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找工作中遇到过地域歧视吗?

9月7日,河南一90后小伙在BOSS直聘 上给猎头公司投简历时,被对方以“企业不要河南户籍的员工”回绝。

近期,因为一则招聘歧视的新闻爆红网络,这家在苏州的公司,其招聘人员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不但要求参加招聘的人没有纹身,而且还不要东三省的人。而对于这样的情况,引起了绝大多数网友的讨论。并且其中对于不接受来自东三省的人的言论甩锅给了当地政府,而当地政府则在事后回应,根本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有应聘者遭遇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进行起诉的。


在工作中,应聘者遭遇地域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还有一个则是来自河南的女生遭遇地域歧视,在2019年的时候,看到了当时在浙江省某个酒店在招人,而当时她就给这家酒店投了简历,然后没想到直接就遭到了拒绝,并且在拒绝的审核上,不但标有“不合适”的通知,还用小字写明了原因,那就是“河南人”。

多年来,在地域歧视这方面,河南人被黑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在以往的新闻中“河南人”经常被污名化和黑化,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高大上,然后习惯给别人带上地域歧视的标签,小到村子、街区,大到城市、省份,谁都可能瞬间成为别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在某些社会新闻里,专门标注地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经常无限的放大,如果出现在河南发生的,那么这些人就会发帖评论,怎么什么坏事都是河南人干的?在这些人眼里,只要是坏事,首先想到的都是河南人干的,典型的地域歧视。

经常被歧视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来表达自己的不平外,也没什么能争论的,而有的时候,针对到底坏事是什么河南人做的时候,有人则表示,我们豫西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像诈骗之类的坏事,一看就是豫东人干的,哪的人本来就假话连篇。


其实,不只是河南人经常被地域其实,在安徽、苏北等地的人们也是经常被人地域歧视,别的不说,有人则认为,安徽多出乞丐、小偷,只要知道你是安徽人,有人则跟你要拉开距离,认为你不是好人。还有就是苏北人,有人则认为这里的人是专门干苦力的,多出农民工,跟城里人不配。

有的时候,只要觉得你做错一件小事,那么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可能会被很多人无限放大,认为你就是这样的人。有些当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经常讨论,什么哪里人小气,哪里人专门打老婆,哪里人经常斤斤计较,那些地方的人长得很凶,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地域歧视。


而美团的王兴,早年在创业的时候,也是被地域黑,因为他是福建人,而有一个投资人被福建的创业者骗过两次,于是对福建有偏见,在后来的投资中,哪怕是看到了美团的创业项目,最终因为偏见,还是放弃了对于他的投资。

别的不说,在投资圈经常有句话,那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很多投资人在考虑投资的时候,东三省是被抛之在外,所以如今的东三省的经济连年下降,而南方很多地方都还在飞速增长。


别的不说,细看我国的投资力度和城市,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地,而这些地方这些年加起来的融资额高达数万亿。在仔细研究这些投资人的投资版图,其实就跟南宋版图差不多,细数北方城市,除了北京是首都融资高外,还有哪个城市可以排上号的?

再看看目前,我国的十大城市,很多都是南方城市,北方城市也就是北京比较著名了,剩下的则是天津市,其他的大多数都是南方城市。

提到西北的省份,很多人都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天天抱着课本学习,天天都是吃羊肉?等等,这还不是地域歧视是什么?还有就是有人一提到广西就觉得那地方传销多?一提到福建就是到处都是假货,提到新疆就是是不是天天恐怖袭击等等,这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地域标签,你难道不觉得自己也有?


所以,虽然说地域歧视可能只是一种从众心理和无意识的结果,但是还是不要将这种气氛带给他人,大家都是中国人,难道你觉得你的祖先跟大家不同?华夏炎黄子孙,都是一样的,谁都别说谁,可能五百年前你们还是一家人了呢。

所以,不要有地域歧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0

你好,首先我没有遇到过地域歧视。

找工作本质上这是雇主和求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要兼顾成本和利润,应聘者也要考虑待遇环境。这确实需要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国家进一步探索,以实现相对平衡,减少地区差异,使企业更容易用人,求职者也能找到工作。

近日,国内知名企业员工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其中提出了“五不”:简历不要难看,博士不要毕业,热门不要开,中医不要信,黄泛区和东北不要人。

从爱好歧视到学历歧视,再到外貌歧视和地域歧视,一个人被打倒。这条招聘信息立即在论坛和朋友圈爆炸,网友纷纷留言谴责公司在招聘中的歧视行为,要求公司开除责任人。

在中国,籍贯和地域的概念根深蒂固。你来自哪里意味着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长大,被哪个地区的文化滋养,有着特殊的人际关系、语言和文化,甚至风俗习惯。但是,地理上没有优劣之分,只代表多样性。

异化之后一方水土养育,另一方的思想产生了一些不平等的思想。

职场上,用人单位以地域观念排斥部分人才参与竞争,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个流动的劳动者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招聘单位的歧视。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职场歧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公开、不公平、不透明,让应聘者感到不公平。甚至有一些雇主有错误的想法。他们在招人的时候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圈子主义,暗中实施一些潜规则。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时期,专业人士普遍焦虑,面对不透明的选拔和竞争程序,求职者要勇于说No!

祝你找工作顺利。

第2个回答  2022-09-10

01职场歧视的案例:

地域歧视:

近日,一则明确不录用河南人和东北人的家政招聘截图在网络流传。据媒体报道,虽然负责招聘的中介人员表示自己仅是按照客户要求发布招聘信息,但此次事件再度让人们警惕招聘中的地域歧视。2019年,“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引发社会关注,当时大家就对这件事声讨过。

地域歧视不仅在就业中存在,而是在日常中就存在。一伙人聊天,聊到一个地点,总是会标签化——不论好坏,比如上海男人的精致,也伴随着有些娘;比如好客山东,似乎总是在大男子主义的榜单上。

同时,求职中的地域歧视,还有逆向的影响。比如我曾经辅导过一位女生,一直都受性别歧视的苦,30未婚求职很难。而一次求职中,面试她的是一位40岁、很果敢的东北女士

这位女生回来就说:我实在是怕这种东北女人,特别强势特别能说(言下之意就是不讲理)。我反复提醒:重点看这位女士面试提问思路和这家公司的质量,她还是说:实在不想跟着这种东北强势女人了。

我就挺无语的,你自己也是歧视的受害者,为何还要固化歧视?

年龄歧视:

最直接的,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年龄,就知道中年人的不容易了。

直观的,做职业辅导,我看到了30+女性跳槽换工作的难处 ——明明看着经验和专业匹配,但是投递岗位没有回复,或者就算面试了,也鸡蛋里挑骨头,面试官不太积极的样子。

而国家公务员考试,也规定了35周岁以下……都说了人会越来越长寿了,过去老中青的三段式分类不合适了。

性别歧视

对女性专业能力的否认,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女生学不好理科和工科的言论始终嗡嗡地出现。

对女性拼搏能力的否认,高压挑战工作,总是更适合男性。你就算刚毕业这两年能拼,等你结婚生孩子就不行了(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你都不行了)

以及,对女性婚育成本的防备——你入职后要生孩子,所以我干脆不录取你或者压低你的工资。

学历歧视

今年年初,还出现过几次学历歧视的热点。比如面试官说:“考不上本科都是智商有问题”。

北京的公立学校招聘老师,第一学历如果是地方院校的,那么哪怕一口气考入北师大的硕士,也未必能过简历关。

第3个回答  2022-09-10

那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单位,因为求职者是某地方的人,因为求职者是。男混女。而不予面试。根据就业促进法相关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因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人。病原性携带者,户口等等为理由而剥夺。求职者就业的权利。这是明显违反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的,所以单位是不能够以张罗是某某地方的人而不录用,在我们国家,因为性别起誓,因为地域歧视,因为户口歧视。单位被求职者去法院起诉的案例,在网上我们都能够查得到很多。比如在2019年的年底,河南的一个求职者到杭州的一家公司去面试过程当中。因为她是河南人,所以单位向他发了电子邮件,因为是河南人,不给予面试的机会。所以说啊,河南的这个人啊,就到法院去起诉,法院判决由单位赔偿,求职者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同时在全国各地相关的媒体上面进行赔礼道歉。通过我们查阅相关的类似的判决,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在招聘员工过程当中,如果涉及到就业,其实面临的法律后果要赔偿给员工造成的精神损害,我们叫精神损害抚慰金。

同时,在求职过程当中而花费的直接费用只有面试的费用,交通费、差旅费等等也是需要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另外还需要承担,还有可能会承担赔礼道歉。那这就是单位涉及到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问题的法律风险。

张某如何维权?如果我们因为性别,因为身体的原因。因为传染病,以及地域等等呢?我们可以选择直接到法院去起诉,当然我们说打官司都需要打证据,那我们怎么来证明对方侵害我们的权益?构成就业歧视,我们就要通过录音,通过短信、微信以及其他的证据,来证明在求职过程当中我们被歧视。要自己提供证据来证明。那有人会说了,那么能不能直接再通过仲裁,那是不行的,因为在正式的到单位上班以前,求职者和单位之间还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相关的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也就是我们要到单位去报到,这个时候劳动关系的建立。

如果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按照劳动法相关的规定。可以先去仲裁投诉以及到法院起诉,但是在我们上班以前,在面试,在求职过程当中,因为单位。发出录用通知书和取消因为单位对我们构成了歧视。都只能够到法院去提起诉讼,要求单位承担相关的赔偿责任。

我们换一个角度,站在单位的角度,如何避免就业歧视的法律风险?那我们发布的招聘公告,招聘简章。不能够,因为求职者的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传染性病原携带者,当然这个地方的传染性病原携带者。那我们要看情况。对于法律、行政法规。卫生行政许可部门规定的特殊性的一些行业,比如医药、食品的,那对于这样的一些行业呢,因为它是传染性的。病原携带者,那是可以拒绝录用的。但是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的话,一般情况下不能够因为某人,比如说他是艾滋病病,他是乙肝病原性,为理由而拒绝录用的。当然。作为用人单位来讲,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如果因为他是某地方的人,因为他的身体原因。如果招进来的确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的影响,那这个时候。我们不予录用,不予面试的理由。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符合法律规定的理由。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需能够留下相关的证据。

第4个回答  2022-09-10

在工作中,应聘者遭遇地域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还有一个则是来自河南的女生遭遇地域歧视,在2019年的时候,看到了当时在浙江省某个酒店在招人,而当时她就给这家酒店投了简历,然后没想到直接就遭到了拒绝,并且在拒绝的审核上,不但标有“不合适”的通知,还用小字写明了原因,那就是“河南人”。

多年来,在地域歧视这方面,河南人被黑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在以往的新闻中“河南人”经常被污名化和黑化,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高大上,然后习惯给别人带上地域歧视的标签,小到村子、街区,大到城市、省份,谁都可能瞬间成为别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在某些社会新闻里,专门标注地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经常无限的放大,如果出现在河南发生的,那么这些人就会发帖评论,怎么什么坏事都是河南人干的?在这些人眼里,只要是坏事,首先想到的都是河南人干的,典型的地域歧视。

经常被歧视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来表达自己的不平外,也没什么能争论的,而有的时候,针对到底坏事是什么河南人做的时候,有人则表示,我们豫西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像诈骗之类的坏事,一看就是豫东人干的,哪的人本来就假话连篇。


其实,不只是河南人经常被地域其实,在安徽、苏北等地的人们也是经常被人地域歧视,别的不说,有人则认为,安徽多出乞丐、小偷,只要知道你是安徽人,有人则跟你要拉开距离,认为你不是好人。还有就是苏北人,有人则认为这里的人是专门干苦力的,多出农民工,跟城里人不配。

有的时候,只要觉得你做错一件小事,那么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可能会被很多人无限放大,认为你就是这样的人。有些当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经常讨论,什么哪里人小气,哪里人专门打老婆,哪里人经常斤斤计较,那些地方的人长得很凶,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地域歧视。


而美团的王兴,早年在创业的时候,也是被地域黑,因为他是福建人,而有一个投资人被福建的创业者骗过两次,于是对福建有偏见,在后来的投资中,哪怕是看到了美团的创业项目,最终因为偏见,还是放弃了对于他的投资。

别的不说,在投资圈经常有句话,那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很多投资人在考虑投资的时候,东三省是被抛之在外,所以如今的东三省的经济连年下降,而南方很多地方都还在飞速增长。


别的不说,细看我国的投资力度和城市,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地,而这些地方这些年加起来的融资额高达数万亿。在仔细研究这些投资人的投资版图,其实就跟南宋版图差不多,细数北方城市,除了北京是首都融资高外,还有哪个城市可以排上号的?

再看看目前,我国的十大城市,很多都是南方城市,北方城市也就是北京比较著名了,剩下的则是天津市,其他的大多数都是南方城市。

提到西北的省份,很多人都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天天抱着课本学习,天天都是吃羊肉?等等,这还不是地域歧视是什么?还有就是有人一提到广西就觉得那地方传销多?一提到福建就是到处都是假货,提到新疆就是是不是天天恐怖袭击等等,这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地域标签,你难道不觉得自己也有?


所以,虽然说地域歧视可能只是一种从众心理和无意识的结果,但是还是不要将这种气氛带给他人,大家都是中国人,难道你觉得你的祖先跟大家不同?华夏炎黄子孙,都是一样的,谁都别说谁,可能五百年前你们还是一家人了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