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雪葬的观后感500字

如题所述

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极不平凡的社会变革饱含时代情感。而作为集体情感的另一种记录与升华,以电影艺术直观地展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小制作、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反映个体经历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态度锤炼作品,本身就凝聚了对改革开放首创与实践精神的肯定。

电影《雪葬》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由一个以本土青年人为主力的团队,在有限的预算下承担重任。影片取景自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青城古镇等地,历时一年多筹备,以农民企业家赵天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史为主线,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创业图景,同时也揭露了经济发展中的腐败现象,通过深刻反思,力图书写个人与社会在发展浪潮中的质朴情怀。

《雪葬》及其同名长篇小说由作家范文创作。通过影片可以看出一事一景均浸透着亲历改革的感性记忆。从村民至各级官员的人物百态,通过积累与呼应的整体安排,在宏观上以开放的叙事触发不同维度的思考。影片很好地展现出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的新鲜感和活跃气息,对改革初期的一些现象,如包产到户的利益碰撞等,也直接加以表现,人物对话和动作的细致拿捏对于全景式地还原复杂历史脉络功不可没。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没有农民赵天佑、李县长等几个人物的细节支撑,是做不到如此真实、有代表性的。与大片式的“包袱编排”不同的是,赵天佑参军未果、入赘柳沟河创业以及后来遭遇骗局等事件虽是偶然所致,却组成了完整的内在逻辑。
影片中熟悉的西北方言、生活味道,大大丰富了时代细节。镜头中被群山无限压缩的人的形态,从讲故事回到历史的视角,视觉语言的冲击是强烈而丰富的。影片场景设计、调度上力求还原真实,在赵天佑组织村民分田到户一场戏中,群像表演错落有致,语言和剪辑风格明快热情,是对改革春风的歌颂。为了表现好人物性格发展,创作者对赵天佑的婚礼和李县长的反思这两场戏进行了精确的设计,强烈的光线,一暖一冷,通过对比很好地增强了观众的感受。这种视觉表达超越了一般的美学意义,为故事做了铺垫和升华,形成了对命运悲剧的诗意感应。而作为影片主题,结尾安排了一位放羊老人在大雪中与李县长进行了一番灵魂追问式的对话,言到之处引出一段悲凉的秦腔,让人不禁落泪。尽管剧情是开放的,观众仍能体察到一种长久的思考,回荡在片尾音乐中的,是正直、善良的本性流露和知错能改的痛彻之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近年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爆款”的《战狼2》、《红海行动》用票房证明了国产主流大片惊人的市场潜力。电影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镜头如何呈现中国梦?大银幕的创制怎样才能真正彰显大国气派和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电影人需要深刻思考、积极面对的时代课题。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给予中国电影发展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战狼2》、《红海行动》以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启的“新主流大片”的市场模式,同样需要以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为主要表达的中小成本影片的探索,以此建构健康良性发展的中国电影艺术和产业的长足发展。

甘肃本土影片《雪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被看做第二类主流影片的探索。影片以中国西部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时代发展和困境为主要内容,对影片主题的选择表现出创作者思考历史、关照人性的艺术自觉,同时也表现出振兴甘肃影视创作和产业的文化使命感。

电影首先因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创作,银幕故事需要直指人心的情感温度和击中社会时代痛点的情感力量。《雪葬》以赵天佑在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未能入伍后来入赘上门女婿为开端,讲述他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过别人帮助出售药材发家致富成为农民企业家,后来深陷官商勾结的圈套到身陷囹圄,为了弥补内心的道德负罪感跳崖自尽的个人命运。影片以曲折起伏的人物命运推动叙事,建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基本诉求。然而这并不是赵天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无数改革者的奋斗梦想和困境波折,也是无数奋斗者的反思和探索。家国理想与个人奋斗在影片中获得了细腻而震撼的艺术表达。

中小成本的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必须找到独特的特色和定位,否则很难获得大众传播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反应,也就无法真正达到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初衷的。在这一点上,《雪葬》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影片对西部农村以及风土人情的视听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中国电影市场日渐消失的西部农村影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表达和传播。影片在内容上涉及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话题,在《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已经充分证明观众对社会政治话题的关注度,尤其深得90后观众的关注,《雪葬》也不失为一次借力发力的有意识尝试。

《雪葬》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波澜,历史反思与当代意义,国家视野和西部视点,社会意义与艺术表达诸方面自觉寻找平衡。 (赵丽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