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最好从古到今排个序,后面再加点简单评析,或总结什么的。谢啦!
变法和维新也算。新中国成立以后那些近代的改革也需要,感激不尽~~~~~~~~~ (有讲关于改革开放这种近代改革的吗?错误的也行,如文革等。)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一)商君变法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说秦王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候亲服……”可见商鞅改革在秦国的卓越成效。公孙鞅(前390年—前338年),出生贵族。“商”是以封地为姓,因其又是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孝公蠃渠梁时期,商君是法家学派杰出的政治家,少时就喜读刑名之学。他任秦相十载,先后两次变法,改革制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措施和方案。小到家庭男女有别,必须分室而居。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贵族富商子弟如果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律送边疆垦荒。大到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作了准备。他还让秦孝公下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改革初,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而商君也受孝公之十五邑封。

商鞅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发,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而变法,使秦国崛起西戎,称霸关内。但这一系列的新法看起来就能得罪不少权贵,以至于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政敌的迫害,以谋反之罪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满门受诛。后人为他留下《商君书》二十九篇。商鞅变法也可见《史记·秦本纪》。

(二)王莽新政

在变法史上王莽又是另一个历史悲剧人物。王莽(前46年—23年)曾任黄门郎、新都候、大司马等职,到“安汉公”时已大权独揽在握。他是太后王政君和侄子,是个颇有心计又好施忍术之人。汉哀帝刘欣死后,军政大权就交到了王莽的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罢免了和哀帝有“断袖之辟”还差点当上了皇帝的董贤,又把另两家外戚逐出京城。后又鸠杀平帝立孺子刘婴,自己当起了摄政王。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汉自立,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叫新,都城还是长安。当上了皇帝后,他根据《周礼》改革进行设计蓝图,巩固新朝贵族的统治,是走原始社会末期的复古制度。依井田制为模式的“王田令”,“私属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确。土地改制等没有什么人支持。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有些改革一开始就没法实行。即使他个人再用心良苦却使新法危机四伏,以至最后自己四面楚歌,国家乱上加乱。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数族的反对。他又征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罚。这样外患未除、内忧又起。绿林军起义了,王莽只能用军队镇压,后来农民起义军杀向洛阳和长安,攻破宣平门,王莽被一商人所杀,死无全尸。

王莽改革只是种“空想社会主义者。”

(三)临川先生变法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变法,也是古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变法。王荆公是仁宗三年的进士,做过十多年地方官。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佑三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的变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叫制置三司条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号。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宰相。

新法内容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从新法实施,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而临川先生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十分有力地反驳了司马的论点则令我佩服:“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他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迫辞职。但由于变法操之过急,犯了“左”的错误,最终被罢废。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还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独特的成就,他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四)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马关条约》签定后,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任,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说过,自古变法少不了会有流血牺牲,所以,他放弃了东渡日本为变法流血来以警世人。

历史上认为,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除了以上这些,我国古代用贤臣进行改革的君主也不少。《史记·平淮书》汉武帝时也有过按照桑弘羊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笼盐铁”的国家资本财政论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元宏也有过“俸禄制”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萍踪先生曰: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而是上层建筑结构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和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来自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中国古代历经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新事物很难彻头彻尾地更替旧事物,故而变法维新之士,往往鲜有善终者。从哲学上宏观地来说,新事物当然是先进的,是符合社会客观规矩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但微观地比较,就会发现旧事物中也含有新的成分。所以要发展新事物少不了要向旧事物学习,吸收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变法改革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2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第2个回答  2009-08-22
商鞅变法
1.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八)、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6)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九)、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启示(结语):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王安石变法
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朱元璋
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戊戌变法
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五)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六)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3个回答  2009-08-22
改革?难道是说变法或者维新?望LZ明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