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有哪些方式

如题所述

在对美国几种有影响力的组织传播理论——组织、平衡、过程等学派——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组织传播“结构-关系”模式。该模式认为,结构是组织内部要素的组合形式,它控制着组织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关系则是组织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交流,是理解本土组织传播多维面向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组织传播;理论模式;经典教材;本土经验
[作者简介] 胡河宁: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温州32503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组织传播研究室主任;胡昭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2)。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正如彼得·F·德鲁克所指出的,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像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
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是组织传播研究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之前,组织传播作为一个学科的雏形,只是几个对在商业环境中进行演讲和写作有兴趣的从事言语教学的教授们的研究内容。
1953年,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组织的革命:经济组织中的道德规范》一书中对道德规范的潜在影响问题提出质疑,同时提出组织是由传播系统构成的观点。1954年,查尔斯·阿格维尔斯出版了《个性与组织》,他特别关注组织传播研究中的问题。此后,美国的《管理传播季刊》、《应用传播研究学刊》、《传播研究》等学术刊物相继发表了不少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20世纪后半叶,组织传播与其他学科一起不断得到扩展。
研究从“如何让人们了解我正在说什么?”到“传播行为如何改变和界定我是谁?”,“为什么组织会看起来说了相同的事情却获得非常不同的结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我与他人的关系会受到我们不同的组织环境的影响?”等等,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组织传播理论模式。
一、组织传播研究的理论模式陈述
组织传播理论模式包括了意义、识别和相互关系等范畴,它不仅是学者解释组织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是组织传播学科本身发展的基本方式。采用理论模式对组织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组织传播学科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组织传播含蓄的理论模式不仅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而且具有解释功能,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由于理论模式能引导研究者和从业者关注某一组织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这又使理论模式具有启发功能。通过组织传播的理论模式分析,可以对组织内在传播机制以及组织之间传播关系给予最直观和最简洁有效的描述。
从本质上看,组织传播理论模式是研究者对组织活动观察、理解、分析所拥有的一系列的思想或假设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研究者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清晰,也就越容易控制组织传播某个研究领域。它们既成为指导组织传播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奠定组织传播研究中某些学派的基础。研究者采取何种方式和视角研究组织传播,主要是看他选择哪个侧面,强调某个方面的哪一端。正如厄瑞克·A·厄瑞ich所指出的:每一个使用这个术语的人的头脑中都有某种限定性的概念。
因此,美国学者研究组织传播理论时就习惯于构建一系列的模式表述自己对组织传播的某种见解。比如埃里克·M·艾森伯格和他的同事在《对组织传播开放的再思考》中,探讨了三种不同的组织传播开放概念,认为过于明确的传播可能是冒险的,最成功的组织成员是那些善于运用“战略性模糊”模式来达到各种传播目的的人。之后,他又在《组织传播中的战略模糊性策略》、《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与约束》中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艾森伯格现任南佛罗里达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教授。艾森伯格决心在管理和传播两方面都有所建树,1982年从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后,其研究范围横跨传播与管理两个领域。他既是一个教授,也是传播的实干家,被认为是美国组织传播研究领域中最优秀的学者和研究者之一,担任美国《传播专题论文集》、《传播研究》、《管理传播季刊》、《应用传播研究学刊》的副主编,著有《组织间系统的传播联系:回顾和综合》、《管理双方传播规则的指向性》、《组织象征与意义创造》,获得过许多大的学院奖、教学奖和优秀论文奖。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其教材代表美国早期组织传播理论模式的研究成果。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在艾奥瓦州学习,曾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和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等职。罗杰斯撰写或参与撰写了大批传播学教材和论文,包括和他夫人蕾克哈·阿拉瓦拉·罗杰斯博士共同撰写的《组织传播》,以及《创新的扩散》、《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回溯与前瞻:百年传播学》、《传播学中的信息论的历史》、《传播学史》等。
古多尔1980年从宾州州立大学获得语言传播的博士学位。古多尔最初的学术使命就是改变关于组织和传播学教科书的写作方式,以使它们更易于接近,更代表日常生活,更有创造性,也更吸引人。他在学术领域的工作曾经获得由美国传播协会(Americ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颁发的Gerald M Phillips奖。埃弗里特·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对组织传播理论模式也颇为注重,著有《组织和机械系统中的互动模式》、《传播网络:趋向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在《组织和机械系统中的互动模式》中,针对组织传播古典学派提出的组织是标准化、专业化和可预测的机械模式,罗杰斯等人在研究两家制造厂的互动模式以后,提出了在不太像机械运作的组织中,有没有不同的典型的传播模式的问题。虽然这项研究只考察了一个组织的两家工厂中一种类型的对话,但它确实提供了了解上级和下属间真实互动的情况,为组织传播互动模式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证据。斯蒂夫·迈耶(Steve May)与丹尼斯·K·姆贝(Dennis K Mumby)在《魅力的组织传播理论与研究:多元的视角》的研究专辑中,介绍了组织传播领域一批优秀学者的个人研究经验,向读者提供了组织传播中一些最新的研究观念和理论模式。
二、美国关于组织传播的几种主要理论模式
美国的组织传播学教科书奠定了组织传播学科基本的概念体系。如果我们想把“组织传播学者在做什么”作为了解组织传播学的内容的指南,那么首先应加以考察的就是这些教科书尤其是经典教材,因为组织传播学者力图在教材中总结其研究成果。组织传播经典教材的作者一般都具有睿智卓识,表达了主宰组织传播的各种观念,对组织传播的各种问题做了阐释,他们思考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他们的研究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组织传播正是有了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模式之后,后继的研究者又通过质疑、辩驳、验证、修正等工作加以发展,组织传播理论才不断向前推进。研读和分析这些经典教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组织传播的最重要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既在美国组织传播学界得到公认又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传播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埃里克·M·艾森伯格与小H L 古多尔(Harold Lloyd(Bud) Goodall, Jr)、凯瑟琳·I·米勒(Katherine I Miller)的教材来讨论。
凯瑟琳·米勒是美国组织传播学界公认的权威学者,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著有《组织传播》(该教材的三个版本都已在中国出版)、《组织传播定量研究:实践与挑战》、《组织间系统的传播和协调:对城市流浪者的服务提供》、《不同职业在工作场所的压力和爆发中传播的影响》、《组织传播研究的过程》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组织传播研究如雨后春笋。在这门学科初创时期,组织传播课程主要是教授处理商业书信的手册,其重点放在如何书写更好的信件或更清楚的报告。虽然人们想知道组织传播问题发生的原因,希望更普遍地了解组织传播的功能,以解决组织传播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但经常无法充分了解其所以然。在这种背景下,1976年,罗杰斯和他的夫人在斯坦福大学从数百篇尚未出版的研究报告、论文、学位论文及专论中简要地综合其结论,并结合其教授组织传播课程之心得而写成《组织传播》。他试图通过这种综合呈现组织传播领域的连贯性,并提供共同的定义和概念架构。罗杰斯将组织传播定义为“发生在组织内和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传播活动”。他认为:传播是将一个观念从送讯者传送到受播者并试图去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组织是一个稳定体系里的人,经由职能分化和劳动分工以达成共同目标。传播乃是组织之血液,它遍及组织的所有活动。书中提出了他的“传播-组织”的理论模式。基于这一理论模式,他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