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题因素

教育心理学试题

  人的行为活动决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引起某种活动的客观原因叫做刺激物。行为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由一定的刺激物所引起,活动本身不是别的,它只不过是对某种刺激物的特定反映而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⒈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

  ⒉能力缺陷。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

  ⒊认知偏差。一些小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要获得某种荣誉。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⒋学习紧张。一些小学生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⒌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除上述原因外,小学生还因家庭贫困或变故等原因而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由于虚荣心而考试作弊、打架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3
去新闻那找找
第2个回答  2010-03-13
去新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