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悲秋过于消极,如何看待?

如题所述

秋是一个很矛盾的季节,有人喜欢,有人厌恶。
喜欢秋的人,大多爱它的天高气爽,丹桂飘香,硕果累累,一年的辛苦耕耘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而经过炎热夏季所累积的躁动和混沌,也会随着秋天的到来,慢慢地被澄清和安抚,天地逐渐归于平静。
厌恶秋的人,则多数恨它的日渐萧瑟,凉风砭骨,万物凋零。经过一年当中最为繁茂的夏的顶点,世间生机开始逐渐低落,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世界逐渐浓郁起来的萧索、悲凉的氛围。

叶落知秋
在我国悠久而璀璨的文化史上,秋是诗人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但秋天在诗作中却大多是“悲”的。诗人们大多感性,当他们目之所及,百花自荼蘼而凋零,秋叶因干枯而飘落,万物生机渐弱,世人别绪离愁,自然会郁积起成堆的“悲秋”情结。
所以,在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秋天便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画;
“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则在其名作《九辩》中表达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算是开我国文人“悲秋”之先河;
诗圣杜甫老来《登高》,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因扑面而来的磅礴秋意触发的是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惆怅;
敢爱敢恨的李清照却在重阳独醉后幽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在透骨秋凉中引发的是伤别离,长相思的忧愁;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则在羁旅中勾勒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在深秋凄凉的异乡路上感受到的是如潮水般涌来的思乡、茫然和疲惫的感伤。
作为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秋季的到来代表着这一年已经过半,盛时已过,剩下的便只有凋零,再凋零。而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若是行至深秋,剩余的便更多是愈发频繁的病痛,以及愈加沉重的离别和寂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秋风不解心中苦,可与人言无二三,索性便都赋予诗词之中吧!
在一众“悲秋”之声中,有一个昂扬的声音格外响亮,那朗声高唱《秋词》的便是向以豪阔舒朗蜚声诗坛的一代“诗豪”刘禹锡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白话释义:
秋天向来给人悲凉孤独之感,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大多悲秋,我却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看着一只白鹤振翅腾空,奋力推开身边的云朵直冲云霄,这令人振奋的景象激发我高昂的诗情飞到九天之外。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面对自古以来文人们“喜春悲秋”的一贯论调,开宗明义,直接表明了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当然不是诗人哗众取宠的故作惊人之语,他在《秋词·其二》中说明了原因: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的山水明净秀丽,夜霜清白,树叶逐渐枯黄,有那么几棵树的叶子却变成深红色,远远望去在一片黄叶中格外夺目。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秋意清澈入骨使人倍感思想澄净,才不像春天那样繁华浓艳,让人轻浮若狂。
作者对春和秋都有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比较、思考,所以他很自信地直抒胸臆,坚决地否定了自古以来消极的“悲秋“论调。
《秋词·其一》的后两句,诗人借助“一鹤凌云“的独特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豪迈气概。
在诗人的眼中,那只凌云白鹤振翅高飞,直冲云霄,一个“排”字铿锵有力,激越昂扬;而在诗人的心中,自己便是那锐意奋发的鹤,全力“排”除身边的各种阻碍,定要飞到心中理想的“九霄云外”。诗意至此,诗人眼中白鹤凌霄之“实”和其心中所想的心冲云外之“虚”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气势雄浑,意境壮丽,令人读后豁然开朗,澎湃激荡。

晴空一鹤排云上
当我们沉浸在那仿若悬于眼前的“一鹤凌霄”画作之中,胸中激越之豪气鼓荡不休时,怕是很难想象,这首高昂激扬之作,刘禹锡竟是作于因推动改革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的第九年。
人之一生,如果说童年像万物新生的春天,青年如生机鼎盛的夏天,那中年就似萧瑟渐起的秋天。那一年刘禹锡32岁,在那个时代算是已人至中年,生命的“秋天”。
年轻时便名动京城,初登官场一时风头无两的他本该是仕途腾达、春风得意的时候,可他却已经在荒僻之地朗州谪居了9年之久,并且似乎看不到出头之日。在此期间,他政治上的盟友,与他一起推动革新的王叔文被先贬后杀,他的结发妻子薛氏也早早离世。按照如今的说法,彼时的刘禹锡事业不顺,妻离友散,本该深陷“中年危机”的迷茫之中,可他偏偏却以诗言志,写出了那么高昂、激扬之作。
读罢这首《秋词》,我们知道,原来秋天并不一定是一贯的老气愁悲;而了解了刘禹锡之后我们也可以确信,原来中年人并不只有油腻和危机,中年人同样可以仰望云霄,胸有激越。

在最近热播的《脱口秀大会》中,呼兰的一段“中年危机”主题的表演获得了很高的票数。刚刚过完31岁生日的呼兰说他的生日上,父母开始祝他身体健康;又说过了30岁之后公司不再重视,开始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还说即便是按照网络鸡汤文,那些用于自我安慰的大器晚成的案例已经不多了;他还讲了几个中年朋友去鬼屋的段子,说中年人在鬼屋遇鬼特别淡定,因为跑不动也跑不掉,就像是中年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呼兰:中年人的生活比鬼屋残酷多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国的社会舆论中,“中年危机”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焦虑点。标签一堆的冯唐写了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之后,本就岌岌可危的中年群体,一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焦虑就好像秋末的野火燎原,一下子冲天而起。
后来,某视频网站那段著名的演讲视频《后浪》又掀起了“讨好年轻人”的风潮,我猜想这种风潮的逻辑应该是“中年群体深陷危机,希望全靠年轻人”。只是不知那些大肆鼓吹的人是否明白,一个人有没有希望,跟他的年龄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三、四十岁中年油腻的确实大有人在,而二十多岁混吃等死的年轻人同样不在少数。
诚然,中年群体所面临的处境相对艰难。就像呼兰的脱口秀所讲的那样,中年之后身体机能开始下降,病痛开始增加;中年人的学习能力、精力等也开始下降,于是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力有不逮的情况;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眼便面临着房贷、车贷、信用卡等等的压力。
这一系列的压力使得很多中年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狼狈中很多人忽视了对个人形象、家庭、情感的日常“保养”和维护,恶性循环之下,一部分中年人开始不修边幅,开始家庭失和,甚至感情破裂,最终导致油腻、离婚、家庭破裂等等不幸状况。身处困境的中年人如果无法尽快调整,确实比较容易迷茫、无助、失去方向,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之中。

中年人的前进,伴随着诸多牵绊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会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中。《脱口秀大会》中呼兰表演完之后,两位“领笑员”大张伟和杨天真就为中年人呈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大张伟说尽量不去想这些危机就能保持开心,这个说法也符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的戏言;而杨天真则表示像自己这种一直向前冲的人,看不到危机,这种说法倒颇为励志。
钱钟书先生曾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文人“赋秋”的例子来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原因。他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钱先生主要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了人们为什么会“悲秋”,即主要还是因为赋秋之人的心境使然。
就好像刘禹锡的《秋词》所写,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都是逢秋言悲,但他却不认同。在他的眼中,秋高气爽,山明水净,要比繁华浮躁的春色好得多,而之所以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他豪阔昂扬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这种心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坎坷的仕途谪迁中依然能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勉励同病相怜的柳宗元,能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抚慰为他的二十三年弃置生涯抱不平的白居易,即便到了晚年他还能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来激励消极畏老的白居易。
同样的道理,面对中年危机的我们,如果能够始终保持高昂开阔的心境,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被压力和困难所吓倒,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停前进,那我们就永远不会被油腻和危机所侵染。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行,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危机,这并不是中年人的标配,而是整个人生旅途的必然。
面对危机时,也许人人都会焦虑,就好像人人都会“悲秋”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沉湎于社会的消极风气之中,去积极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
其实所谓中年危机,危机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态。
我想,即便是人到中年,我们仍然会有很多选择,是选择消极陷入危机还是积极化解危机,关键在于内心的强大。
我们无法选择生理年龄永远18岁,永远不到中年,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心理永远青春,永远斗志勃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很容易感到悲伤?

我最喜欢秋天

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很容易感到悲伤?

有悲秋情绪的人,一定是有相当文化品位、感情丰富敏感的人,这样的人对人生体验深刻,在人格上最求完美,更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

秋天来临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这是古代战国文人宋玉对秋天的心理感受。有趣的是,汉字“愁”字也是“心”上之“秋”。

为什么凉爽舒适的金秋反而容易触发悲秋的抑郁情绪呢?

有人从医学角度论证: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温渐渐下降,阳光不再充沛。而由阳光控制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在血中的浓度降低。它们的减少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人就会情绪低沉,总感觉很疲惫遇上不称心的事,就更易导致心情抑郁。

有人从季节物候变化论证:秋风萧瑟,树木凋零,冷月残照,天粘衰草,绿池落尽红蕖……秋日里一些最为常见的景象或物象,在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触动人心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尤其对意像特别敏感的文人心理反应特别丰富。

其实,在我看来,境由心造,悲秋抑郁是复杂的生理心境反应,需要结合人的不同境遇和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具体分析。只有具体的秋季伤感情绪和心境,而不存在医学意义上的纯粹的“秋季抑郁症”。

唐代诗人杜甫带病羁旅异乡,他在《登高》里发出的浓浓的悲秋感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元代诗人马致远则在《天净沙·秋思》里描绘了一组悲秋的意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是,同样的的秋天,同样的景色,对有些内心强大的人或人的美好情绪体验的时段,其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反而能激发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唐代诗人杜牧流露出对秋天的喜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另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里直接否定了悲秋情绪,使之转化成引领人生向上的乐观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而有着雄才大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则用近似白话的诗句颠覆了历来悲秋的传统: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由上可见,“境由心造”,秋季秋景的悲凉其实是人生感知的悲凉,悲秋的抑郁情绪其实是人的伤感情绪的投射。

悲秋的情绪对正常人虽有危害,比较容易调节。

第一是加强日照和光照。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照射一定量的太阳光或明亮的人工光线,可以减少秋季抑郁病人的抑郁情绪。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

其二,每天给自己一块糖是对付秋愁的妙招:阴天时,增加糖类摄入可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减轻忧郁。当然,糖尿病患者除外。

其三,增加B族维生素能帮我们减轻秋季抑郁。复合B族维生素、谷维素等可调节精神情绪,咖啡、浓茶等有一定的提神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忧郁。

第四,登山临水、开扩胸襟是抵抗抑郁症最有效的办法:祖国医学认为,旅游登山是治疗抑郁的良方,中国历来的九九重阳登高的习惯就是给悲秋抑郁打了一剂预防针。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分时节,会让我有心灵的触动,让我觉得既悲凉又踏实,总而言之 我喜欢秋季

谨以此文献给有缘之人,让我们爱在深秋,乐在深秋。
第2个回答  2020-10-25
为什么秋季有些人容易伤感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饮食滋养也可以调节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较薄弱。
第3个回答  2020-10-25
我不是悲催。不好意思。如何看待?秋天的这表示一年已经过去三个季节了。太淡了。VE。非洲鬼收集。认识这个坑的深色应该是什么色情?悲伤过度到了秋天。那就是要过去了。冬天到了,春天。已经贵人了。应该给。自己良好生不要过于悲。背疼的。脖子。
第4个回答  2020-10-25
悲愁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他不代表会 让人感到消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