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大概花了三周时间看了一遍《大明王朝1566》,确实是精彩。看完之后,先是回顾了一下明朝的行政体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致使皇权高度集中;地方设三司,分管民政、邢狱与军政,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不得不说,放牛出身的朱元璋能够让沿袭多年的封建行政体制出现如此大的变动,实属不易。感叹完老朱的神武,回到电视剧的剧集中,又不得不赞叹张黎导演、刘和平编剧的拿捏有道。

从剧情出发,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诗、台词与人物。

第一首想分享的古诗是唐朝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最喜欢的诗句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对于这句诗,不同的时间段去品读,体会是不一样的,或许这就是禅诗的魅力。我当前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居所,都有自己的去处,找到适合你的青天,遇到属于你的花瓶。

2019年10月份开始,我喜欢上了听钢琴曲,收藏了一份优质的纯音乐歌单。每次打开电脑写东西,就不自觉地会听这些优美的旋律。广陵散在很多的电视剧里面都有讲到,但是第一次听到还是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面。尽管不知道电视剧里面的曲子是不是广陵散,但听得还是很舒心的。而回到这首小诗中,又多少有些感伤,一句“君复殇”便预示着历史又将重演。

从正史里面看,胡宗宪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建立海防、蠲免赋税、领军有方及剿灭倭寇。从剧集里面看,胡宗宪的大局观确实令人佩服。一方面要答谢严嵩提携之恩,另一方面又要听从中央派遣,同时还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用吕芳的话来说:“其实谁又不是在做媳妇?两头难。”

初看这句话,没怎么看懂。反复琢磨了一会,也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大致想到的是,尽可能让事情不要太过于张扬,一件小事可能背后会牵扯出无数的相关者。时下比较好的例子可能便是仝卓吧。除非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遇到的事情往往都从自己的嘴里出来。所以从个人出发,管好自己的言语,让小事没有机会“上秤”似乎是最好的办法。化用刘和平编剧的话,“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一开始确实挺讨厌赵贞吉的,不管是借粮给胡宗宪,还是处理浙江事务,抑或是任职内阁后审理海瑞死谏的案子,都让人觉得这种人在想方设法不担责任。每次赵贞吉出场,弹幕里面出现最多的便是——甩锅侠。之后海瑞公堂之上直怼赵贞吉,着实让人兴奋,出了一口恶气。撇开赵贞吉的甩锅技能,老赵说的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确是正理,道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看完剧之后,我搜了一下赵贞吉的资料,发现剧集里面的人物设定与正史里面的人物评价有很大不一样,其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及文学造诣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仔细阅读,甚至还对赵贞吉圈了粉。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吕芳是虚构的人物,一生为奴,奔走于皇帝与宫内宦官之间,年老遣去南京守陵,算是安享晚年。思危、思退与思变,此三思确实值得记住,对任何职业都适用。

关于人物评价,我只想谈一个:海瑞。为什么?因为海瑞的戏份更多。剧集里面对海瑞是美化了的,但是这种美化的人物更符合观众的心理。如果按照正史里面介绍的海瑞来设定人物,那很难符合观众的口味,海瑞的戏份也就不需要太多。

首先,海瑞孝顺,但是这种孝是愚孝。从孝上面做文章,引出后面李时珍为海瑞出药方生儿子、海妻于雷州半岛难产而死等一系列剧情。而最后海瑞得知海妻死去,海母无人照料,长叹息:不孝。纵观全集,海瑞的孝顺有些值得学习,但大部分已不适用于时代。

其次,海瑞爱民,但不会做官。从明朝的财政收支来看,嘉靖年间,明朝国库确实是亏空的年份居多,内外矛盾也十分尖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能够有海瑞这样的爱民如子的官员存在,对百姓来说,实属难得。史料记载,南京百姓得知海瑞死讯,罢市道哀。其灵枢用船运回海南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但是能够爱护百姓的前提是在朝为官,而海瑞至阳至刚的性格却使得他在官场很难有立足之处。万历掌权期间,曾多次想重用海瑞,却屡遭张居正等人的反对,可见为官有为官之道。

再次,海瑞善交友,交友必是挚友。剧集里面,算得上海瑞朋友的有四人:王润莲、李时珍、齐大柱及高翰文。在海瑞身陷危难之际,此四人都对海瑞有很大的帮助。所谓患难见真情吧,一生有此四友足矣。 想到这里,不由想起一件关于朋友的事情 。前天晚上,被灵魂拷问了一次。反思了一下,发现我在交友时确实是不够真诚,让真诚待我的人觉得我不值得信任。已经有好几个朋友和我说过这个问题了,我试着在改变,但的确蛮难的。归根一点,我太爱自己了,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不愿意让别人走近自己的心里,时刻留有防备。但是我确实是不懂得如何把保护伞打开,并把它分享给待我真诚的朋友。细水长流,学中改。

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