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阿陀那识作为“执持识”,执持,很显然这是一种意,只是相对更为细而已。阿陀那识属于细微的意识。而阿赖耶识属于“性”。
就像是国王和宰相的关系,阿赖耶识是国王。是仆人和主人的关系,虽然仆人偶尔也不听话,但在国王警醒的时候,必须服从于国王。
也像是云和天空的关系,阿陀那是云,云可以随意变化,而阿赖耶识是天空。天空不变不动。
也像绘画的关系,阿陀那识是颜料,而阿赖耶识是画布。绘画的曲线和颜色可以改变,而画布不变。
又像镜子和影像的关系,阿陀那识是影像,影像是随时变化的。而镜子则一直不变。
“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一个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不会去执取持着的。天空不会执持于云,天空只是个旁观者。画布也不会去辨别和执持颜料,有没有颜料,画布并不关心。
痴,就是不加辨别,当人们主动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那时候就属于智,
而被动的不辨别就叫痴,同一种状态,不同的名字。所以第八识也不会有执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4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
八阿赖耶识,
九阿摩罗识。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
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
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
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据此可知真谛唯以阿阤那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又大乘义章第三末曰:“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阤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为九。”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于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于真,后真妄离合之义,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于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法华玄义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诤难。又据此可知九识为真谛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谛以阿陀耶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第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然天台等必非属于九识家也。又出于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二)阿梨耶识中之种别。显识论曰:“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是也。盖显识即本识,指阿梨耶。其中身识为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识,尘识为转作色等六尘之识,名为应受识。用识为转作眼识等六识之识,名为正受识。世识转作过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绝名为世。器识为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之识,亦名处识。数识为算计量度。四种言说识为见闻觉知之四种。自他异识为六趣身。善恶生死识为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善恶之意,即转作此等事之识也。又出宗镜录四,人天眼目臆说下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3-20
“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一个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管好坏它都接受。最伶俐,是第六识,它分别能力最强。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都是对外的。往来传消息的,就是第七识未那识,接受前面六识传给它的信息,送往第八识里藏起来
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
执为我』。大佛顶首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
演』。
就是阿赖耶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10
其实,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阿陀那识, 同一个识,起了不同的名字。或者说,“转凡成圣”后,其阿赖耶识就转成了阿陀那识,但,只转其名,不转其实。
第4个回答  2018-08-24
阿赖耶亦须藉阿陀那才能生起。没有生机,阿赖耶则根本无从生起。

当一生起我们的身体后,阿陀那则与我们的意识相应,由是意识才有种种运作,有情才可以有种种作意,由于我们的生机可以由意识表现出来,是故说为相应。

如若不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便是机械的。我们的眼睛不同于摄影机,我们的耳朵不同于收音机,正是有生机与无生机的分别。由此体会,则不能执著说,阿陀那仅仅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别名。要这样理解,才能理解智识双运界。

如上所言,即是由生机建立阿赖耶,因此转起其他的识。转起其他识以后,意识即与阿陀那相应。
(本文段摘自“总结《解深密经》一、二、三品所说的密意”一文,原文撰写者:悲法师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