行挖掘。
整个过程其实是对考古工作的科普,里面埋藏的内容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他们还会实时更新盲盒内容,保障这个项目能长期运转。
传播效果也不错,每天都是一上架就完售。
当然,这只是文化和产品结合的一种尝试。
今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则是另一种尝试。
这里的产品变成了舞蹈。
它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用直观的展示,解读了传统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比隔着玻璃罩子看展品的效果要好上太多。
也正好印证了一点:做好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才是传播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能只捧着博物馆里的古籍文本,引经据典,隔着玻璃罩给人展示前朝古物、千古风流。
而是要让文化融入生活,从时代中汲取营养,重构出新鲜的、具有创意的产品。

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光发热,生生不息。

-END
第3个回答  2022-03-11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在韩国热播。有网友截图晒出韩国网友发言,说江疏影是韩国名字。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没想到网友们直接“出离愤怒”。
评论里,很多人说韩国人碰瓷、小偷、不要脸。
还直接称他们为“偷国人”。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列举了。
最终,江疏影在INS上发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回应韩国网友。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单就此事而言,似乎没必要把个别评论过于上升。
但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负面情绪,与韩国在我国众多网友心中留下的“万物起源”形象脱不了干系。
——最近十来年,“韩国申遗XXX、韩国说XXX是韩国人”的讯息,实在出现太多了。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看完全文。
01
韩国被误会了吗?
不得不说,其中多少有些误会。
先从争议最大、最常被提到的端午节问题讲起。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言论,认为韩国霸占了我国的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对端午节进行申遗。
但实际上,端午节已经在2009年申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可以查询到。
韩国此前申遗成功的项目则被称为江陵端午祭,包含有萨满祭祀元素。
显然不能直接下结论说,韩国霸占了端午节。
另一种说法称,因为韩国优先使用了端午的名称,中国只能以龙舟节的名义进行申请。
然而,端午节的英文译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长期沿用的,并非临时修改。

再比如一度有消息称,2006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认为朝鲜民族发明了汉字,建议韩国政府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其实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韩国试图申遗的文字叫谚文,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韩语的样子。
和汉字没啥关系。
还有广为流传的“韩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一说。
在韩国的搜索网站上进行搜索“공자”(孔子),能看到在韩语词典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孔子是中国(중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
有媒体就孔子是哪国人这一问题,在韩国进行过街头采访,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边倒。
还有段时间,很多人以为韩国要对螺蛳粉下手。

起因是下面这张截图。
文字里赞叹螺蛳粉,“分明就是大韩民国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口味啊”,“想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韩国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张名片”。
但后续很快有人指出,这段韩语中有不少语法和用词错误,是有人假冒为之。
大多韩国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螺蛳粉。
显然也是一则谣言。
去年端午节时,李子柒在油管上传的包粽子视频,被传因韩国人恶意举报,导致下架。

有UP主上传了相关视频,翻译韩国网民对端午申遗与举报李子柒粽子视频的讨论。
仅从内容来看,确实恶意满满,一时群情激愤。
但当网友仔细分析,发现视频中的韩语文字内容刻板生硬,还有拼写语法错误,很像翻译器作品。
而且韩国没有粽子这种食物,更不会出现“想念妈妈包的粽子”这种说法。
最终怀疑是有人故意“造假”,试图获取流量。
此外,还有一系列类似“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韩国申遗风水”、“韩国申遗书法”的谣言长期存在。
但事实是,韩国人没有拿这些东西去申遗,中国媒体说的“韩国专家”也基本查无此人,我们的书法早在2009年就申遗成功。
还有“西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刘翔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等一系列新闻,基本也都是谣言。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堪称可笑的谣言,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导致的信息错误,更大程度是因为某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利用网友的爱国心态,刻意发布虚假新闻,故意挑起纷争,换取流量。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新闻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抱有一份求真的心,不要盲目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跑,否则只不过是当了别人的子弹。
02
韩国是无辜的吗?
但是话说回来,难道韩国全然无辜,这些年背着的“偷国”骂名都不存在吗?
难不成中国网友一直在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这么说。
早在两年前,就有韩国网友对谷歌表示不满。原因是在谷歌搜索词条“Lunar New Year”,会自动关联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
他们声称,这会误导人们将新年与中国挂钩。
于是他们对谷歌公司进行长期的邮件滥炸,要求修改搜索结果,使其不再与中国新年相挂钩。
主导这件事的组织叫做VANK,也叫做“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自称是民间团体,号称“对于历史矛盾和领土纷争,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让中韩两国成为互帮互助的共同体”。
前不久,他们发文庆祝谷歌更改错误。
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媒体出警,要求将“Chinese New Year”改为“Lunar New Year ”。
要求联合国修改今年发布的“中国农历生肖”系列邮票上的CHINESE LUNAR字样。

该组织的代表人曾经晒出一段视频,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对抗”谷歌的胜利。
他们反复给网友洗脑,宣称如果把春节标记为中国春节进行介绍的话,会让全世界人认为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这也是他们对外的一致说辞。
但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他们却自行推出韩国新年一说,完完全全的自相矛盾。

实际上,他们原本的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
尽管亚洲地区不少国家,都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惯,但其本质是由中国发展、辐射的习俗文化。
以韩国为例,朝鲜新罗时期,中国的春节习俗传入朝鲜,名为旧正;而在日本入侵韩国时期,他们废除了旧正,改立1月1日为新年,也叫作新正。
直到1999年,韩国旧正习俗才得以恢复。
而我国的春节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韩国人拿着从我们这里传过去的文化,为自己做背书做宣传,还公然称该文化与我国无关。
着实有些厚颜无耻。
甚至在模糊来源后,他们还要倒打一耙,表示来源就是他们自己,这让中国网友们更是愤慨。

他们同样企图模糊汉服与韩服的关系,还说汉服起源于韩服,十分可笑。
去年11月,演员许凯在微博晒出一张戏服。
结果被韩国人骂“中国没文化”,抄袭韩国服饰。
直接被于正怼回去了。

随便还给韩国网友科普了一番历史。
但韩国网友并不吸取教训,前阵子又对中国画手出警,说画作借鉴了韩国传统服饰,要求道歉。
这几款服饰有据可查,画手也贴出了来源,并不是所谓的韩国传统服饰。
我国网友最初还抱着友好沟通的心情,科普了两国服饰区分和我国部分服饰的演变过程。
但韩国网友不依不饶,还发起了人身攻击。
更有甚者,直接扭曲事实,说汉服的起源是韩服。
但论及历史,韩国服饰受中国影响极深,中国历史研究院有篇文章讲得很细致,推荐去看全文。
明确讲到,古代韩国根据明朝服饰进行改良,形成后来的韩服。其最初的服饰被称为大明“赐服”。
而在朝鲜文献中也有“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的记载。
韩国网友对我们提供的大量证据视而不见,沉迷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世界里,认定了汉服抄袭韩服。
简直无可救药。
中国UP主穿着汉服科普“汉服不是韩服”的视频还被他们恶意点踩。
还有网友发现,有韩国人拿汉服中的元素,做改良韩服,然后去申请外观保护。
这种不尊重历史、真相的行为实在可耻。
无独有偶,前阵子李子柒的视频中,出现了一段用辣椒腌制白菜的内容,也遭到韩国网友大肆围攻。
他们宣称“泡菜是韩国的”,骂李子柒偷窃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说中国“掩耳盗铃”。

我特意去看了这段视频,一来李子柒并没有在视频里对泡菜起源下定义,二来用辣椒腌制白菜,在吉林延边地区十分常见,历史悠久,比韩国人口中的几十年历史要长好几十倍。
早在《诗经·信南山》中就提过“菹”的概念;追根究底,韩国泡菜的起源本就是中国。
韩国网友这几出戏唱下来,出出都是无理取闹。
03
中韩文化冲突背后有推手吗?
从明面上来看,不少中韩文化冲突背后都是VANK组织在做推手。
这个组织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们牵头对谷歌进行邮件轰炸,要求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出警,有如蝗虫。
他们曾经在全球请愿网站上CHANGE上,发布过关于中国的请愿,把我们对汉服的据理力争,恶意形容为网络攻击,却绝口不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关于泡菜的请愿,要求中国各网站删除泡菜源于中国的说法,并恶意指责中国偷盗韩国文化。
目前获得了两万五左右的人数支持。
此前,他们的“战绩”还有,要求使用“东海”取代“日本海”,为此他们大量向使用日本海称呼的地图网站发送邮件,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举动确实达成了某些效果。部分网站同意更改名称,但其发言人表示,他们并不真的认可这种修改名称的意见,但邮件轰炸实在让人厌烦。

这与通过邮件轰炸谷歌,要求其取消lunar new year与中国的关联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某些韩媒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要成为VANK的成员,首先必须缴纳2万韩元会费,然后在1个月内完成搜集韩国宣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交外国网友、发现关于韩国描述的“错误”、向外国教科书出版社递交“友谊书信”等14项“规定动作”。
可见上述提到的邮件轰炸正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不难发现,VANK组织的诸多行为都是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对文化进行错误引导、挪用。
而且,尽管该组织声称自己是民间团体,靠举办活动、捐款和售卖纪念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但通过环球网的一篇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志愿者组织,曾经接受过韩国政府、韩国公立机构、韩国财团及公众人物的多次、大规模资金支持。
这似乎在暗示,VANK营造出的文化冲突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性。
04
我们该如何看待他国此类行为?
1)最首要的是警惕他方行为
之前有网友说,家里小孩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觉得“中秋节是韩国的,要吃松饼”。
没想到和她有同感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关于中韩文化冲突的话题,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冲上热搜、引发讨论的原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根本,是软实力的象征。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让我们发展至今,构筑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标识,成为现在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些无形的忠孝仁义、公序良俗,都在不知不觉引导着个人,也引导着整个民族的进程。
看得到的文化挪用,看不到的文化渗透,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文化体系,降低我们的文化自信。
后果细思极恐。
2)同时需要重视、热爱我们的文化
重视、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有不少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被慢慢遗忘了。
我们有民乐器上百种不止,吹奏、弹拨、打击、拉弦,样样都曾流传颇久,至今反倒日渐熹微。
还有各地区戏曲剧种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除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大类尚有人听唱,其它地区流传的小剧种显然少为人知。
传统手工艺更是数不省数,木版画、泥塑、面塑、糖塑、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刺绣......
若还要细分,更是包罗万象,光刺绣就有好几十种分钟,除开苏湘蜀粤,还有京绣、陇绣、鲁绣、闽绣、汴绣、苗绣等各小类,再细分针法就更多了。
还有诸如榫卯之类的建筑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然而如此多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熟知者寥寥,传承人更是寥寥。
以前和一位戏曲传承人聊天,他说没人听也没人学,十几年后,自己的手艺恐怕不为人知了。
足可说明现状。
因此,一味指责别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得是,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热爱它。
最近两会有个提案说“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
证明汉服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是个好现象。
早几年的时候,常常能看到穿汉服上街被误解的新闻出现,但在热爱者不懈的科普和坚持下,这些文化还是被看到、被接受了。
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穿着汉服的人们,投向他们的目光也不再是带有负面情绪的。
汉服以这样的方式焕发新生。
所以,热爱才是文化传承的第一动力。
只有当我们都热爱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拥有更多热情,去主动传播文化、去完成更好地文化输出,并借此让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并爱上它。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热爱,又怎么能知晓这些文化如何打动人,怎么能更好地去传播它们呢?
而且传播文化太难了。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光靠文字讲述,靠历史展示,很难起到好的传播效果。
只有当它落地在实打实的产品上时,才能让人触及到它,才能够把文化进行输出。
今年两会还有个提案,建议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产业。
也提供了一种文化传承思路。
而这位竹编传承人使用了现代化的手法,将竹编艺术和现代产品相结合,帮助当地脱贫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
一举多得。
再举个例子,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
他们模拟考古挖掘的方式,把一些仿制品放在封土内,用户可以用洛阳铲自行挖掘。
整个过程其实是对考古工作的科普,里面埋藏的内容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他们还会实时更新盲盒内容,保障这个项目能长期运转。
传播效果也不错,每天都是一上架就完售。
当然,这只是文化和产品结合的一种尝试。
今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则是另一种尝试。
这里的产品变成了舞蹈。
它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用直观的展示,解读了传统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比隔着玻璃罩子看展品的效果要好上太多。
也正好印证了一点:做好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才是传播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能只捧着博物馆里的古籍文本,引经据典,隔着玻璃罩给人展示前朝古物、千古风流。
而是要让文化融入生活,从时代中汲取营养,重构出新鲜的、具有创意的产品。

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光发热,生生不息。

-END
第4个回答  2022-03-11
你一定听说过遛狗,可你听说过遛龟吗?而我今天傍晚决定去溜溜我家的乌龟,原因是这几天不知怎的,小乌龟天天在水桶里向往外爬。桶壁很深且滑,它伸长脖子,用力往上爬,每次都无功而返摔下来。好像在水桶里呆烦了,不愿在水桶里坐‘桶’观天了。我决定把它带到沙滩里让它玩个够。

去往沙滩的路上乌龟兴奋极了,不时把头伸来伸去,两只小眼睛不停地左顾右盼。到了河边,啊!风景真美,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晚风吹来,翩翩起舞;河水拍打着河岸发出“哗哗”的声音;蟋蟀不停地弹奏着优美的音乐;星星在天上眨着调皮的眼睛;霓虹灯光流光溢彩;乘凉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这一切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我迫不及待地把乌龟拿出来,它来到陌生的环境一直缩着头,畏缩不前,两只小眼睛不停地瞅着,过来一会儿,它才把头伸出来两只眼睛向远处望了望外界 确定没有危险后,悠闲自得开始爬来爬去好不快乐。看着乌龟爬得飞快,我又决定给乌龟挖一个迷宫,我先画一个大致路线图再挖。我左手按地,右手拿铲,身子前倾。挖了有啤酒瓶那么深的高度,在每一个折角处挖成圆形,使乌龟可以调头。我信心满满把乌龟放到入口处,乌龟开始爬了,当它到了第一个死胡同时它伸长了脖子,瞪着两只有神的眼睛,东瞧瞧,先看看,最后无功而返,它经历了许多死胡同。终于顺利到达出口。这是乌龟已经很累了,竟闭上眼睛睡着了。天色已经很晚了,我们回家了,但这一次遛龟真有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