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在2009年3月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硫酰氟,一种常用于消灭白蚁和建筑害虫的化学熏蒸剂,可能对环境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一发现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指出硫酰氟在空气中的排放可能转化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大于先前的认识。
1987年,由于溴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了溴甲烷杀虫剂的使用,这促使硫酰氟成为替代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然而,普林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变化科学学院的主任,表示硫酰氟的使用虽然在控制害虫方面成效显著,但其作为温室气体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深入分析,普林指出硫酰氟在空气中的半衰期长达36年,是之前估计的8倍,大部分在大气中的硫酰氟会被海洋吸收。尽管当前空气中硫酰氟的浓度极低,仅占1.5兆分之一,但由于其使用量的增加,其温室气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5%。尽管硫酰氟的总量远小于二氧化碳(硫酰氟约2000吨,二氧化碳约30亿吨),但其全球变暖效应却要高4800倍于同等量的二氧化碳。
因此,尽管硫酰氟目前的排放量较小,但其温室气体属性及其潜在的累积效应引发了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对环境影响的密切关注。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将需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这种化学物质,以减轻其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硫酰氟,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臭气体。在400℃时仍是稳定的,反应性不太强。由于硫酰氟具有扩散渗透性强、广谱杀虫、用药量省、残留量低、杀虫速度快、散气时间短、低温使用方便、对发芽率没有影响和毒性较低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仓库、货船、集装箱和建筑物、水库堤坝、白蚁防治以及园林越冬害虫、活树蛀干性害虫的防治。中国于80年代初就已开始试制硫酰氟。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散发到空气后会成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危害大于科学家先前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