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通假字”这玩意?

“通假字”这定义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读古文的时候经常碰到所谓的“通假字”,依我看这无非就是古代那些名人写了错别字,后人美其名曰“通假字”而已。。。大家同意我观点不?
注意了~我的问题是谁发明而不是问什么是“通假字”

麻烦大家帮我把第一个提出“通假字”定义的人给揪出来~~哈哈哈哈~~~谢谢了~~

古代的文字没有现代人使用的丰富,现代人使用的很多字是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逐渐发展创造出来的,某些细微的意义上的差别在现代使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古代是使用相同的字的,因此在翻译古文的时候我们称这些与现代语法习惯不同的字为通假字.

下面是转自网站上的说法:

古今字研究述评
孟霆
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 99A11219

摘 要 古今字早在汉代就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古今字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地明确。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产生原因、分工用法、特点和作用。但对于古今字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说。
关键词 古今字 ; 述评

A Commentary on Researches in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MENG Ting
Abstract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was followed with interest as early as in Han Dynasty. The connotation and definite, moreover its scope is gradually reduced 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work.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each Schoolor has his own idea about the definition, usage, division,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I make a comment on their different ideas.
Key words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 commentary

孟霆(1980.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
古今字不仅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而且是一个传统训诂学术语。这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孝经家部分,“孝经家”内有《古今字》一卷。但《古今字》中所收字大多仅限于六经,并不全面。在古书注释中,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东汉人郑玄。《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注:“余、予古今字。”郑玄是经学大师,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对后世影响很大。郑玄以后的训诂学家,一般都沿用郑玄的训释体例,或称某为某的古字,或称某某为古今字。古今异字的现象广泛地被注意,还是在清代。此后,文字学家对古今字的研究逐渐深入,但观点并不统一,各有利弊,我们须进一步研究。下面从几个方面看前人是如何看待古今字的。
一、“古今字”概念的研究
(一)王筠
王筠是清代的文字学家。他对于古今字的理解,没有囿于汉人关于古今字的见解。在《说文释例》中王筠对古今字作了系统的分析,比较了古字与今字的关系,提出了分别文的说法,属于“正文为借义所夺,乃于正文加偏旁以定之”, 像“云作云,匡作筐”(《说文释例》卷六)。这样的古今字,古字和今字不是“随时异用”,而是关系固定,且今字在形体上有明显区别于古字的特征,将古字的范围一般缩小为分别文。
王筠所说的分别文,很带有概括性,基本上把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概括进去。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分别文却另有一番含义。分别文亦称分别字、区别文,即“古今字”中的今字。可见王筠提出的概念释于今是有失偏颇的,不够准确的。而王筠在创立分别文这一术语的同时,仍沿用古今字这一术语,这也就失去了他提出新概念的意义。两个术语的同时存在使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模糊不清,区别文=古今字吗?使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古今字。
(二)罗邦柱
在《古汉语知识辞典》中,罗邦柱明确地提出古今字的概念。他说,古今字是说明一个词古今书写符号有差异的术语。某一个汉字代表的词义经过引申、分化,增加了义项,最后分化为几个以上的字,就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形旁或改变偏旁以示区别,原字和后起的字便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原字叫古字,增形字叫今字。古今字中的今字也有人称为区别字。
罗邦柱在概括古今字定义时首先肯定了古今异字的现象,并注意到古今字的特点,从字义和字形两个方面说明古今字,将古今字内涵和外延的范围进一步缩小,给人们确定古今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古文字的分化是分几种的,如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等,单从古今字的概念很难判断它们的类型。
(三)詹鄞鑫
詹鄞鑫对于古今字也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在《议字说略》一书中用一专章介绍了古今字。他认为,如果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文字来记录,那么早先使用的文字,叫“古字”,后来使用的文字叫“今字”,合称为“古今字”。这里所谓不同的文字是从结构上而言的,所谓古今也是相对而言的。
詹鄞鑫明确地指出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文字现象,他所提出的概念与罗邦柱的大同小异,也没有弥补罗邦柱的缺陷。
(四)蒋绍愚
蒋绍愚在王筠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区别字”来代替古今字,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他为区别字提出明确的概念。凡是一个汉字因为引申或假借而造成用法的分化,需要另加偏旁来区别的,其加偏旁的字都叫“区别字”。这同罗邦柱的观点是相同的。古今是相对立的,无古就无所谓今,因此在“区别字”的基础上,蒋绍愚提出一个新的术语:本原字,即所谓的“古字”。
显然,蒋绍愚继承并发展了王筠的观点,并由一个术语分化为两个术语,且言之成理。他提出概念注意到各个方面,比较众家,更显示出它的精确性,也能够有效地区别其他的分化字。而且从他提出本原字的角度看,从概念提出开始,蒋绍愚就注意到与其他术语的区别。
二、“古今字”的用法分工
(一)王筠
王筠是给古今字分工的第一人。他在提出分别文的同时,还提出了累增字这一相关术语。据他自己解释,“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另外,他还在标题“累增字”下用小字注释:“此亦异部重文,以其由一字递增也,别辑之。”(引文均见《说文释例》卷八)
依据王筠的小注,他所说的累增字似乎是异体字,但从他为累增字所举的例字中来看,有不少与分别文的情况相同。如“冉”的本义就是须髯。但后来假借为“冉冉”的“冉”,所以需另加偏旁以“髯”来表示“须髯”。王筠认为“髯”是分别文。又如“哥”的本义是歌唱。《说文释例》:“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但“此义深曲”,人们多不了解了,所以后来又加偏旁作“歌”,而意义未变。王筠认为“歌”是累增字。可见王筠的分类是不明确的:“冉”和“哥”都是因为“借义行而本义废”,另加偏旁表示本义,就造出了“髯”和“歌”,那为什么前者属于“分别文”,而后者属于“累增字”?王筠自己对于这两个术语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对于古今字的用法分工自然也含混不清。
(二)徐灏
徐灏比王筠稍晚。他在所编著的《说文解字注笺》中对《说文》段注进行补充或匡正,对古今字提出新的见解。他说:“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说文解字注笺》“佑”字下笺)
徐灏继承王筠的“加偏旁以别之”的说法,明确提出古今字是“造字相承”的关系,并把它看作典型的古今字。但是现存的典籍,或本经失传,口以传说,或“传写既久,肴杂难辨”(《说文》“义”字下段注),面貌已非古昔之间,如果据以判断古今字,是有困难的。因此徐灏所说的“古今字有二例”,其价值只存在于“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例。
(三)洪成玉
第一本关于古今字的专著即为洪成玉的《古今字》。在此书中,洪成玉对古今字作了系统的分析。对于古今字的用法分工,他归纳为四点:
1.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义。如:
息——熄 “息”有喘息、 休息、 生长 、止息等义,今义“熄”分担古义中使火止熄义。
2.今字取代古字本义。如:
居——踞 “居”的本义为蹲踞,后为借义居住所夺,今字“踞”取代“居”的本义。
3.今字取代古字的假借义。如:
申——伸 伸曲的“伸”,曾用“申”表示。“申”的初义是闪电,后来为表示地支的第九位。这本与伸曲义没有联系,但由于它的语音与口语中屈伸的“伸”相同,就借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后另造“伸”取代了“申”的假借义。
4.今字因类化而义同古字。如:
展——辗 辗转的“辗”在古代写作“展”,展转是同义连用。《说文》:“展,转也。”因“转”字从车,展转两字连用,“展”因类化作用也加“车”旁写作“辗”。
洪成玉从词义引申的角度分析了古字与今字的用法分工,前三点沿袭古人的说法,是共识部分。最主要的是他在继承的同时有所拓展,提出新的观点。因“类化”而产生的古今异字,这是前人所忽略的。我们知道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是增加偏旁或改变偏旁,而类化形成的古今字,从洪成玉所举的例子看,大多出现于联绵词中,字的偏旁是相同的。但我们却不能就以此判断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字都是因类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义的产生使古字的负担过重,从而生成一今字取代其中一义以减轻其负担。而从类化这一点上来看,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分担古字中一义的作用。
(四)蒋绍愚
蒋绍愚认为区别字的种类有五种形式
1.本原字加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
辟——避 “辟”本义是法。但它可以假借来记录一些音同或音近的词,如《左传?成公二年》“旦辟左右。”这里表示躲避。因此在本原字的基础上加偏旁“辶”,另造“避”。
2.改变本原字的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
赴——讣 “赴”本义是奔赴,引申为告丧,如《左传?隐公三年》:“平王崩,赴以庚戌。”后来写作“讣”。
3. 改变本原字的笔画。如:
句——勾 “句”的本义为曲,引申为章句之句,为了区别,后来表示曲义的写作“勾”,表示句子义的仍写作“句”。
4.另造一字为区别字。如:
伏——孵 “伏”的本义为俯伏,引申为鸡伏卵。《汉书?王行志》:“雄鸡伏子。”后来引申义写作“孵”。
5.借另一字为区别字。如:
“被”本义为被子,引申为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后来借“披”字来表示引申义。
蒋绍愚对于古今字的分类,着眼于它们的形体之间的关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补充。但在举例过程中,我认为有不当之处。如在“改变本原字的笔画”中,蒋绍愚举“亨——享”一例。《说文》:“亨,献也。”段注:“隶书作亨作享,小篆之变也。”也就是说“亨”与“享”是一对异体字,而非改变笔画的古今字。真正与“亨”存在古今关系的应是“烹”。
(五)詹鄞鑫
詹鄞鑫从意义的角度再次对古今字作了更为细致的分工:
1.本义用古字表示,为引申义另造今字。如:
昏——婚 “昏”本义是黄昏,引申之为婚姻的意思。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哲哲。”又《诗经?邺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前者是本义,后者为引申义。今天分别用昏、婚表示。
2.本义用古字表示,为假借义另造今字。如:
辟——避 “辟”本义是施加刑法或刑法或获罪。《国语?周语上》:“土不备垦,辟在司寇。”又《鲁语》:“男女效绩,愆则有辟。”“辟”在古代中常假借表示避开。如《左传?僖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个假借义后写作“避”。
3.古字表示引申义,为其本义另造今字。如:
禽——擒 “禽”字本义擒获,引申之也指擒获的鸟类动物,再引申则泛指各种飞禽走兽,一直到汉代擒获的意义仍写作“禽”。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后来造了“擒”字专表“禽”的本义,“禽”字只表示引申义禽兽。
4.古字表示其假借义,为其本义另造今字
云——云 “云”本义指天上的云气,古书用“云”表示说话,同假借义,另造“云”字表示云气的意义。
5.其他情形
有的是古字表示假借义,其本义另借它字表示。如:
何——荷 “何”本义是荷担,(《说文》释为“担也。”)“何”字古书中借为疑问代词,本义另借“荷”字表示。
有的是古字表示借义的引申义,又为借义另造今字。如:
厌——餍,“厌”的本义是压迫,古书起初借“厌”为“猒”,“厌”字由饱足义又引申为厌食、厌恶的意思,原先的借义饱足又另造“餍”字来表示了。
有的是古字表示某一个借义,为另一个借义另造今字表示。如:
亨-烹 “亨”原是“享”的异体字,后来“亨”与“享”的用法逐渐分工。祭享的意义写作“享”,“亨”字用于表示假借义,义为亨通。后来“亨”字又借为烹饪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又造“烹”字表示,“亨”只用于表示亨通这个借义。
有的是古字表示本义,为它的引申义另借它字表示。如:
伯-霸 “伯”本义兄长、老大哥,引申为诸侯盟主,即结成部落联盟的诸部落之长。这个意义后来借“霸”字表示。
6.古字逐渐淘汰,由今字兼表其义
丩-纠,“丩”本义纠缠,(《说文》:“丩,相纠缭也”。),引申指绳索的几股丝本纠缠,又造“纠”字表示(《说文》:“纠,绳三合也”。)后来“丩”字淘汰,不独立成立。“纠”字则承担了原先由“丩”字所表示的意义。
7.今字被淘汰,恢复用古字的现象。如网-罔。
三、“古今字”的特点
(一)段玉裁
对于古今字的研究,段玉裁写过《<曲礼>“君天下曰天子”至“余、予古今字”》,在文中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古今字是古今用字不同。他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
2.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他认为:“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3.古今字不是字的形体演变。他认为古今字“非如今人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4.古今字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段氏认为,在古字形体上增加偏旁,另造出来的新字,都是俗字。
从我们今天研究来看,段玉裁的说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古今人用字不同”,不一定是古今字,也可能是通假字或异体字,如果段氏的本意,古今字包括通假字或异体字,就应该说清楚,而且似乎也没有单独强调出来的必要。这样“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的观点,就势必陷入没有一个可资依据的客观标准的境地。因为“古今人”非只一人,甲可能这个字用在先,乙可能那个字用在先,如果古今字本身不存在古今的差别,单凭“古今人用字不同”确定古今字,至少是说不清楚的。第二,古今字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是这样,那古字与今字“加偏旁以别之”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况且段氏在注释中所注明的古今字中,也相当不少明显存在着另增偏旁、造字相承的关系。显然在理论与实践中,段氏是自相矛盾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抹煞段玉裁的贡献,第2点和第3点是正确的,给我们研究古今字指明了方向。
(二)洪成玉
在形体上,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新造的今字,绝大多数都是利用古字原有的形体或另增偏旁,或改变偏旁,形体上有着明显的造字相承的关系。如齐剂、道导、要腰、息熄
在语音上,或相同或相近,联系非常密切。今字区别于古字的物质形式是形体,读音一般仍用古字的语音形式。如奥澳、版板 、求裘、厌压 、释怿、次茨
意义方面,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是古字所记录的词的引申义;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是古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即曾借用它字所表示的本义。
洪成玉集各家之所长,从语音、形体、意义各个方面总结归纳古今字的特点,为我们辨别古今字提供了依据。
四、“古今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程荣在《古文字分化问题探讨》中,对古文字分化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明确说明。汉字分化,多数情况是一个字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以后在使用中孳乳出新字,分担了原字的某一个词义,即王筠所说的“分别文”,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分化字的多数谓古今字。我们就从汉字分化来看古今字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今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汉字表现汉语的精确性
从书写角度讲,希望文字便于书写,从阅读角度讲,希望文字准确,易于识别,起到交际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力求写好,简便。因此准确性和易区别性既是阅读也是书写对字形的共同要求。古今字就是汉字的区别化。
2.古今字使汉字有规律地增加,对汉字的规范化和更加系统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今字是以区别异义同形字为主要目的的。一字分化为两字或多字,一方面在书面上区别了语言中不同的词,一方面使汉字字数几乎成倍合理地增加,客观上它是一种有规律的造字法。加类指性偏旁的分化使新字大量产生后,字与字之间既能体现区别,又能表现联系。在相互间具有区别特征的基础上,古字与今字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这对于汉字的更加系统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古今字促进了汉字走向形声化
古今字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造字法。由加旁分化产生的形声字也是以书面上区别语言中的两个词或多个词明确字义为目的的。“古汉字早期的形声字,绝大部分是通过加注形旁或声旁而形成的,直接用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出现的比较晚。” 汉语中的同音词是很多的。古今字大多数是兼多职的同音假借字,即上古汉语中的同音词或音近词,既促进了汉字的形声化,又促进了汉字的发展。
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理论在不断地成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古今字的含义逐渐明确化,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仍不清晰。古今字不同于通假字、异体字,也不完全等同于同源字,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字现象。若仍继续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就无法辨明除古人曾提列的古今字。
2.古今字相关的术语不断增加,却没有一个能令人足够信服的。“古今字”这一术语虽存在很大的缺陷,但仍沿用至今。因为各家所提出的观点虽有相似之处,但名称却不尽相同,虽言之成理却无法说服他人,这势必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古今字的相承关系是一个历时现象。我们能从今字产生过程中,看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汉字虽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规律,它的性质和价值,包括文化价值,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认识得很清楚。有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有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18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第2个回答  2006-08-24
没有谁发明,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开始一个人在一本书里写了一个错别字,而恰恰这本书后来还比较有价值,再加上中国人很信古人的理论,于是认为这是一种时尚而加以模仿,久而久之就出现拉。至于第一个写错别字,考古学家好像也研究不出来!呵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8-18
通假字是古时一些作家写错的字,为了说的委婉些就说通假字,其实就是错别字
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已无法考证,但通假字在远古人的一些艺术品中就出现过
第4个回答  2006-08-18
我们老师曾经幽默的告诉我们,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呵呵,至于谁发明的嘛,一定是粗心大意的人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