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 阅读答案

急急急 准确点

阅读答案

  诗歌的第四节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答案:第四节从写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回到写诗人自己,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

  这首诗的第五节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第五节作者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

  诗中“西风”这一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这一形象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在于破坏。这里的“破坏”既有毁掉的意思,更有着反抗、斗争的深刻内涵,象征着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

  阅读雪莱的《云》,谈谈它在写作手法上与《西风颂》有何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第一,都是赞美自然界的景物,一是西风,一是云;第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第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奇异;第四,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举例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

  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附:
  【作品背景介绍】
  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 “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另参考【层次结构分析】有关内容)
  【艺术特色举要】
  1.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西风颂
  第一节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
  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第二节
  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
  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
  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
  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第三节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
  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
  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
  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
  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
  第四节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第五节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5
西 风 颂(2009-06-23 21:06:12)转载标签:讲课内容教育 分类:*-*课程内容
西 风 颂

【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的的层次结构。

3.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

4.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

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 “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另参考【层次结构分析】有关内容)

【艺术特色举要】

1.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汇评资料】

雪莱同拜伦曾有过友谊的交往。他们都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雪莱不像拜伦那样忧郁、悲观。他对人类的前途始终满怀着希望和信心,这使他的诗里大多洋溢着宇宙的欢乐,对于真善美的喜悦和面向未来的积极精神。所以,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也赞扬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而且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雪莱的抒情诗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诗作之一。诗人的为人极其高尚,拜伦曾盛赞“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他的诗正如他的人品一样,表现出一种圣洁、优美的感情和崇高辉煌的理想。他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象征手法和奇特丰富的想像表现深刻的哲理,尤其善于在描绘大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云》、《云雀》、《西风颂》等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罕见的珍品。他的爱情诗也反映出与众不同的追求解放的精神。(许自强《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

《西风颂》的英文原诗音调铿锵,雄壮有力,犹如风暴驰骋,令人精神振奋,西方评论家认为有但丁之遗风。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把它译成德文,并在自己的诗《夜晚》的开端,引了雪莱的诗句作为铭言。(同上)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西风颂》是雪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参考【作品背景介绍】 。

二、结合注释,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概括各节大意,并进而思考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层次结构分析】和【思想内容概括】 。

三、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点?

参考【艺术特色举要】 要点1。

四、举例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

参考【艺术特色举要】 要点3。

五、阅读雪莱的《云》,谈谈它在写作手法上与《西风颂》有何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第一,都是赞美自然界的景物,一是西风,一是云;第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第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奇异;第四,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