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为什么选择了在贵州建造?

如题所述

因为在整个中国,贵州还真的是最适合建设FAST的地方。首先是地形的问题。学过基本的中学地理的人都知道,贵州与广西有明显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这类地貌是因为雨水侵蚀碳酸盐岩石而形成的,在贵州,这类被雨水侵蚀的天坑更为常见。

其实这都是经过国家天文台层层筛选出来的,当初在选择天眼的建造地的时候,全国范围内一共有82个洼地是重点考察对象,经过多方面考察才确定了在贵州这个地方建造天眼。原因在于此地地质坚固,能够承受庞大的天眼带来的重量。而且这里的地形与天眼的造型很接近,当地人管这种地形叫做"大窝凼",就像一口大锅一样,这样一来工程量就减少了很多。

如果把FAST比作一口大锅,而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则是为安装FAST提供了天然的锅灶。而实际安装的平塘又是一个显著的洼地,这也方便了FAST在建设过程中避免了过多的开采土方,既避免了增加施工费用与难度,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样的石灰岩地区,降雨时雨水会自动由石头之中的孔隙流入地下暗河,不会出现积水。

其次是为了最大化发挥它的性能。贵州纬度较低,能够在地球自转时更大范围的扩散电磁波。而贵州较热带来说降水量相对较少,不会影响FAST的常态化工作。而贵州上空大气层的活动较为平稳,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可以进行识别。最后则是可以避免高强度的电磁干扰。我们知道,现在的许多设备都由电磁波来进行链接,这些电子设备会发出高强度的的射频来干扰FAST的工作。贵州作为较为偏远的山区,人烟稀少,而FAST的选址地几乎没有人活动的痕迹,它的周边可以长期实行无线电静默,以防止电磁干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1

因为球面射电望远镜本身的造型需要选择一处洼地来建造。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主体部分镜面类似于一个凹面镜造型,选择洼地建造最为合适。早在1994年的时候,我国的国家天文台就曾经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为准备建造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过合适的洼地,当时共在我国发现过九百多个口径在两百米以上的洼地。

第二轮选址任务又再次启动,在历经大半年之后,选址团队在实物地形图里人工选择出七百多处洼地,并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后,留下八十二处作重点考察。后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实地考察并结合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的选址系统测算,将考察目标进一步缩小在四处洼地选址上,其中最适宜建设五百多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大窝凼”,成为五百米口径的天眼望远镜建造的最佳洼地。

其次,“大窝凼”的喀斯特地质能够促进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导致雨水淤积而对望远镜及相关设备造成损害。我国最初在筹备建造FAST这一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时候就有借鉴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意识。

射电望远镜要正常工作,必须要避免过多的噪声、空气污染物和电磁的干扰,因此必须选择一处人烟稀少的僻静地方。而“大窝凼”正处于贵州省东南部的深山之中,方圆五公里之内除了一些零星村落外,没有一个乡镇,,二十五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县城只有一个。而且由于其周边人口非常稀少,易于搬迁重新安置,可以进一步地为天眼望远镜的正常探测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此处是非常适合作为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建造地址的。当然,随着FAST望远镜的建造,也有助于这一地区在经济、教育以及科研领域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9-08-01
主要是因为地形问题。贵州纬度较低,能够在地球自转时更大范围的扩散电磁波
第3个回答  2019-08-01
贵州纬度较低,能够在地球自转时更大范围的扩散电磁波所以选择了在贵州建造
第4个回答  2019-08-01
是因为贵州的地形纬度低。降雨少,可以更好保护谁,望远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