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的来历

如题所述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添了喜庆气氛,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那么你知道春节贴对联的来历是什么吗?


贴对联的来历:

据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记载着一个诡异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的中间有一座雄伟的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在这棵桃树的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天早晨金鸡就会长鸣,呼唤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回到鬼域。鬼域的大门就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还站着两个神人,这两个神人的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刻发现并捉住他们,用芒苇做的绳子将它捆起来,然后将他送去喂养老虎,所以天下的鬼都十分敬畏神荼和郁垒。从周朝开始,中国民间的人们就用桃木刻画神荼和郁垒的模样,将桃木悬挂在自家的门口,用来辟邪防害,去除厉鬼。

再到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正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到了后来,就被叫做桃符。这样的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时期,桃符上出现的联语代替了祥符大神的名字。在那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是由后蜀之主孟昶亲自所做,他将“新年纳于庆、嘉节号长春”刻在了桃木板上,就这样,桃符由本来是驱魔除鬼的字牌,变成了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了。

到了宋代,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在新年之际,悬挂春联便更加普遍了,王安石就曾经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当时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盛况。随着门神的出现,人们逐渐地把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转移给了门神,而用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红纸来写对联。因此,春联就演化成了人们用来表达对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这些春联一来是有桃木镇邪的意思,二来又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可以装饰门户变得美观。因此,春联的出现和桃符密切相关,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又将春联称为桃符。

从明朝开始,在民间开始流行对对子的习俗,对联的名字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当年的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喜欢热闹的排场。所以便在民间推广贴桃符,他颁布御旨,在每年的除夕前,城里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在那个时候呀,还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年,朱元璋挨家挨户的去查看春联,每当见到写的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有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生气,就询问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呢!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以后,就继续巡视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的时候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一家主人很恭敬的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是高悬在中堂,还要每天焚香供奉呢。朱元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后来文人就把写春联当成了书写文雅的乐事。因此,贴春联变成了一种热门的社会风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直到现在,我国差不多每一家每一户都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的讲究:

1、贴春联的时间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在民间还有一种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2、分清上下联

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福字不可随意贴

贴春联的同时,有的人家还喜欢贴“福”字,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

    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特殊情况。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春节贴对联的来历了,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如今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3
春节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主要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绩俗。
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画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
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人们总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说的即使此事。
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今天的对联了。

贴对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Ф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有关春节贴对联的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已经出现。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化成春联。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和时间。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贴在门两边的对联(俗称“春联”)和门上的年画(俗称“门神”)。对联以象征热烈的红色为主,门画则是热闹的多彩图,故有“花花”之称。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有说唐代的,公元723年,刘丘子写下“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春联;唐太宗也写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联。之后,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并且出现了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字数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发展成为多少不等的长短句。据考,喜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儒生冯成修之手,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肖,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夭眷锡遐龄。”是写自己与夫人金钢钻婚(60年)纪念庆典的。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出自学士吴叔雄之手,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挽联始于宋代,出自苏东坡之手,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据说是他为挽丫环朝云而作。
最早的春联是绘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护门户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至于它何时变成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了节日喜庆的含义、又是谁首创的,古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联,在私访时为大学士陶安和一家屠户亲笔书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有说是五代的蜀主孟l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有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春联。
最早的门神也是用木头刻制的,是传说中敢于逐鬼神、驱恶邪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的形象,起源于我国汉代,是立于门上的。成为纸质的门画是后来的事,据说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门方可安寝。人们有感于此事,他们二人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守门把户职责的“门丞”、“户尉”了。也有以钟馗形象为门神的,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所见,经吴道子绘成影像,并赋予了它“岁暮驱除,可宜偏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职权。这种民俗的本义在传承中越来越被淡化,逐渐成为喜庆佳节、活跃节日气氛的象征,吴曼云《江乡节物咏门神》的诗中说得明白:“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门神大多被象征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

春节时张贴对联原于古代的什么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第2个回答  2023-02-27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家人带来好运。在春节时候,人们会进行各种习俗来庆祝,其中最让人熟知的就是贴春联。但是对于贴春联这个习俗背后的来历却鲜为人知,所以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整理贴春联的来历。


贴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对联,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元素。每到春节,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必不可少地要贴上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当然,早在古代,最初贴春联的方式,并不是现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每年大年三十,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红色的纸张,将节日的氛围衬托得火火火火,喜气洋洋。


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3个回答  2023-03-18
春节贴春联,据说这一传统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联,就是春节期间贴的对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一副副春联,似家家户户向春天发出的请柬,又似春天给家家户户送来的喜帖;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到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春节欢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