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大唐王朝的后梁,为何最终败给了后唐?请从双方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分析原因

如题所述

终结大唐王朝的后梁,为何最终败给了后唐?请从双方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分析原因
唐未晋梁争霸的历史说起来比三国更精彩,特别是武将,可以说是中华帝国5000年来最名将倍出的时代。朱温的才华可以说不亚于曹操,前期压着李克用打。李克用死后,中国历史上最具军事才华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李存勖。此人简直天生是为军事战争而生都怪胎,军事才能让人不可思议,如果在大一统朝代,完全不亚于霍去病苏定方。可以说在战场上没有人能够打败李存勖。
后梁败给后唐并没有什么战略运用上的特别之处,只不过是战术略有区别。根本不值得去深究,分析起来也很简单,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温逼哀帝禅位,然后自已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后梁共历三帝,前后16年。这后梁王朝为什么这么短命呢?
原因是:自朱温起……后梁内部矛盾不断,内耗严重……朱温因削除异己,听信谗言,斩杀大将,引起部下造反,导致国力衰弱,军事实力直线下降。
朱温称帝前后,与占据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相互争夺战,从没间断过,内耗加上外耗,不耗死他才怪。
开平四年(910年)十一月,朱温派大将王景仁率军讨伐成德王,义武王,李存勖率兵来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李存勖心生一计,告诉自己的士兵:"梁军穿的都是缕金挂银的铠甲,只要勇猛杀敌,杀一人或擒获一人便可发财"——因此晋军士气高涨,如狼似虎赴向敌军,以一当十,杀得梁军溃不成军,几乎失去了战斗力。直至逼迫梁军收缩至柏乡。
随后李存勖所部,以小股部队袭扰的方式,攻击至柏乡,弄得梁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然后李存勖全军出击,一举击溃梁军,柏乡之战改变了梁晋争霸的战略格局,晋军一方从此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
后来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年号为凤历,没过几年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联络宗亲政变成功,朱友珪被迫自杀,朱友贞夺得皇位。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率部五千骑,连夜冒雨渡河,一举攻破郓州,后来因兵力不济被追放弃,十月李存勖再一次进抵郓州。
唐末以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朱温历时二十余年的中原争霸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术上:李存勖采取的避实就虚袭击战术,以弱胜强。
战略上:李存勖利用后梁内部矛盾瓦解分化后梁,收拢降将为已所用。最后终于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
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李克用生了个好儿子。
朱温还是那个朱温
很多人说后梁尽失民心,倒行逆施。其实有历史学家做过研究,在后梁治下的河南百姓的负担是远远小于当时的河东和后来的后唐政权治下的。朱温虽然对待官员和骄兵悍将残暴不仁。但出生最底层的他还是深知民间疾苦的。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朱温。总觉得他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因为他失败了。
但在“飞虎子”李克用还在世时。天下强藩河东已经被压迫到两次晋阳被围。李克用在内忧外患中,在潞州围城一年多之后留下三支剪忧愤去世。
处于刚大学毕业年纪,以前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李存勖接班作为河东李克用的继承人。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河东要完。连他叔叔李克宁都要投降朱温了。
朱温也觉得“飞虎子”死掉。大势已定,从潞州前线回到了后方。
问题是遇到的李存勖开挂了。可称为五代第一战神。一路以弱胜强,以蛇吞象之资吞并后梁,然后兵不血刃兼并岐国,三个月团灭前蜀。
而当时朱温已经风烛残年了。自己被儿子杀死。朱温的几个儿子也不是那种战场上杀伐决断能够对抗李存勖的人。
五代大势军阀割据是正常情况
还有人说朱温想兼并已经投奔自己的军阀,最终把他们推向李存勖阵营是失败的一大原因。
可残唐五代本身就是兵强马壮为天子的时代。朱温即使待他们在好,如杨师厚也会为了保持自己的一方实力而割据自立。
从这点来说。朱温以及后来的李存勖等趁自己强势的时候选择削藩一点问题都没有。
结语
所以朱温加上后来的李存勖,等其实都没有做错什么。他们的失败归根到底都是削藩失败。被大势所打败。
落儿岭的由来
关于落儿岭镇的名字由来,有统一的说法。传说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阜陵候刘安,他为了争权夺位而进行了谋反,不过天不遂人愿,并没有成功。
此时刘安的妻子苏氏(苏母娘娘)已经是身怀六甲,为了活命,他们往西南方向逃去。而到了这群山峻岭之间,苏氏感到腹部作痛,没想到在路途中诞下一子,于是就有了“落儿岭”这个名字,并延续至今。
在该镇内,还有很多和该事件有关的地名,比如洗儿塘、太子庙、鹿吐石铺等,看来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很高。
据传元末,某天师托梦与皇帝,某日某地,太子降生,元朝江山不长矣。皇帝命巫师一算,降旨霍山一带缉拿末出生的太子。县官便将境内怀孕8个月以上的妇女一个个破腹取胎,回禀皇上。皇上再焚香回问天师,天师曰:“天子未获”。皇帝旋即指派邵穆将军带兵再去捉拿,临盆在即日的朱元璋之母当时恰在霍山县城,急忙向西南大山疾走,来到淠河之滨,水浪滔天,追兵快至,情势十分危急。忽然,水上漂来一方黑石,渡着朱母平安过河。从此,这里名曰“黑石渡”。朱母又急行十数里,一峰耸立,山高坡陡,难以逾越。正焦虑间,山林中忽跳出一头梅花小鹿,低头一口一口吐液,顿时化成步步石阶,让朱母安然登上山顶,这便叫“鹿吐石铺”。
又走一段,朱元璋降生,此地便名“落儿岭”。
再走五里,是太子降生后的洗澡处,称之为“洗儿塘”。再往前走,大雨将至,朱母暂息一座庙中,此乃“太子庙”。朱母冒雨前行,穿过一个泥泞山坳,这里就叫“烂泥坳”。翻过一座山岭,朱母气喘吁吁,唉声长叹,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教朱母倒穿鞋走以造成假象迷惑追兵,此岭便叫“土地岭”,岭下的山冲便称“倒靸冲”(现谐音名“道士冲”)。朱母继续前走,又一条大河阻路,正犹豫间,河水断流,河心显路,朱母渡河之后大水依旧漫河而流,这里就叫“漫水河”。再说邵穆将军,追不到朱母踪迹,走投无路,站在岭头拔剑自刎,此岭便称“将军岭”。朱母回头再也不见追兵,坦然走向湖北地界。这皖鄂分界的山岭,人们叫它“回头岭”。
牧野之战完整过程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
  
  然而,远方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将士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虽然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要远远多过联军。联军将士刚刚鼓起的勇气又快要低落了。
公孙瓒从小便是优越家庭,即使是母亲的地位卑贱,也最终当了个郡中小吏。而且他为人正直,聪明伶俐,对人也是礼让三分。最终也是获... 【详细】
牧野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其完整过程如下:
公元前721年,晋国国君晋景公去世,其子晋昭公继位。晋昭公年幼,国家大权被掌握在其叔父晋景公的弟弟晋国公族中的智伯瑶手中。智伯瑶野心勃勃,试图通过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独霸中国。
当时,齐国国君齐桓公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积极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智伯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率领齐、宋、卫、郑等诸侯国联军进攻晋国,爆发了牧野之战。
在战争初期,晋国的军队占据了优势地位,但是由于晋国将领的失误导致了战局的逆转。晋国将领荀寅因为自己的私心,向齐桓公泄露了晋军的作战计划,使得齐桓公得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术。在齐桓公的指挥下,联军采取了分兵两路的策略,一路由宋国国君宋元公率领,进攻晋国的东部,一路由齐桓公亲自率领,进攻晋国的中部。
在战争的后期,晋国的将领韩起因为个人恩怨,离开了晋军,导致晋军的指挥系统出现混乱。同时,齐桓公也利用了这个机会,发动了致命的攻击,最终晋国军队大败。晋国的主力部队被消灭,晋昭公也被俘虏,智伯瑶被迫逃亡。
牧野之战的胜利使得齐桓公的霸权地位更加稳固,而晋国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衰落。
凤翔石鼓为什么是第一重宝
凤翔石鼓是国之重器,被称为镇国之宝,原因有六:
1.
石鼓是国之重器,被称为镇国之宝,原因有六:
2.
一是从文物的角度来看,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世称“石刻之祖”,为我国较早的文字石刻,字体较为成熟,而且自成篇目。所以,康有为称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