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有何不同

关于两者的比较,谢谢各位了

大河文明:
1、历史事实简介
大河文明与农业文明 古代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在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便逐渐定居下来,聚落成一个个村社。距今一万年左右,在广袤无垠西亚的土地上便有原始农业出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的不同,大河流域的物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差异。
大河文明与农业灌溉 东方村社居民建库蓄水,挖沟修渠,灌溉排涝。北非的尼罗河定期泛滥,埃及人的灌溉农业特别发达。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时涨时落,来势凶猛,常常泛滥成灾,两河流域的居民需要修筑堤坝沟渠来蓄水排涝,才能耕种收获。
村社的管理形式 村社里的居民很少与外界交往。他们共同祭神拜物,由年长者管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村社的管理形式,这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村社的世系以父系计算,宗族主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中央集权的形式 在大河流域,疆域辽阔,农田灌溉常常需要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东方的文明古国,大都建立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但其运作方式各有特色。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巴比伦君主统治十分严密,而古印度实行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中国的皇帝专权。

2、文献资料释读

“世界上第一个农村公社”在公元前第8千年纪后半期,在西亚的利凡特和扎格罗斯地区普遍建立了农业村社,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这些地区的考古遗址,说明已有永久性村社,在泥砖上发现了山羊的蹄印。著名考古学家布雷伍德于20世纪40、50年代在扎格罗斯地区发现了贾莫遗址,该遗址面积有3至4英亩C14 测定为公元前6050年。共分16个文化层,延续了大约400年,有陶器、动物和农作物麦,这个遗址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农村公社”。

埃及的农业灌溉 农业是古埃及经济的基础,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的地位。灌溉农业的发展使埃及国家走向统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反过来又促使灌溉农业的大发展。因此,不论是前王朝时代的埃及居民,还是法老埃及时代的统治者们,都把土地视为最大和最宝贵的财富,都把发展灌溉农业置于首位。法老埃及时代的第一位国王美尼斯就十分重视灌溉农业的发展,把全国的水利灌溉事业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设立灌溉大臣,专门负责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在新都白城附近曾筑过大坝和挖掘了水库。古王国时期留下来的许多大臣的碑铭中,都着意夸耀自己在这方面的功绩。例如,第五和第六王朝的大臣涅海布,在自己的碑铭中说,他奉国王之命,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在埃及南部和北部都开凿过运河。

尼罗河灌溉系统 的操作技术相当复杂。古埃及人在埃及南部的险滩上建立了水位测量站(“尼罗梅尔”),在屹立于河床的峭壁上刻画水位标志,每年阿赫特季(Akhat)来临时,当水位上升到一定标志,沿河各地就会接到水文警报,管水人就开放堤坝,让洪水缓缓流入坝内以免冲毁一切。到11月比尔特季(Peret)开始时,洪水复归河道时,各地依次关闭堤坝,让一部分水存贮在渠塘中,以备干旱时灌溉。古埃及人从几年一遇的大洪水中还学会了挖掘大小运河;将运河水引到盆地贮存或分导到下游。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用来减缓流速,减免灾害;另方面使流速减缓的洪水所挟带的淤泥在田野上更多地沉积下来。这些浩大的水利工程和复杂的管水系统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都不是单个的血缘家族、氏族或村社所能够独自承担下来的,必须由许多地区所有受益的村社联合起来协同完成。征服大自然争取生存权的需要,促使古埃及人在公元前第四千纪就开始大规模地组织起来。

这种在广袤地区以协作方式和统一行动来抗御自然灾害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埃及像形文字的诞生。在庞大的工程实施中,为了记下人数、食粮、各地堤坝高度、渠道长度等最基本数据,及时将“通知”下达到相距遥远的各地,都需要文字这一无可比拟的工具。涅伽达Ⅰ型文化中所特有的(此后消失了)武器——石质的截头圆椎体棒槌的形状,被借用来作为像形文字的一个符号(形符)。为了能表达更多的词(包括复合词),形符又成为音符,其后又发展了声旁和意符。大概到公元前3000 年,像形文字在实践中已发展到这样程度了。值得注意的是,埃及这一古老像形文字的全部符号都取自尼罗河流域土生土长的动物和植物,它进一步证明埃及最早的文字起源于非洲。古埃及人创造了文字,而这种文字又帮助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同样地处尼罗河流域、文化上曾与埃及并驾齐驱的努比亚人,生活于河谷狭窄的地段,他们所经营的生产经济中,畜牧业超过了农业,然而家族和氏族的规模却较小,人口稀疏,彼此相距较远,流动性和独立性大,联系不甚密切,因而不感到文字有多大需要,其语言长期停留在口语阶段,极少甚或不使用书面语。这条伟大河流所哺育的上、下两个地区的人民,当徘徊徜徉于文明门槛之前时,前者创造了文字,实现了文明的巨大飞跃;后者则失之交臂,失去了掌握人类文明的无可比拟的工具的机遇。埃及人成为人类四大古文明的创造者,努比亚人却没有进入创造人类最古老文明地区的行列。

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开渠筑堤,改进耕作,农田灌溉特别发达。埃及人用砖块建成长方形的房屋。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是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大麦酒是人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椰枣是人们的主食之一。中国大河流域的居民利用天然崖洞避雨雪风寒,后来发展到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到商代已有使用版筑(即打垒)的方法立墙。中国古代粮食有六谷之称,即黍、稷、麦、菽、麻、稻。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种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

村社是种姓制度的堡垒 在古代印度,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村社制度。村社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大者上千户,小者几十家。村社里土地公有,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并有固定的分工。这种村社经济上自给自足,行政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村民们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并不特别关心外部世界的变化。 村社内部自古以来就实行种姓制度,高种姓把低种姓的人紧紧地束缚在村社的土地上,长期地进行奴役和剥削。种姓制度还实行职业世袭制和内婚制,低种姓人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之内,只能干一种职业,只能同一种人交往,他们没有选择其他工作的机会和与整个社会交往的自由,从而变得更加愚昧和落后。所以,尽管王朝不断更替,村社却很少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反而变得更加牢固和保守。只要村社存在,依附于村社的种姓制度必然存在。因此,到了现代,虽然印度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行列,但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种姓制度仍然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中国西周的宗法制 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族中所有人员都要按亲属关系的亲疏不同为之服丧,这样合族在大小宗宗子的统率下,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依靠对自己领地上劳动者的剥削而存在的统治集团。这种宗法制度与等级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互为表里,又有其政治上的功能。周王称天子,是所谓上帝的长子,被尊为天下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代代都是天下大宗的宗子,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正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他所居的都城也被称为“宗周”。周王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诸侯,作为王室屏藩,他们的国君地位也由嫡长子代代相承。对周王而言,同姓诸侯自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又成为大宗宗子。

埃及人的信仰 埃及人把太阳神奉为主神,这也体现出农业社会的特征。法老被看作是太阳神的后裔。为得到神权的支持,历代法老都把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致使神庙祭司集团得以形成和发展。古代埃及的渠道官比较多,他们负责水利灌溉,享有很大的权力。埃及的书吏是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中有的通过掌管国家机关中的公文、书信、档案的机会而成为高级官吏,因而也就成为统治阶级重要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簿。始编于秦献公十年(前375年)。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籍,实行五家为伍,二伍为什,有罪连坐;把乡聚合并设县,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以后历代相沿,定期分类审编。户籍按人口、姓名、年龄、职业、财产、住址等项内容逐户详细登记,严禁隐匿或擅自迁徙,以作为分授土地、征课赋税、调派劳役的依据。至唐代渐臻完备。唐代户籍据民户手实编造,登载本户应受、已受、未受田数及园宅地段亩数、四至,并记有民户户口变动情况。户籍由州县官府三年编造一次。誊写三份,分存县、州、户部。清雍正时将丁税摊入田赋,户籍不再作为征调赋税的依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遂停止编修。

宗祠 在我国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夏商二代都已有了宗庙,周代以后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庶人只能祭于寝。就是说一般平民只能在自己的居室中祭祀祖先,士大夫以上才能立祠庙阶级分化的起源可以从朴素的村社圣祠那里找到;圣词是当时的社会宗教生活的中心,不过那时还没有专职的祭司。当村庄发展为城市时,圣祠也发展为寺院。寺院有祭司和仆从他们是最早不必直接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的人。如果把祭司看作是从前部落巫师的后继者,那么不难理解,他们应是最早的显贵。由于墨守农业的种种仪式(如求雨的仪式)对新石器时代的农人来说,是至为重要的,所以巫师成为最有权势的人物。而现在新出现的祭司,不仅要对传统的各种超自然的现象负责,而且还要负起不断增加的管理社会的各种职责。这些职责对一个日益复杂化的社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罗马文明
文艺复兴
古罗马文学指纪元前后繁荣于古罗马政权(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治下的文学。其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惯例,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则从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与概述
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在古罗马人生活的伊特鲁利亚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区,包含文艺活动的拉丁朱庇特庆祭节的设立应该不迟于公元前7世纪。受伊特鲁利亚文明的影响,包括罗马人在内的拉丁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乡土文化。

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希腊化时期,罗马就输入了许多希腊作品,加以翻译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罗马灭亡希腊之后,更是将全部希腊神话、诗歌和戏剧据为己有,找了许多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来做家庭教师,让他们编剧作诗,并研究各种科学,这使得古罗马文学染上了浓厚的希腊色彩。以神话为例,同希腊文化接触后,许多罗马的神祗便同希腊的神祗结合起来。如罗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于希腊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诺则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等则直接进入罗马神话,连名字都没有变。

当然,古罗马文学也并非全是古希腊文学的仿造品,因为它毕竟是罗马社会的产物,其采用的语言是拉丁语。在西方学术界,古罗马文学被认为是广义的拉丁文学的一部分。与古希腊海洋民族不同,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农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朴的特点。建国之后的古罗马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其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庄严崇高的气质,却也缺少希腊文学生动活泼的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的天真烂漫。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历史沿革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应该指出的是,“共和时代”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则是两个主要根据拉丁语言的发展和问题特征定性的名称。共和时代止于公元前30年,实际上也包含了70年的黄金时代。此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共和时代始于公元前510年,但作为一个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名称,它的起始则从前240年算起。而尽管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覆灭于公元476年,学术界通常仍习惯于将公元2世纪中期(130-150)作为古罗马文学的终点。2世纪中期以后的拉丁语文学被定义为“后古典拉丁文学”,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文学已经开始向中世纪基督教文学过渡,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了。

共和时代(前240年-前30年)
古罗马文学的正式形成与一位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叫做利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的希腊人密切相关。他是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大量古希腊抒情诗。利维乌斯的功绩主要在于把古希腊文学中的某些精品介绍给了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罗马人,把古希腊文学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栽到了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

诗歌
早期的古罗马诗人中颇多全能型作家。诗人埃纽斯(前239-前168)不仅改写和创作过悲剧,而且还写过戏剧和4至6卷讽刺诗。他的史诗《编年史》追溯罗马的历史,始于埃涅阿斯的经历,止于作者生活年代的战争,洋洋18卷篇幅,不过已基本散佚,仅剩不到600行传世。从文学史角度看,《编年史》摈弃了古老的神农格,采纳了荷马史诗所用的六步音长短短格。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模仿荷马的痕迹。埃纽斯对古罗马文学影响深远,西塞罗、卢克莱修和维吉尔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响,他被尊为“古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
普劳图斯(约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腊文,是共和时代最著名的剧作家。相传普劳图斯著有戏剧130部,但据考证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笔,其他均系后人伪作。他的喜剧主要以希腊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为蓝本改作,讽刺罗马社会的腐化风习。其主要作品包括《孪生兄弟》、《俘虏》、《商人》、《驴》、《蝗虫》等。

泰伦提乌斯(前190年-前159年)生于迦太基,本是奴隶,后来获释。他一生共写过六部喜剧,包括《婆母》、《两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从古希腊新喜剧改编或翻译过来的。其喜剧结构严谨、语言文雅但欠生动,人物内心矛盾刻画细腻,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剧不如普劳图斯的滑稽有趣,在当时仅受到有教养的观众喜爱。泰伦斯对后世的喜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斯梯尔和谢里丹都曾模仿过他的作品。

黄金时代(前100年-17年)
“黄金时代”即拉丁语和广义的拉丁文学(包括修辞、历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古典或辉煌时期,涵盖两位著名人物的活动年代,即“西塞罗时期”(前70-前30)和“奥古斯都时期”(前31-14)。这一时期的罗马进入了大规模扩张阶段,并于公元前27年结束了共和制政体,建立了帝国。古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即屋大维)治下(前31-14)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拉丁语文学和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屋大维统治时期采取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一度动荡的古罗马社会呈现出和平稳定的景象。屋大维本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笼络文人墨客为自己的文化政策服务,这一时期的大文豪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曾是他的御用作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缺乏共和时代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而更多的肯定现存秩序所带来的和平生活和强大国力。文学风格也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但技巧却更趋成熟,追求形式的完美。

诗歌
卢克莱修(前99年-前55年)生于共和国末期,唯一的传世之作《物性论》(一译《论自然》)共六卷,每卷千余行,是一部哲理诗。全诗着重阐述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表示物质不灭、凡人不必惧怕死亡的生活观。卢克莱修是古罗马文学史上著名的智者,维吉尔曾称羡慕他知晓事物的起因,是个“幸福的人”。

卡图鲁斯(前84年-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维罗那一个富有的家庭,经常出入罗马上流社会,是黄金时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人。他是坚定不移的共和派,曾公然反对过恺撒,曾创作过许多辛辣的讽刺短诗。卡图鲁斯的诗作现存116首,他善用警句式的语言表达浓郁热烈、复杂微妙的感情。他的抒情诗对后世欧洲许多伟大诗人都产生过影响。

贺拉斯(前65年-前8年)出生于拍卖商家庭,是和卡图鲁斯齐名的抒情诗人。他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拉丁语和希腊语,能诵荷马史诗原文,并到雅典学过哲学。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短句集》17首和《闲谈集》18首。前者表明作者反对内战,幻想黄金时代到来的思想;后者则讽刺罗马社会的恶习。但贺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后期的《歌集》(一译《颂歌集》)和《诗艺》。贺拉斯的抒情诗改造了希腊抒情诗的格律,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优雅庄重,以有意、爱情、诗艺为题,融哲理和感情于一路,不少人竞相模仿。《诗艺》则是古罗马时期文艺理论上的最高成就,被古典主义文学视为经典。

维吉尔(前70年-前19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其史诗《埃涅阿斯纪》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维吉尔出生于农民家庭,其抒情诗充满浪漫的田园风光。代表作品包括《牧歌》、《农事诗》和《工作与时日》,主要抒发对爱情、时政以及乡村生活的种种感受。然而,维吉尔成就最高的作品却是史诗《埃涅阿斯纪》。全诗计12卷,长达近万行,是遵照奥古斯都的旨意创作出来的。史诗讲述特洛伊王和女神维纳斯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诗人把埃涅阿斯写成恺撒和屋大维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维的“神统”。维吉尔在创作《埃涅阿斯纪》的时候虽有意摹仿荷马史诗,但全诗强调使命感、责任感,洋溢着严肃、哀婉和悲天悯人的情调,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在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上,《埃涅阿斯纪》辞藻华丽,行文略显呆板。维吉尔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丁认为维吉尔最有智慧,最了解人类,因而在《神曲》中让他作为地狱和炼狱的向导。斯宾塞的《仙后》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也有模仿《埃涅阿斯纪》的痕迹。

黄金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作家是奥维德(前43年-18年),年轻时曾在罗马学习修辞。不过成年以后,他却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诉讼师而是成为一位诗人。他的代表诗作包括《爱情诗》49首以及《爱艺》和《古代名媛》。然而奥维德最著名的作品则是神话诗《变形记》,以史诗格律写成,包括250个神话故事,集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创作灵感。《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都在框架上模仿《变形记》。此外,但丁、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大文豪的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黄金时代的抒情诗人还包括普洛佩提乌斯(前50-前15)和提布鲁斯(前54-前19)。前者以抒写感情细腻的爱情诗而著称,而后者则擅长描写淳朴的田园风光。

散文
古罗马的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即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一场激烈,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这就使得许多政治家热心于雄辩术的研究,致使散文这一文体得以迅速发展。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他年少时曾学习哲学和法律,并做过一段时间律师。43岁进入政界任执政官,后任西西里总督。内战时期他追随庞培反对恺撒,维护贵族元老派的立场,后来在政治倾轧中被刺杀。

西塞罗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他的书信现存约900封,主要包括《致阿提库斯书》16卷、《致友人书》16卷。这些书信反映共和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描绘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风格接近口语。其演说词传世58篇,分为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两类。西塞罗的散文注重材料的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音调铿锵,被成为“西塞罗句法”。他的演说具有很强的鼓动力量,有时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实的手段来感染观众的情绪。

西塞罗对拉丁语散文的贡献非常之大,他确立了拉丁语文学语言“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其散文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诸民族散文的楷模。他的政敌恺撒甚至曾公然称赞他:“你的功绩高于军事将领,扩大知识领域比之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恺撒(前102年-前44年)是奥古斯都的养父,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独裁者,于前44年被共和派刺杀。他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包括历史著作《高卢战记》七卷和回忆他和庞培之间战争的《内战记》三卷。其散文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体现了和西塞罗迥异的风格。

此外,历史学家萨卢斯特(生卒年不详)和李维(前64-17)也发展了拉丁语文体。

白银时代(17年-130年)
屋大维死后的一百年间,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不断衰弱,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其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日趋浓厚,崇尚文风的花哨和滥用修辞,使得文体显得逼挤、臃肿。这一特点在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贵族青年以公开朗诵空洞无物的诗歌为时髦,文学更成为少数人的消遣。白银时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奴隶主下层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不满情绪的作品。

诗歌
卢肯(39年-65年)是白银时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创作了继《埃涅阿斯纪》之后最优秀的史诗《法萨利亚》。马提阿利(40-104)则是这一时代最优秀的碑铭体诗人,主要诗作是《碑铭体诗集》(一译《警句诗集》)12卷,1500余首。其风格短小精悍,含蓄突兀,富于机智和幽默。朱文纳尔(60-127)则以讽刺诗著称。他长于借古喻今,诗风严峻而尖锐,其诗句“即使没有天才,愤怒出诗句”已经成为名言。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朱文纳尔的作品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席勒、雨果和别林斯基都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在抒情诗方面,斯泰提乌斯(45-95)几乎是唯一有成就的诗人,擅长描写有闲阶层生活情趣。

戏剧
塞内卡(4年-65年)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受斯多葛哲学影响,精于修辞和哲学,并曾担任过著名暴君尼禄的老师。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同情、仁爱。他一生共写过9部悲剧和1部讽刺剧,多半取材自希腊悲剧。其作品风格崇高严肃,夹杂大量的道德说教,使得其笔下的对话和人物都缺乏真实感。其代表作是悲剧《特洛伊妇女》。塞内卡晚年因参加元老院贵族反对尼禄暴政而被尼禄赐死。

散文
这里的“散文”并非现代文学上所讲的狭义上的散文,而是泛指拉丁语文学中的“散文体”,和诗体相对,包括散文、小说、传记文学和编年史等。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上“小说”这一体裁就诞生于古罗马时期。彼特隆纽斯(生卒不详)的《萨蒂里卡》是传奇式小说,现存两章残篇,广泛记录了意大利南部半希腊化城市流行的享乐生活。书中人物语言符合方言特点,文笔典雅,机智风趣。尽管其形式和传统意义的小说还存在差别,但学术界还是倾向于将它看作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然而公认的“小说之父”却是阿普列尤斯(124年-175年),他出生于北非的军官家庭,曾漫游各地,研究过哲学和幻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金驴记》,用自叙形式写成,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长篇小说。

在编年史和传记文学方面,代表人物包括塔西佗(55年-118年)、普鲁塔克(46年-120年)和苏维托尼乌斯(69年-140年)。

塔西佗是共和贵族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主要著作包括《历史》和《编年史》。这两部著作虽然都是历史著作,却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历史观源于“个人创造历史”,其中对历代帝王将相的实录描写非常真实且具感染力。普鲁塔克的代表作品是《希腊、罗马名人传》,记载从半神话人物一直到1世纪的罗马皇帝的生平,莎士比亚、歌德等人均曾从中取材创作。但这部著作在史实上有诸多失真的地方,从19世纪之后影响力逐渐减弱。苏维托尼乌斯则著有《罗马十二帝王传》,记述了罗马社会及自恺撒到图密善共12个皇帝的概况,行文朴实流畅,是古罗马文学中难得的不事辞藻的作品。此外,他还著有《名人传》,后世对古罗马文学家的生平的了解几乎都出自此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6
希腊罗马文明是属于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他们发源于岛屿和海洋
而大河流域,就是发源于河流的文明,就是一个是地点不同

还有一个我个人认为的是,希腊罗马他们的文明是城邦式的文明,尤其是希腊,他们的民主和自由是古代世界无哪个国家能及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21
找历史课本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