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咬字太重,咬字不连贯只需3招!

如题所述

3招解决咬字太重

一:哼鸣

在正确哼鸣时下巴后方的吞咽肌是完全保持放松的状态,如果向外顶说明舌根要充血僵硬开始介入外力了,这种状态才能真正让声带孤立发声,在通往高音的过程中才会寻找到声带边缘震的感觉,往往大部分同学哼的时候下巴僵硬通道不对,鼻音又重那样是不正确的。

同时避免音越高声越大,哼鸣的本身就是轻微的气流带动声带找到闭合,过于猛的力量会导致多余的肌肉参与更没办法找到边缘的感觉。如果你做的是正确的,男生在F4左右保持平稳的气流和音量,放松状态下去哼鸣再往上是可以找到边缘振动的状态,介于真假声之间的感觉,很像我们小声说话的感觉,敲重点此时的声音不是假声,不是假声,不是假声,边缘化的声音是可大可小的,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弱声”是可以练强的,但是假声是不能练强的。所以寻找边缘声音的过程中要学会听,假声的特质是漏气不如麦,边缘的声音始终“有根芯”可以调节声音大小。

二:模仿小BABY说话

小婴儿说话有种“奶音”,这种“奶音”就是建立在边缘化发出来的,很多流行教学系统也会建立在这个逻辑上展开训练,因为这种比较扁的奶音可以有效帮助人拓展音域,链接真假声,实质上是激活了声带边缘震动的结果,训练久了习惯了这种模式后就能加入到正常的发声中。

像早期林俊杰刚出道的时候音域就很宽,很多人觉得他声音很“奶”,其实无非是一种边缘震的效果,类似的歌手周兴哲,汪苏泷等,都有一些这样的特质。我们放在练声中,大部分可以用“ei”和“”音去寻找,注意气流适当关闭声带,带一点点小朋友哭泣的状态,不要强行喊和推比较容易损伤声带。

三:气泡音+破音

破音意思就是在你破音边缘的那个点,故意破音会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音。其实往往把那个音单独拿出来磨合,就是锻炼到声带边缘我们平时最不常用的地方,在我们唱歌中总会有一些音区让我们很难受,类似卡在换声点附近的音,过猛的力量会不协和,太轻的力量又容易失真,而我们又羡慕歌手可以在这么让人“难堪”的位置轻松驾驭自由发声,这些也是源于边缘化的力量。

而我们是要找到破音的那个点,带着轻微咳嗽前声带的闭合,加气泡音去反复的打磨那个区域,在声带形成记忆以后,再碰到这个音声带自动会启动边缘状态,去把这个音不用外力的自然发出来。这个动作相应会比较复杂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找老师指导去练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