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求败为什么放弃利剑不用而改用软剑?

如题所述

   关于“软剑期”,要说的是软剑之胜于利剑,不仅仅是一个“快”字可以道明的。在下认为软剑之胜利剑,是接近于道家“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理念。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武学招式,都是锐利者易损,柔软者方久。在金庸笔下,一套武功若是一味凌厉,求狠求快,纯走刚猛一路,就绝不能算是上乘武功。连外家刚猛第一的降龙十八掌都被九阴真经证明了蕴有柔力更为高明。求败在二十岁左右自行领悟了柔之胜刚的至理,因而弃去利剑,改持紫薇,可谓是他武学生涯的第一个突破。

    抛开故事本身就从金庸大师的原意而言,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小说主角写出练剑误入歧途的可笑之事。因此杨过在神雕依法指导,严厉督工情况下修习而得的木剑确确实实便是独孤求败当年修习的剑法无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9

 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据笔者认为,杨过的性格极不适合练“重剑级”的剑法,获此奇遇者若是换作少年时的郭靖的话,其所领悟的武学真谛将远多于杨过),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在持重剑横行于天下之后,独孤求败之后所能做的就只有去超越他自己的巅峰和极限。而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将武功高手「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极高境界衍生到极致,是以有了在剑术威力上不逊于使动玄铁重剑之时的“木剑无滞”。

    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功充沛,恃强克弱。而从杨过在剑冢荒谷击刺雪花和后来在东海之滨修习木剑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他也的确做到了将前二者融而为一的程度。

    有人说杨过的木剑是练错的。认为木剑应当像张三丰的太极剑一样无滞于行迹、从心而所欲,用以柔克刚之法来对敌制胜。但正如周伯通在《射雕英雄传》中第十七回所言:“虽说柔能克刚,但如你的降龙十八掌练到了洪七公那样,我又克不了你啦。”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是天下至刚,周伯通的空明拳是天下之至柔。只因其时周伯通功力略逊洪七公一筹,才会造成柔不能克刚的情况。

不过若是功力上周胜于洪,那结果便会反将过来。由此可见刚柔之强弱全在于二者势道之多寡,优者胜而劣者败。本身却并无强弱之分,恰如阴阳分两极万事皆有正反两面一般。张三丰的木剑诚然是一种至柔的练法,但独孤求败的木剑却又是另一种至刚的剑法。二者都没有错,只不过前者内劲成圈、招无所滞;后者劲力雄浑、威力无俦,各为武学中的刚柔两极而已。

    正如杨过在重剑初成之时所悟:“将来内力日长之后,所用之剑便可日轻,终于使木剑如使重剑,那只是功力自浅而深,全仗自己修为,至于剑术,却至此而达止境。”他所练的正是至刚至强的那一路剑法。如何证明他所练未错?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若是练张三丰一路的至柔剑术在僻静无人的练功房或荒谷练岂不比不时有行人来往,又相距二月脚程的东海之滨要好得多?而在大自然汹涌海潮的冲击下,除了使出比之更强的刚猛劲力与之相抗之外还能有其它方法可以取巧吗?作为亲眼见证独孤求败修炼木剑全过程的神雕,它绝对是从头到尾完全清楚这门剑法的习练状况的。所以他不顾杨过北上之意强拉硬逼,将他带到东海之滨;又赶其下海,令其习剑。督工严厉之极,直到杨过在六年后大致达到当年独孤求败练成木剑的水平后才随他离开海滨并行走于江湖之间。有人可能又要说神雕后来打不过功力大进的杨过,是以只能任其胡为。但神雕又何必一定要动武才能劝服杨过?它虽然不能说话,但还是有一张嘴可以大声长鸣;只要它觉得杨过所练于自己记忆中剑魔剑术有所出入,尽可以在其练剑时捣乱瞎闹;或纵声长鸣不止或摇头拍翅不停,多的是干扰之法啊。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