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瓦尔登湖读后感和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大概每篇600子左右

一、
翻阅了大半本的《瓦尔登湖》,老实说好多段落都看不太懂,唯讲动物那些章节显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颇觉新鲜。

第一个引人注意的动物是公鸡,那最平常不过的家禽在作者的笔下忽然神气而可怜的不得了。作者梭罗是这样形容它们的:公鸡,原本是野鸡,他们的啼叫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胜过一切其他动物,可惜大多时候填补它们声音空白的是它们的太太——母鸡们的聒噪,这也就难怪它们最终只能是家禽了,更不要说鸡腿鸡蛋什么的了。这些话忍不住让人拼命想回忆起公鸡晨鸣的乐音,结果竟是茫然,只除了来自书面的机械的“喔喔”声。至于母鸡,也只记得它们每次下完蛋后倒是“咯咯”地欢叫个不停的。

瓦尔登湖怎么可以有那么多野生动物呢?似乎作者每天都和它们随便打着招呼。熟悉的有蚂蚁,可是那里的蚂蚁又是多么地象战士啊,那一场蚂蚁大战让人读了真是不敢小瞧那微小生物了。可爱的让人怜的鹧鸪幼雏,它们只服从母亲和自己的本能哦,它们的长着丰满小羽毛的身子和落叶枯枝融为一体,可以保持同一个姿势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当一个生人拿起它或踏着它时,它依然那样呆着一动不动,或者拿纯洁的眼睛看着你。最最搞怪的当然是潜水鸟了,它总是发出狂笑,当它从湖面的这头潜到那头,把猎者或观察者大大戏弄了一番后。那是怎样的鸟啊,可以深入到湖底鱼儿中去的鸟。

说到底人类也是动物啊,高级动物罢了。作者预言,人类进步的结果必然是放弃肉食,正如野蛮人向文明靠近后,放弃了人吃人的恶习一样。我不知道人类是不是终有一天会放弃肉食,只是很好奇兔子的叫声。作者在书中说: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得真象一个小孩。关于兔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只野兔撞到了树干,却并没有见着我们的文字记载过一只被追捕的可怜兔子。
二、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你听过蝴蝶的声音吗

读了《瓦尔登湖》的三章,《声音》之后,我特别羡慕梭罗,他能够在瓦尔登湖附近那片宁静的天地里享受天籁之音:甜美动听的牛鸣,凄凉悲怆的猫头鹰唱词,断断续续的夜莺的晚祷曲,看太阳晒家具,鱼鹰捉鱼,悠然自在,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禁觉得他其实也只不过自然界中的一个生物,除了会思考没什么特别之处,想必作者希望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很久没听过动物的叫声了,学校不让养宠物。现代生活太噪杂,食堂很吵,每次吃完饭出来都有暂时性失聪的感觉,图书馆那空调一直嗡嗡的响,还有各种各样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文山湖太多情侣,他们的私语完全覆盖了仅存的几只小虫的唧唧声······。连校园这样一片净土我都很难找到能听到自然之音的地方,除了校外就更不敢恭维了,街上那么多人,每个人都那么匆忙,那么兴奋的高谈阔论,感觉要淹没在众人的口水之中了;还有那些不断吐黑烟轰轰隆隆毫无顾忌叹气的机动车把人熏死摇晕。不是特意借题发挥抱怨生活的不好,只是有时很伤心想要找个地方静下来好好思考不成的时候真的很郁闷,躲在被窝里睡一觉吧,安慰自己一觉醒来什么都好了,舍友的键盘在噼噼啪啪响,之后望着天花板发呆······我们的生活太多声音了,好像唯独缺少天籁之音。

梭罗说,仅仅阅读书本是不够的,哪怕它是经典之作,我们更应该去阅读自然这本书,才能大大延长生命,聆听天籁之音是阅读自然最重要的方法。很可惜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真聆听,这有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的就是上面我说的城市太喧嚣了,容不下除了我们人类和那些夹着尾巴的猫狗之外的生灵;最重要的还是主观原因,我们太忙了。前几天在网上遇到朋友,问他最近忙些什么,他答道,忙考试,忙工作,忙和人争论,忙游戏,总之忙死了。他的回答很具代表性,相信大多数人都这样多日子吧,忙啊,可能我们到忙死的那一天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忙什么。我们红着眼睛看别人高升,却没去看过宁静的山林,我们听领导的训斥,女人的唠叨,孩子的吵闹,却没去听山间汩汩的溪流。

听自然之音并不浪费生命,而是延长生命,充实生命。最近偶得一篇文章,题目叫《你听过蝴蝶的声音吗》。我没听过,蜜蜂倒是在家乡听过。作者说他在乡下捉了一只蝴蝶,捧在手心,蝴蝶拼力挣扎,他把手放在耳边,然后放开手,突然听到蝴蝶一声微弱的叹息,那作者又惊喜又震惊地流下眼泪,原来自然界又那么多东西他还不知道。我也突然觉得很凄凉,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而失去的却那么多。

享受孤独

梭罗说,衡量孤独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点出了生命的真理。一个天天和人高谈阔论,出入各种酒会,看上去和什么人都紧密的人也许很孤独;一个天天形单影只的人不见得都一定孤独郁闷的要死。孤独是很精神的东西,精神的事就要靠精神来解决,人只有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不孤独;或者思考透了,精神有寄托了,也就不孤独了。梭罗是思考透了,接受了孤独,他说相比星体之间的距离,他的独孤算不了什么。

言语之下,我认为梭罗是支持另一位作家的话―――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思想体,即使是朝暮相处的亲密爱人也无法真正走入我们的世界,说心心相印不过是自欺欺人。周国平说,有两种孤独,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既然孤独是人的宿命,那么去否认它,回避它而刻意去与人交往会变得跟孤独,就像梭罗所说的,我们住的太挤,相互妨碍,搞得相互失去敬意,连那份自欺欺人的理解都没有,就更孤独了。不如心平气和地接受,享受孤独,享受与自我和与自然的对话。不能像梭罗那样在风雨之夜也坦然处之,那做个泰戈尔式的孤独也不错:I would rather sit in the corner where the shadow of the walls meet together,很诗意的孤独。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马尔克斯》所属的帮派唤作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是该派的代表作。

1、历史背景

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在19世纪达到巅峰。由于经济上的竞争和缺乏新的殖民地,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实力,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却慢慢学会了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二战后各殖民地先后独立。

但是翻开美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所不同。美洲自16世纪起就先后沦为欧洲的殖民地,但由于他们接触新知较早,所以独立也较早。最先独立的是移民的美国,然后是海地,在伯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带领下,拉美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获得了独立。

但这种独立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并不独立,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极大改观。而且在政治上,基本上是白人作为统治阶层进行管理。因此当帝国主义的实力受到损害,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受到感染,也在呼唤革命,但更多的是要求则经济上的独立和政治上的民主,这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应必然是形式的民族化和表达的现实主义。

2、怎样的魔幻

魔幻现实主义是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加冕于这一流派的,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属于魔幻值得商榷。殖民文化是一种混血文化,民族化自然不能倾向于殖民者的白人文化,那么只能从印第安文化中找寻文化之根。很可惜,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印第安文化并没有多少值得借鉴的东西,值得自豪的东西(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所能借鉴的也就是印第安的一些迷信和神话,也就相当于我国的狐仙鬼话,这种东西算魔幻吗?我不知道。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表现手法深深的扎根于印第安文化之中,并不是凭空的想象,这种迷信与谣言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深深的扎根于印第安农民的生活之中。所以,对我们来讲十分新奇的感觉,不过是地球上一部分人的常态。

当然,艺术是浓缩的生活。

3、怎样的现实

知识分子的愿望往往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总是令人悲哀。《百年孤独》反映的正是对拉美贫苦百姓麻木的状态,不觉醒的生活的鞭笞;对社会现实的,特别是对统治暴政的不满。只有魔幻的形式,缺乏现实主义的土壤,该书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充其量不过是拉美版的《哈里坡特》。但现实比现实主义残酷的多。

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全球都基本实现了民族民主革命之后,拉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却先后失败。阿连德的短命执政,屁隆政权的混乱管理,显示了拉美革命缺少一批懂革命路线和有管理经验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4、未来的展望

现在魔幻现实主义已经式微。新一代作家是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听者摇滚乐长大的一代。他们更加现代化,但是在他们中间也没有产生像聂鲁达和马尔克斯这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历史是螺旋形发展的,在世界一体化的巅峰就埋藏了民族化的契机。革命的前提是民族的觉醒,民族的觉醒有赖于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新思想的诞生,而新思想的诞生却往往要向更古老的思想去借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于人民,作品才会有生命力。魔幻现实主义也许不会有明天,但新魔幻现实主义一定会有明天。

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在中国仍很少人知道的人:切·格瓦拉。阿根廷是他的祖国。
他在西方被很多人崇拜,他牺牲后拍下的照片被看作耶酥受难,至今有很多年轻人把他的头像贴在体恤上。他还来过中国。

他参加了古巴革命,上过《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时代》说他是古巴的大脑。他为建设古巴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说“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需要我去献出我微薄的力量。。。。我们分别的时候到了。我此刻的心情是悲喜交集:在这里,我留下了我作为一个创业者的最美好的希望,留下了我最亲爱的人……留下了把我当作一个儿子看待的人民;这使我内心深感痛苦。我将把这些东西带到新的战场上去。。履行我最神圣的天职的心情:哪里有帝国主义,就在哪里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愈任何创伤。 ”

于是他继续转战非洲刚果、玻利维亚,为了他的理想,一直到死。牺牲的时候,面容憔悴,如同耶酥受难。。。于是世界上亿万颗心被唤起,记住了那张受难的脸。

而我,只读到他一次,便深深地记住了他。。。。也许,这就是百年孤独的民族真正的史诗罢?

时代杂志的那张切.格瓦拉相,是摄影艺术经典作品之一.我曾经很久的凝视过他,感受到了他的坚强.
奥雷连诺上校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发现人生的奋斗似乎均无意义.而平静地生活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一旦时代不属于自己,却又有革命的冲动.

但奥雷连诺是一个伟人,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人.在他身上你可以他在事业而人情之中都可以不顾一切的奉献,这种情感的疯狂似乎是理智的结果,他的道德建立在他的理想之上,所以,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事业.正如杰克伦敦所说:道德在残酷的竞争之中,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不是世俗中人,而乌苏那,这个所谓伟大的母亲所代表的健康人类的思想里面,除了对他的敬仰,而无法理解他的儿子,因为她的世界没有战斗和理想,只有个人艰苦的努力和付出,(也就是母性?).

我有点领悟了人的局限性,从而想起圣经的一个观点:唯有上帝是全能的,而人类只是可怜虫,以为自己的双手能改变世界,到死才能明白,我们因自己发现的创造而滋生的那一点点骄傲,曾经给我们的那些充实,在上帝的智慧之中,有多么地微不足道和可笑,结果是什么也没改变,而只是在人世中,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面折腾了一番而已.

也许上帝也正是这样,跟天地万物开玩笑而已.

孤独接近上帝.当雷贝卡选择了自己哥哥的时候,她已经认为精神除了痛苦,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她撕破了道德而将长期的压抑发泄到了极致.但最终还是要怀念自己初恋的情人,但我并没有从作者的文笔中感受到同情,而只是嘲笑和漠视.雷贝卡的孤独在于她似乎只是活在肉欲和精神的极端,她的存在是灾难.似乎唯有不停的吃土,才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扎根于土地,来逃避那几乎是诅咒的苦恼,她是那个时代骚动和不安最重要的特征.

随笔而写,并不是严谨的论作,只是我的一点意见,并不全面.想起比较缠绕我的人物,我的一点感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