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与8个省区和两个国家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西与甘肃省毗邻;东连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南接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26°12′,北纬37°30′~53°20′。东西跨经度29°02′,长达2400千米,南北跨纬度15°50′,最宽处约1700千米,国境线长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5.51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地貌:由东向西或从南向北呈现平原、山地与高原镶嵌排列的带状分布。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于中部,东部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相连,西部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遥相呼应,构成大地貌的“脊梁”及自然条件地域差异界线,把自治区分成山带外侧的内蒙古高原,山带内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特-河套平原,中间山地丘陵地带,岭东丘陵平原区,西南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高原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2%,山地占20.8%,丘陵占18.24%,平原占8.5%,河流湖泊水面占1.26%。
1.2 气候:内蒙古主要气候特征一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春温骤增,秋温剧降,寒暑变化剧烈,年较差和日较差大,热量偏低,无霜期短,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一熟制的需要;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变率大,保证率低,东西部差异明显;三是干旱、风大、沙多,不仅是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也为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四是雨热同期,秋温和降水有效性高。年日照时数在2500~34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6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年较差在34~36℃,日较差在12~16℃之间。主要农业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6℃,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气温低于-4℃,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盟年均气温6~8℃。全区≥10℃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80~150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10℃积温低于1400℃。境内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大兴安岭东部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岭西大部分地区低于350毫米,西部地区在150~350毫米,最西端的荒漠区在25~50毫米。年蒸发量在1000~3000毫米,是降水量的3~5倍,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春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5天,个别年份在40天左右。
1.3 土壤:内蒙古土壤分布规律是:东北向西南沿经向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呈弧形地带分布;南北沿纬向依次为:褐土-栗褐土-黑钙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呈纬向地带分布。此外,还有非地带性土壤,如草甸土、潮土、盐土、碱土、风沙土等分布于全区各地相应的地形部位。
1.4 资源:内蒙古境内水资源分布与地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大体上自大兴安岭以东,阴山山脉以南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区属外流区域,主要由嫩江、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永定河、滦河、黄河等六大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较庆型发育,水资源较丰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阿拉善高原区属内流区域,主要由乌拉盖河、塔布河、黄旗海、岱海等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不发育,水资源短缺,并且有相当面积的无流区。全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条;大小湖泊1000多个,多为内陆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个。全区现有地表水资源约370.96亿立方米,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规律。东北部约占总水量的88.6%;中西部地区仅占11.4%。此外,黄河过境水量年均315亿立方米,内流水量19.50亿立方米。按地下水储量和埋存条件,境内大体可分为丰水区和少水区两类。全区地下水淡水净储量为137.89亿立方米。
1.5 社会经济情况:据2000年统计,全区总人口为2372.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0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20%;乡村人口1371.30万人,占57.80%。农业人口1535.4万人,占64.72%;非农业人口837.0万人,占35.28%;乡村劳动人口695.46万人,占29.31%;农业从业人员463.0万人,占19.52%。国内生产总值1401.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72元,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2038元;工业生产总值556.2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16亿元。粮食总产量1241.88万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800千克/公顷;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116.37万吨,甜菜产量141.28万吨,瓜类产量161.68万吨,蔬菜产量759.87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491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3.40万吨,奶类产量82.99万吨,禽蛋产量24.41万吨。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50.25万千瓦,机电井数量28.09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1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5.69万公顷,农村牧区用电量21.30亿度,化肥施用量74.75万吨。
耕地利用现状:
2.1 利用结构:据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550.9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569.5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建设用地165.84万公顷,占1.44%;未利用地1815.50万公顷,占15.71%。农用地中耕地759.1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7%;园地7.20万公顷,占0.06%;林地2048.79万公顷,占17.74%;牧草地6660.71万公顷,占57.67%;水面93.72万公顷,占0.81%。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4.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99%;交通用地33.50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17.69万公顷,占0.15%。草地是内蒙古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其次为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7.47%和15.71%。
2.2 利用特点:
2.2.1 土地利用宏观成带性: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突出的表现为宏观成带性分布规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农牧林界限。山地以东、以南地区为农牧林交错用地类型区,山地以北、以西为牧业用地类型区,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为农耕地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山地及大兴安岭北端为林业用地类型区。由于地貌及地表物质的局部差异,土地利用同时表现出次一级的带状分布。如赤峰、通辽地区以西辽河平原为中心,呈半环状结构;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由于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