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作文6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4-24
我眼中的美

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譬如在选美比赛中,不同的评委面对同一模特,为什么其评分结果会有不同?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读者对象,为什么其理解和感受会出现差异?面对各种鲜花,为什么你喜爱红玫瑰、我钟爱紫罗兰、他却偏爱郁金香?……这就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尽相同,其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审美差异。

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美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就同一审美对象而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乃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境、不同世界观的人们,其眼中的美不可能完全一致,是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审美差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如赵飞燕时代,“楚王好细腰,中国多饿人。”,人们以瘦为美;杨玉环时代,“千般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人们以胖为美,即所谓“燕瘦环肥”。

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审美观。鲁迅曾对《红楼梦》一书中的命意作过这样的评述:“同样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正是审美主体的不同,其拥有的审美视角和审美趣味不同所致。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如印度女子以露脐为美,法国女郎以袒胸露背为自然,而华人则视为不雅。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欧洲美女,不会让一个中国人乃至非洲人所喜爱。”因为所处的种族和环境不同,其审美习俗也不同。

同一时代的不同年龄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审美观也有差异。如现代人对音乐而言,青少年更喜爱动感流行音乐,喜欢拿着《双节棍》住《流星花园》,欣赏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 而中年人则更趋向于慢节奏的抒情民歌,喜欢驾着《三套车》,在《北国之春》欣赏着《我爱你,塞北的雪》……。又如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审美观也会发生变化,少年时期审美观往往较肤浅幼稚;而成年时期的审美观却日趋成熟冷静。如歌德对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在其一生中仅读过一次,而在其晚年后则不愿再读它。为何?是因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审美观也相应发生改变。

不同性别对同一对象则有不同的审美观。女子眼中的俊男靓女,与男子眼中的靓女俊男不可能完全一样。为何?是因为审美主体的生理性别差异所然。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不同的心境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审美效应。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在春风得意者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明媚的动人画卷;而在遇阻受挫者眼中,却看不到什么诗情画意。正如同闻爆竹声:“宝钗舒眉,黛玉垂泪。”

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判断、感受、理解和鉴赏呢?这其中审美主体的世界观起着一定的作用。若一个貌美女子损人利己,有人仅看到了美,有人却看到了丑;若一个貌丑女子乐善好施,有人仅看到了丑,有人却看到了美。世界观不同,其审美观也会不同。因此,人们眼中的美呈现出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美道美,何为美?人世间有许多种美:诸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美、“黄山云海、泰山日出”之景美、“琴棋书画、歌舞吟咏”之艺美、“文采飞扬、脍炙人口”之文美、“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之德美……,诚然,这些都很美。但我认为其中最美不过德之美,即品行之美。德之美源于心之美,其实,美是一种能开启人们心智、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事物。其中无不蕴含着人间的“真”、“善”和“情”,这才是美之真谛。

事物乃人所为,人是万物之灵。世间至美乃是人之美,而人之美之精华则是健康纯洁的心灵之美,它是一种升华之美、内在之美。只有心灵深处健康无瑕,才能体现其品行之美。有道是:“鸟美在羽,人美在心。”可以说:一个人仅外表美尚不足为美,而其内心美才是真美至美,这就是我眼中的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