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乡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5
增福乡因黄、王、郭、杨四大家族为民增添福气之举而得名,1931年设立增福乡,乡政府设在延寿村3社。清朝末期,增福乡称为廖坪场,场址位于现鸿鹤村8社(原墨河村5社)。由于地处大夫地街与延寿路交汇处,客商往来频繁,是明家、龙潭至重庆的必经之路。一位姓黄的杀猪匠在此处卖肉,并搭建草棚提供稀饭、水酒和住宿服务,吸引了更多客商前来。原有的廖坪场因地势较高,非乡中心且社会秩序混乱,逐渐被取代。新场址逐渐成为商业中心,沿用至民国初期。
民国初期,涪陵县知县徐琮视察增福乡,召集绅士黄、王、郭、杨四大家族代表。代表们报告了农民生活和乡里安宁的情况,徐知县感慨地说:“真是一片福地,各位绅士需为民国政府效力,继续为乡民增添福气。”四位绅士纷纷表示愿意为乡民造福,因此将新场址命名为“增福场”。
1989年之前,增福乡和三合乡共有20个村设有学校。2004年,除了永宁、同心村外,其他村庄均无学校。全乡共有教师127人,在校生超过2600人,包括幼儿园2所(含1所私人幼儿园)共4个班200余人,中学1所10个班500人,成人学校1所50人,小学3所共1850余人。每年初中升入重点中学约10人,2005年达到52人,创历史新高,是历年升学人数最高年份的1.37倍。2007年初中教育再创新高,升入市级重点高中(涪陵五中、涪陵实验中学)49人,位列全区72个初中单位第10位;升入重点高中64人,位列全区第6位,居同类乡镇之首。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上线率保持在80%以上。
1992年电影院关闭,2004年闭路电视普及至家家户户。2000年以来,用于办公、上网学习、休闲娱乐的电脑逐年增加,2007年全乡约有300台,其中约150台进入私人家庭。增福乡卫生医疗机构(联合诊所)最早于1952年设立。2007年,拥有卫生院2所、村卫生室18所,医务人员40余人,医疗设备较为完善,能基本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在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唢呐、金钱板、“做道场”等传统活动流传至今,2000年后群众乐队逐渐兴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