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战役格鲁希和布吕谢尔谁厉害,当时格鲁西为什么不来支援皇帝

如题所述

1、布吕歇尔。

  A、布吕歇尔料到了战事的进展,及时地在下午4点左右赶到了滑铁卢战场,派比尔洛威胁了拿破仑军戴尔隆的右翼,为战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到来比格鲁希来得早得多,这一点布吕歇尔高一筹。

  B、格鲁希是的优秀的骑兵将领,但是缺乏作为一名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的才能与合格的战场指挥者所具备的应变能力。他太循规蹈矩了,只知道皇帝的命令,当个副官什么的还不错,但是元帅什么的不能胜任。

  C、利尼一战,即滑铁卢战役前的那场以法军的胜利告终的战役,布吕歇尔成功地撤退而保存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得以支援滑铁卢。从这里来看,布吕歇尔表现的不错。利尼一战也成为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的重要原因。

  D、格鲁希能当上元帅的原因是拿破仑手下没有可以用的将领了。自拿破仑百日王朝开始,拿破仑就刷下了一大批原来效忠自己的元帅(他们后来在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又效忠波旁王朝了),如麦克唐纳、圣西尔等人。缪拉愿意再次为拿破仑效命,但是被拿破仑拒绝了。拿破仑自己造成了他手下少有可以用的将的局面,所以他把48岁的格鲁希提拔上来了。这不说明格鲁希战功卓著、战术超群。

  《人类群星闪耀时》不是说了吗,是因为他的前任相继在各大战役中丧命,使得格鲁希获得了这柄元帅官杖。

  E、布吕歇尔老将是普鲁士元帅,单就作战经验而言绝对比48岁的格鲁希强。比起格鲁希,他更像一个久经沙场锻炼的真正的元帅。不能只看他与拿破仑的几次败绩就认定布吕歇尔无能。

  F、布吕歇尔曾经和拿破仑交过仗(当然败得很惨)。在第七次反法同盟战役中,他比较清楚拿破仑的作战风格等。从这里考虑,布吕歇尔强。

2、

  A、格鲁希之前接到的皇帝的命令是让他追击普军。格鲁希当时率领30000人很接近滑铁卢,但是为了执行命令,他没有去听滑铁卢传来的炮声。拿破仑向来给别人下的命令,别人很少不去执行。

  B、格鲁希的个人性格弱点。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就是只知道执行命令的那种。拿破仑曾经写给格鲁希便条让他在下午速速驰援滑铁卢战场,然而这张便条太晚了,格鲁希只能凭自己的判断绝定自己30000人的行动。当然拿破仑的命令在先,于是他遵行拿破仑下达的追击普军的命令,这就坏了大事。 

  C、拿破仑的战略、战术及进攻统率等军事才能都非常突出,格鲁希也许认为自己的皇帝可以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但是他错了。格鲁希没有料到事态的发展,可能也是他不去帮助拿破仑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2
他把这支追击部队交给了格鲁希元帅。格鲁希〔格鲁希〕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军队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将。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骑兵预备队,于1815年6月16日在林尼击败布吕歇尔将军的一个分遣队,但他未能阻止布吕歇尔的主力与威灵顿的部队会合,自己也未能及时去增援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一度被流放。1831年又任法国元帅,1832年任贵族院议员。,一个气度中庸〔中庸:指德才平凡〕的男子,老实可靠,兢兢业业。他从戎20年,参加过从西班牙到俄国,从尼德兰〔尼德兰〕现在荷兰、比利时等地。到意大利的各种战役。他是缓慢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不能说他没有成绩,却无特殊的贡献。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他不是青云直上登坐最高军衔的职位,而是经过20年战争的煎熬,水到渠成。
拿破仑大概也知道,格鲁希既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实可靠、循规蹈矩的人。但是他自己的元帅,一半已在黄泉之下,而其余几位已对这种没完没了的风餐露宿的戎马生活十分厌倦,正怏怏不乐地呆在自己的庄园里呢。出于无奈,拿破仑不得不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
原因就是这个
第2个回答  2010-04-22
两人实力应该不相上下。 滑铁卢战役之初,拿破仑先行迎战布吕歇尔的军队,并将其击败,次日早晨,拿破仑派格鲁希带领部分军队追击布吕歇尔,但由于过了一夜,格鲁希已无法追上布吕歇尔。此时拿破仑正在和惠灵顿的军队厮杀。战斗正激烈,布吕歇尔的军队出现在法军右翼。拿破仑认为格鲁希的军队会随后赶到,因此只派出部分军队抵抗。此时的格鲁希虽然听到滑铁卢传来的炮火声,但并没有去支援,而是继续寻找布吕歇尔。这造成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后世对于格鲁希未支援拿破仑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