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长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1

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亿人患有抑郁问题,其中,中国既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国家,接近9000万人深受抑郁症的困扰。

区别只在于: 北欧人会吃药,中国人选择忽视或者硬撑。 我们始终没有正视抑郁症。


中国为什么不把抑郁症当一回事?

“我一定会表现像正常人一样,发病的时候躲在角落,不然你们认为我们是‘矫情’。放心把,我一定不让你们发现我得了抑郁症。”

在国内近几十年来,抑郁症的 历史 非常复杂,在从前的认知上,和精神、心理、情绪有关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人们甚至无法理解除了身体的病症,心理也会生病。外来物精神病学受到强烈的质疑,而且,精神疾病被看做资本主义带来的后果。

中国人只会把自己的情绪埋藏、否认和忽略。因此,父母那一代人只知道自己身体病痛症状如失眠、头痛、腰痛等,将其托付于民间流传和传统疗法,甚至会将其妖魔神化,求神拜佛乞求好转。 他们并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情绪。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鸿沟已经无法跨越了。除了抑郁症之外,很多需求、情绪表达、纠正辩论是不存在的, 上一辈的他们只在乎是否被尊重和被孝敬,而这些遵从的表现就是“永远顺他们的意”。 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和 社会 背景,他们对辈分、对孝顺的理解,集体与个人界限的理解、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难以改变,这使得他们难以和下一代人顺畅交流,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的情绪表达方式。


于是,我们很不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很多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内心的不接纳。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越抗拒,越逃避,离幸福感越远,心理的感受越差。 接纳事实和缓释情绪,是心理问题的解药。

加入父母那一代人有人得抑郁症,爷爷奶奶辈肯定会更加不理解他们,为他们贴上各种各样负面的标签:窝囊、内向、不会说话、不工作不干活……

现在的父母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对待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让他们感受幸福。因为代际传递,不反思,不成长,下一代还会受到同样的痛苦。


详见微信@杨靖心理《为什么中国人一谈抑郁症就色变,尤其是听到子女时?》

yj-stu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对抑郁症知识的缺乏。

生活中,很多人对抑郁症并没有清晰地概念,也没有了解到抑郁症的危害,即使一些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也很少会往抑郁症这方面想,有些即使被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确诊为抑郁症,作为父母也不会太去在意, 因为他们不知道抑郁症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就像,面对一条毒蛇,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你就以为和平时见得蛇一样是无毒的,即使它咬了你一口,你也不会在意或者着急去医院,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不了解它的毒性。如果,你知道这条蛇是剧毒,那么你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去医院,去注射对应血清。

同样道理,如果父母了解、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和人的躯体疾病一样,是正常的疾病,那么就会去重视,即使不重视,至少可以把抑郁症当成一种病来看待,而不是我们说的“作”、“矫情”这些表现。

如果,父母在认知当中把抑郁症当成了病,那么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就知道孩子是病了,是需要照顾和关怀的,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 健康 人来说“矫情”。

即使,父母认为这个病再怎么丢人、再怎么让自己没有“面子”,和孩子的 健康 相比来说,我相信父母更倾向于在意孩子的身心 健康 。

所以,我认为,一些父母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的最大根源在于:对心理知识的不了解、对抑郁症的不了解。 而不是自己的“面子”问题,也不是没钱治疗的问题,因为对待子女的抑郁症的态度是和金钱无关的,没钱可以不去医院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治疗,但并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陪伴。

想要认真对待,首先要知道抑郁症是怎么回事。长时期以来,中国人只重视身体 健康 ,知道身体有病要去医院看,心理状态是从不在意的,无非是想太多,想不开。

大家会用“神经病”来称呼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被用来骂人。但其实“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一样的,“神经病”是指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指的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 社会 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 情感 、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连最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的中国人,如何能指望他们能够认真地对待子女的抑郁症呢?

为什么这个女孩家里人愿意带她去找“大仙”,也没想起来带她去看医生。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只有身体出了问题才会想起来去医院,情绪问题不是问题,自我调节就行了。

这件事发生在十年之前,对比大众现在对抑郁症的了解,那个时候认知度更低。

这类家长虽然不了解抑郁症,但是好在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还是愿意配合。

最怕的就是明明孩子问题很严重了,父母还在拼命地否认。

这样的父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冒着孩子自杀的风险,也不肯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因为承认了,也就是证明了自己教育的失败,这是他们无法承受和面对的。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本身就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而无法理解和拒绝认真对待的父母,又在孩子的脆弱的心上扎上了深深地一刀。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个被父母打了一巴掌的孩子,哪怕最后她已经摆脱了抑郁症,回过头来,她还是对父亲抱有怨恨。因为当时的她那么脆弱无助,那一巴掌,让她永远无法释怀。

十年之前,抑郁症不为普通人所知。

十年之后,铺天盖地的新闻宣传,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信息获取便捷无比,但是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吗?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要多方位看待此问题,抑郁的孩子不好受,家长也很难过:

第一,家长不是不认真对待,是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宁愿孩子的痛苦自己来承受,工作缺乏相关心理知识;

第二,有些家长认为抑郁不是什么大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评论孩子,认为不能吃苦,自己当初那么苦都能挺过来,而孩子一点小问题就自艾自怨;

第三,抑郁的孩子的感受,他们非常看低自己,即使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他们也体会不到,无论父母做什么;

第四,碍于面子,父母认为孩子的抑郁是精神病范畴,担心周围人指指点点。

总之,抑郁不可小觑,无论大人孩子,必须重视。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认真对待抑郁症?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和不愿意深入了解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了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学的普及度不够。心理学刚恢复的时候,大家没有意识到普及的重要性,现在意识到要普及了,却有一些人不认真对待。不少人认为,只要随便找个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就可以普及,但事实证明,普及恰恰是最难的,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涵盖知识点,。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最多只能照本宣科,达不到预期效果;权威人士忙于授课,没时间普及;某些媒体断章取义得报道和不负责任的污名化心理问题……都是心理学目前普及不够的原因。由于普及度不够,自然就有那么些人不了解抑郁症了。

与此同时,有那么些家长不愿意了解,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睡个觉就好了”、“小孩子有什么抑郁的”、“想太多了”……各种不端正得态度均有。

当面对自己的亲人,人们往往更缺乏耐心,也是一个原因。这可能是目前大陆最严重的家庭问题——对外极力讨好,树立自己的形象;对内缺乏耐心,互相伤害。

不认真对待的原因可能如下——

1、不了解。

不了解抑郁症的常识和孩子实际需求,误以为孩子只是脆弱、不坚强。

2、恐惧。

怕孩子生病带来的病耻感或被污名化,不能面对,也怕面对自己的内疚感和无力感。

父母充分了解之后才可充分支持孩子。

孩子的症状会促进家长的成长。

污名化的爸爸,病耻感的妈妈。

得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和病耻感。

在人群中,有90%的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句子,“XXX比你差那么多都没有抑郁,你怎么就抑郁了”。“振作点,没啥大不了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你要啥有啥还抑郁,你这不是作吗?”

所谓抑郁症污名化本质上就是认为抑郁症根本就不是个病。

众所周知,由于 历史 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 社会 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

一项调查美国公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1444例调查样本中,63%被调查者不愿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交往,47%拒绝与抑郁症患者交往。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现在扩展到了周围的人。包括 社会 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

中国人民的“面子”以及中国传统的对精神疾病轻蔑的态度,使得病耻感体验更加强烈。

污名化病耻感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所以,污名化、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了再次伤害,他们无一例外的因自己的疾病而感到羞愧,这让他们陷入重重自责,把自己的病症看作一种耻辱,压得自己没有喘息之地。

当这种再次伤害来自你最亲近的人时,它的杀伤力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然而最让人感到荒唐的是,这种伤害往往全部都来自于你最亲近的人。

抑郁症患者虽然不想面对,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伤害他们最深,就是他们的父母。

^0^刺猬抱团取暖时^0^

ᨐ解读情绪剖析他ᨐ

~赵小明心理团队 海霞

家长很喜欢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些来搪塞自己不懂的问题。

主要是来源于他们对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对知识的欠缺。

首先,抑郁症多表现出来心境低落,什么事也不想做,不想吃饭,不想学习工作,也不想社交。

在家长的眼里这不是病,而是觉得孩子偷懒,找借口。父母从那个艰苦的年代走过,觉得不积极向上,不喊口号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就是颓废的人, 社会 的蛀虫。

其次,父母一辈子认识的人也有限,觉得周围都没有这样的人。不了解,就会用自己浅薄无知的眼光来看待抑郁症子女。

觉得他们无病呻吟,一点都不坚强,父母不了解这种心理疾病是不能自愈的。不是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调节情绪,或者别人安慰,就能好起来的。

然而这个年纪的父母,觉得自己见识不低,所以不愿意听信科学的解释,觉得这些都是骗人的。不愿意相信科学,觉得医院在坑钱。所以更近固执地抵抗治疗,而把矛头指向“不争气”的子女身上。

殊不知就是为了一己的固执、自私、偏见和狭隘而害了自己的子女。

壹心壹益主笔团

回答一

Francesca: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抑郁症就是想太多且是过于娇情,认为所表现出的症状纯属没事找事,忽视了孩子的心理 健康 ,结果随着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实 社会 之中,尤其是心理问题不受广泛重视的中国,当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很多中国父母都不把抑郁症当回事,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人生经历不同导致认知上的代沟

父母辈拥有过子女辈根本没有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对幸福的基础认知:物质需求的满足。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孩子们是最幸福的一代,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都越来越好,无论如何也不会与抑郁症扯上关系。

2、大环境下人们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知

有关调查数据报告中显示,中国的抑郁人群已经高达9000万,但很多人对抑郁症不够了解,治疗也难以下手。

据统计,我国目前抑郁症的识别和有效治疗率不到10%,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辗转于各个非精神科就医、检查,甚至根本没有就医,间接导致了部分消极行为如自杀的发生。加之我国专业精神科医疗资源的匮乏,说明对于抑郁症,大环境下的人们似乎不怎么重视,父母当然也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当孩子寻求帮助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时会觉得孩子是“矫情”,而不会去正视抑郁症。

3、家长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

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办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同时,超过45%的网友表明患了抑郁症时“不会去看医生”;超过36%的人选择去“综合性医院,由全科医师诊断”;“只有不到18%的人选择去专科精神病医院就诊”。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对于精神疾病的“躲避”心理,其中不乏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那么很多中国家长觉得自己或孩子患抑郁症这件事被暴露会感到难堪羞耻,这就得到了解释。


作者介绍:Francesca,零零后,应用心理学本科在读,喜欢观察分析身边事,希望心理学能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和应用。


回答二

宋杨:

孩子是父母的无意识,孩子一定会继承或是遗传到父母身上的东西,父母不把抑郁当回事,有很大成分上是“由于看不到自己,所以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父母面对不了自己身上那些感觉不到却存在的沉重,从而回避的表现。

从 社会 变化的角度来说,父母的时代与当代青年人或青少年、儿童,明显存有差异,也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性。时代不同,那么 社会 对于这一批人的潜在要求是明显不同的。
比如说当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时候,会重视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比如现在,就开始强调重视文化与传承这类精神层面的建构及延续。单从这个变化上来讲,那么第一批人的重心就在“面包”上,第二批人的重心就落在“精神”上。

抑郁是一个精神层面或是内在层面的变化状态,对于第一批重视“面包”的人来说,理解相对就存在一个先在的困难。而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社会 变化也会影响关系的形态。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那么第一批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获得面包上,也没什么精力可以花在“精神”上。

父母要把孩子的抑郁症“当回事”,基于在能理解“这是什么事”的基础上。理解的前提是精神上的相遇,简单来说也就是“我能体会你”,这依赖于需要投入精力在自己的内在真实(包含感觉、想法)上。重心都放在面包上的人,相对来说体会的时间也就少了,理解就成了难事。与其说父母不把抑郁症当回事,不如说他们鲜少体会过自己,疲于奔命得意识不到自己是怎么回事。


作者介绍:宋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取向),壹心壹益签约心理咨询师,现于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心理科任职心理咨询师。个人座右铭:痛苦是专属于个人的航向标。

回答三

斐子桑:

一方面多数父母对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是一无所知的,这与上一代人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甚至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认为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都是“富贵病”,认为是生活条件优越了人就开始“矫情”了。

父母对于抑郁症了解的不足可以通过向他们科普相关知识来改变看法,给父母播放抑郁症的科普视频或者带他们一起听抑郁症的讲座等方式都很有效。

另一方面基于成长年代的差异,“代沟”是比较大的,父母一辈很难去代入子女的角色去感受他们承受的压力。

比如说青少年抑郁症大部分与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有关,父母可能就会认为校园里都是小孩子不会有那么多的阴暗面,认为至多不过是孤立,其实实际状况要比他们认为的严重得多,孩子之间的恶意并不比成年人之间的恶意少。

而家庭方面父母最常见的想法就是“我们当年都是这样长大的,你凭什么接受不了”,实际上这个“都是这样长大的”应该与同一个时代背景的同龄人相比较,而不能用上一代的成长方式照搬给下一代。

关于代沟造成的误解,可以通过父母多沟通来增进理解,交流是打开理解之门的第一步。

作者介绍:斐子桑,应用心理学在读,心理科普作者。愿文字和沟通能够打开心灵的窗,带给更多人阳光与温暖。

1、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缺乏 。很多家长都没有接触过心理 健康 基础知识的普及,甚至这辈子就没用过抑郁症,我就接触过一些这样的父母,跟他说孩子可能抑郁了,他问我:什么是抑郁。

2、家长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孩子的“抑郁”只是一时的,过段时间就好了,很多后期发展成重度抑郁的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3、“面子”惹的祸。我们的文化传说是比较好面子,还有说“家丑不可外扬”,觉得还好抑郁后是“家丑”,不敢带去看医生,更不敢让亲戚邻居知道。

4、经济压力。相对来说抑郁的康复周期较长,需要投入的经济比较多。

综上,根据近两年做咨询的观察,抑郁情绪人数据在不断增加,心理 健康 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特别是针对父母这方面的,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谢谢大家,我是7号渡老师钟海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