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厌童症?讨厌小孩是心理疾病吗?

近日,广东一名女子发视频吐槽高铁上全是孩子的吵闹声,没想到,评论区却遭到网友“炮轰”。

“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心底深爱着自己孩子的,但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感到厌烦,毕竟亲子关系也是社/会角色关系的一种,它也逃不开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共同存在的状况。

正如你偶尔也会讨厌你的父母和爱人那样,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偶尔会有讨厌对方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情往往兼具好恶两个方面,对其与自己契合以及自己欣赏的那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产生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

而对于那些与自己相悖、相冲突的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否定态度。

因此,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人们感受到消极的情绪,也会讨厌他们,父母们不必因此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要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才能更好地化解冲/突。

讨厌孩子,背后的实质是一种态度。

第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态度具有情绪体验的成分,与人们需要满足的经验密切相关。

对于能够满足或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对象,我们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对它持肯定态度。

对于阻碍我们实现目的或是引起我们挫折感的对象,我们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对它持否定态度。

一种态度与需要的联系越密切,或者与许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则该态度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抚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虽然是责任,但它也与人们的需要有很大关联。

抚养孩子满足了人们关怀下一代的需要,使人们的心理得到发展,但其往往又与人们追求快乐、独处和安静的需要相矛盾。

孩子天性爱闹、爱玩,因此经常在家里发出噪音,尖叫、破坏物品、无理取闹、哭喊等事情更是频繁发生。

因此这无疑会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与人们的需要相悖,父母就很可能会讨厌孩子。

第二,知识。

知识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对于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人们态度的基本倾向一般是认知性的,知识的作用就会很明显。

但那些与自己有直接关联的对象,比如自己的孩子,那么人们态度的基本倾向就会是情绪性的。

换言之,对于陌生人,我们依靠知识对其作出评价与产生态度,对于孩子,我们依靠我们的情绪对其作出评价与产生态度。

所以如果孩子惹得父母不开心了,父母往往没办法对其客观地作出评价,而是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选择责骂和训斥。

第三,家庭。

父母小时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那里生活,他们的父母主导着他们个人的信息环境和观念形成的过程,并且他们的父母也是他们最先认可的对象。

他们的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教养方式等等。

换言之,他们的父母当初如何对待他们,他们以后就会如何对待孩子。

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耐心、温柔,那么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无理取闹的时候,他们也倾向于对孩子耐心地教导。

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缺乏耐心,经常嫌弃、训斥他们,则他们以后也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

第四,遗传因素和性别作用。

基因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可能会遗传到他们的身上。

此外,男女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现在的女性可能更缺乏耐心,可能会嫌弃孩子,而男人则可能有家/暴/倾向,对孩子大打出手。

有些父母说:“我已经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这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以上因素的影响,但从心底来说,毫无疑问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等孩子开学之后,相信亲子关系还会像以前一样和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4

厌童症(Misocynia)是一种心理疾病,也被称为讨厌小孩症(Pedophobia)。这是一种对儿童或与儿童相关的情境感到极度不适和厌恶的心理状态。

厌童症不同于一般的不喜欢或不擅长与儿童相处的情况,它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反应,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厌童症的症状可以包括对儿童的接触和交流感到极度不适,对儿童行为和声音的反感,以及对与儿童有关的活动或场景的回避。这种症状可能会导致个人避免与儿童接触,避免参加与儿童有关的社交活动,甚至会对儿童有敌对或攻击性的情绪反应。

厌童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经历、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童年经历或与儿童相关的负面经历而产生厌童症。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可能与厌童症有关。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对儿童的期望、社会压力和价值观等也可能对个体的厌童症有所影响。

对于厌童症的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与儿童相关的负面思维和情绪反应。通过逐步暴露和应对儿童相关的情境,个人可以逐渐减少对儿童的不适和厌恶感。此外,心理治疗还可以帮助个人处理与儿童相关的负面经历,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厌童症的症状。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药物可以帮助减轻与厌童症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改善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厌童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第2个回答  2023-07-14

“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心底深爱着自己孩子的,但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感到厌烦,毕竟亲子关系也是社/会角色关系的一种,它也逃不开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共同存在的状况。

正如你偶尔也会讨厌你的父母和爱人那样,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偶尔会有讨厌对方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情往往兼具好恶两个方面,对其与自己契合以及自己欣赏的那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产生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

而对于那些与自己相悖、相冲突的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否定态度。

因此,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人们感受到消极的情绪,也会讨厌他们,父母们不必因此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要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才能更好地化解冲/突。

幸福和睦

讨厌孩子,背后的实质是一种态度。

第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态度具有情绪体验的成分,与人们需要满足的经验密切相关。

对于能够满足或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对象,我们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对它持肯定态度。

对于阻碍我们实现目的或是引起我们挫折感的对象,我们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对它持否定态度。

一种态度与需要的联系越密切,或者与许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则该态度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抚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虽然是责任,但它也与人们的需要有很大关联。

抚养孩子满足了人们关怀下一代的需要,使人们的心理得到发展,但其往往又与人们追求快乐、独处和安静的需要相矛盾。

孩子天性爱闹、爱玩,因此经常在家里发出噪音,尖叫、破坏物品、无理取闹、哭喊等事情更是频繁发生。

因此这无疑会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与人们的需要相悖,父母就很可能会讨厌孩子。

第二,知识。

知识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对于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人们态度的基本倾向一般是认知性的,知识的作用就会很明显。

但那些与自己有直接关联的对象,比如自己的孩子,那么人们态度的基本倾向就会是情绪性的。

换言之,对于陌生人,我们依靠知识对其作出评价与产生态度,对于孩子,我们依靠我们的情绪对其作出评价与产生态度。

所以如果孩子惹得父母不开心了,父母往往没办法对其客观地作出评价,而是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选择责骂和训斥。

第三,家庭。

父母小时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那里生活,他们的父母主导着他们个人的信息环境和观念形成的过程,并且他们的父母也是他们最先认可的对象。

他们的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教养方式等等。

换言之,他们的父母当初如何对待他们,他们以后就会如何对待孩子。

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耐心、温柔,那么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无理取闹的时候,他们也倾向于对孩子耐心地教导。

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缺乏耐心,经常嫌弃、训斥他们,则他们以后也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

第四,遗传因素和性别作用。

基因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可能会遗传到他们的身上。

此外,男女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现在的女性可能更缺乏耐心,可能会嫌弃孩子,而男人则可能有家/暴/倾向,对孩子大打出手。

有些父母说:“我已经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这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以上因素的影响,但从心底来说,毫无疑问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等孩子开学之后,相信亲子关系还会像以前一样和睦。

第3个回答  2023-07-14

厌童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也称作小孩恶心症候群(Pedophobia)。这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儿童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恐惧,以及对与儿童有关的活动、场所或物品感到厌恶和反感。患有厌童症的人可能会避免与儿童接触,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强烈的厌恶感。

然而,对于讨厌小孩是否是一种心理疾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下是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观点:

文化观点:讨厌小孩的观点可能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对于照顾和接触小孩的需求可能较少。因此,讨厌小孩可能被视为一种个人偏好而非心理疾病。

心理观点:有些人认为讨厌小孩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源于个人的童年经历或心理创伤。这些人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愉快的儿童经历,导致他们对儿童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讨厌小孩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用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社会观点:讨厌小孩的观点可能与社会压力和期望有关。在一些社会中,对于成为父母或照顾儿童的期望较高,而个人可能没有充分的准备或意愿来承担这些责任。因此,讨厌小孩可能是一种对于社会期望和压力的反应。

个人经历观点:一些人可能出于个人经历或个人性格特点,对儿童感到不适或厌恶。这可能与个人的个性特质、价值观和生活经历有关。因此,讨厌小孩可能是一种个人偏好或个性特征,而非一种心理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观点仅代表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观点,对于讨厌小孩是否是心理疾病的争议仍然存在。心理学领域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有不同。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讨厌小孩可能符合心理疾病的定义,因为它对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其他人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个人喜好或偏好,而非心理疾病。

无论如何,如果一个人对于小孩感到极度不适或厌恶,并且这种情绪对其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以便评估和处理这种情况。心理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个体探索其情绪和观点的背后原因,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

第4个回答  2023-07-14

“厌孩”情绪真的普遍存在吗?实际上,在公共空间中,“萌娃”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未婚未育与“厌孩”有直接联系。当年轻人说“厌孩”时,他们厌的是那些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


近年来,高铁上因为孩子吵闹而引发乘客与家长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前段时间韩国餐厅设置“NO KIDS”标志的新闻交错,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人们苦熊孩子久矣。与此同时,“厌童症”这一不算新鲜的概念再度被提出,让不少人以为这便是问题的症结。
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援引“厌童症”这个心理学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厌童者是高度自私的“巨婴”,所以无法容忍一个“真婴”。
这样的定论与指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关爱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当然是一种普遍共识与社会底线,但将问题归结于人格、道德问题,便转移了重点,无异于制造更深刻的对立。
所谓“厌童”,厌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恰恰是对“熊孩子”的吵闹心安理得、用道德来绑架批评者的“熊家长”。
一、熊孩子吵闹,与手机外放一样讨厌
想象一下,你所在的一截高铁车厢上,刚好有三五个孩子。
百无聊赖的旅途中、狭小的空间里,心智发展还未完善的人类幼崽,可能会啼哭不止。大一点的,可能随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包括拍打桌子、大喊大叫等。如果是几个孩子一起,散发的能量的级别可能会上升,就像夏天的雷暴雨般激烈澎湃。
小孩子不像疲惫懒散的大人,他们仿佛有散发不尽的能量,一爆发便有燎原效果,如果把这能量收集起来,大概能有一番作为。迪士尼动画电影《怪兽电力公司》中,就有一家靠收集孩子们的尖叫声来发电的发电厂。

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无动于衷。
几个月前沸沸扬扬的地铁“掌掴门”事件中,不到3岁的孩子用脚踢椅背3分钟,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制止。前排乘客被激怒,采取了不恰当的“帮别人教育孩子”的行为,直接对孩子进行大声斥责,引发双方强烈争吵。
现实生活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熊孩子,而是家长的不作为。大家都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并非“理智人”,正常人大多数都能忍耐一下,期待家长的解释,或者直接向家长表达“管管孩子”的诉求,但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你跟孩子计较什么”“ta还是个孩子”。
有时候,孩子吵闹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注意,但也许不少养育者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吵闹,于是对孩子的诉求不管不顾。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当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被“别人家的小孩”折磨的糟糕经历,为人父母者往往会搬出大道理来说教。在他们眼中,能否把孩子教育好似乎不是关键,而忍耐他们的孩子却成了整个社会的义务。

但这里并非要责怪所有当父母的人。中国高铁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3%,其运量居于世界第一,它已经成了中国人跨域外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你能在高铁二等座车厢里,遇到全国各地各种阶层和处境的父母。
教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也许能科学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美国社会学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分析过,中产家庭与孩子交流说的话的数量远远大于底层家庭。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家长,可能在面对“terrible two”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并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怎么做是更棒的。
可以想象,很多父母本身接受的也是粗放式的家庭教育,加上旅途奔波、疲惫不堪,所以孩子并不能得到如此科学的关于规则与边界的教育。
于是,关于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多数情况下,内容的娱乐性大于实操性,图的还是情绪发泄、吸引流量。

但是厌童症真的普遍存在吗?

实际上,厌童症(pedophobia)本质上还是一种恐惧症(phobia),是焦虑症的其中一类。而我们都知道,焦虑症所引发的攻击或伤害,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体内部而非外部的。

如果真的有“厌童症”,在接近儿童时就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颤抖等病理性症状。
此外,如果对现实状况有所了解,便会知道年轻人之所以不想生育,并不是因为厌恶小孩,而是对自己生存处境的压力的一种反馈。生育没有使得人更高贵,不生育也没有。无论是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还是已婚已育的,都承受着像高压锅一样难以言说的压力。
但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将一切问题归结于人的道德问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世风日下”。
当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泛道德话语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道德往往含糊而笼统,当它面临现实问题时,不仅不能解决彼此的症结,甚至就算有人严格遵守“道德”,还是会被其他道德话术所攻击。
一味搬来传统观念指责年轻人自私,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苦衷与“厌孩”挂钩,只会增加敌意与愤怒,掩盖问题的本质——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城市似乎难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出现了空间的相互挤占。
如果真的体谅母婴的处境、关心母婴的权益,在呼吁人们“幼吾幼”之外,更应该思考什么是“幼吾幼式”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公共服务。
当我们讨论社会如何关爱儿童的时候,归根结底是解决公共场合里个人权益与儿童、母婴权益的冲突,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它并不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