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向孩子道歉吗?父母「智慧的爱」需自觉而非自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作者\陈志恒 咨商心理师

台湾是个教育资讯发达的社会,常能在书报或网路媒体上看到各式亲职教养的观点、见解,大多深具启发性;若家长认真涉猎,并愿意身体力行,确实有助于改善与孩子互动中的各种问题。

阅听这些资讯的家长们,常得先有个心理准备。这些资讯在告诉你如何做得更好之前,总是要先将你的不是之处数落一番,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养议题上列出「问题父母」的「恶形恶状」,要你自我检视:「你是NG父母吗?」。

我得承认,我也是如此。不论在文章中或是演讲中,总是先要呈现出父母做得不够好,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教养行为(例如:「有毒的教养方式」),再提出如何改善的建议。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发现专家们所罗列的各种「罪名」,都曾一一发生在自己与孩子的互动中时,用当头棒喝来形容还不够,顿时像是被好几发子弹连番击中,痛不欲生。

这种如五雷轰顶的痛,引发的常是一连串的自责与内疚

有个母亲曾在与我讨论完孩子的问题时,难过地流下眼泪:「老师,听你这么分析之后,我才知道,长久以来,我所做的都在伤害我的孩子。是我不好!我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我的孩子现在会如此,都是我的错。」

她不停伤心落泪,看了令人不舍。我安慰她说:

您可别自责,没有人是天生完美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所做所为,总是出自于一份爱。 即使我们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是带着对孩子的爱,这一点,是不容抹灭的事实。」

她擦了擦眼泪,直直地盯着我:「老师,我是不是应该跟我的孩子道歉?」

「为什么要道歉?」

「因为,我真的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我要请求他原谅我这个糟糕的妈妈。」

我强烈感受到这位母亲内心的自责,整个人陷入内疚的情绪中,脑中大概不断出现各种自我责备的声音。

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我想了想,告诉她:「或许,您可以思考的是,当您请求孩子原谅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到您的孩子脱离困境;或者,请求孩子的原谅,只是要让您自己感觉更好受一点?」

我可以向孩子道歉吗?

事实上,从系统位置的角度来看,父母是不需要也不应该为了出于爱的教养行为而请求孩子原谅的。在系统中,父母的位置总是高于子女,请求孩子的原谅,便是将自己摆在比孩子还低的位置上了。父母是要能够支持孩子的人,当孩子的心理地位高于父母时,父母如何能有效地支持子女成长呢?

道歉与请求原谅是不同的。

推荐阅读:情绪失控反伤孩子!鹰爸:大人做错,也要道歉

你可以向孩子表达歉意,说明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今后会如何调整修正,这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内心强大力量的展现。 父母够强壮,就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力量。

然而, 父母却不需要请求孩子的原谅。请求原谅,只是想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但这个举动本身便削弱了你身为父母的一份资格感。 资格感不足的父母,常会陷入不断地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之中,始终不相信自己可以是个称职优秀的父母,又如何有信心地去展现新的教养行为,以更有效地协助到孩子呢?

因此,重要的不是自责,而是自觉。 因为自觉,你才能带着觉知去寻求亲子互动的改善之道,有意识地选择去做那些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事情。

在一次演讲中,曾听过一位家长如此分享:「当有了孩子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能。」

正当我想给他点回馈与鼓励时,他接着说:「我也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坚强。」

真是峰回路转的一段陈述呀!正是孩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脆弱与坚强,是孩子让我们有机会更认识自己,进一步调整与改变自己。

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孩子变得更好,事实上,我们却因为付出爱而获得更多,尽管这过程中有太多难以言说的辛酸折磨。我总认为:「身为师长,从孩子们身上学习到的,比我能教给孩子们的多太多了。」

而当自己逐渐成长时,就能带给孩子更高质量的支持与力量,成为孩子成长茁壮路上的心灵养分。

推荐阅读:拒绝不代表否定对方,用「感谢与道歉」的组合让人超窝心!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再优秀的父母都会犯错,但丝毫不减损那份想对孩子付出爱与关怀的心意。 自责只会让自己沈湎于过去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当下与未来,用新的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去爱孩子,这便是「智慧的爱」。

【爱心理】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我可以向孩子道歉吗?当「自觉」而不「自责」的父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