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的湘南大开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湘南是通粤达海的湖南的“南大门”,一直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湖南认识到,必须向广东学习,尽快实现由封闭式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才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1988年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作为湖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建立一个过渡地带,实行一些类似于广东的政策。198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湘南开发的请示》,同意将衡阳市、郴州地区、永州地区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设立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
2005年湖南开始重视“一点一线”开发建设,湘南的发展才渐渐有了起色。2015年,衡阳地区GDP2601.57亿、郴州地区GDP2012.07亿、永州地区GDP1418.18亿,合计6032亿。
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作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工业用地、建设规划、环保审批、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口岸通关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湘南三市均被批准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城市,衡阳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设立了衡阳综合保税区、郴州出口加工区。 湖南对湘南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中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提高湘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年来,珠三角一直是湖南最重要的内外资来源地,湘南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初步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和企业。但在更大程度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缺乏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可操作性指导意见,载体功能有限,各类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运作机制、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
从区域经济范围来看,湘南处于均衡状态的“包围”下,北有长株潭,实力略胜一筹;西靠广西桂林,势均力敌;南临韶关,可谓旗鼓相当;东有赣州,在伯仲之间。如再向外拓展,便直接进入到沿海发达地区或长株潭城市群腹地。从“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产业辐射半径以及原料采购半径、产品销售半径来看,湘南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但湘南的发展还必须要有空间,要与发达地区形成产业关联。湖南省提出的构建湖南“3+5”城市群,衡阳(湘南的中心城市)成为最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为湘南的向北发展和融入“3+5”城市群提供了条件。紧邻广东、地处梯级过渡地带的“大湘南”,拥有6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人口2000万。作为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衡阳、郴州、永州3市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犹如3颗镶嵌在湘南大地的明珠 。 1、战略地位与发展基础。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地理区位独特,战略地位重要。三市地处湖南省最南端,交通便捷,是湖南的南大门,是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前沿,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地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三市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三市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农林产品、人文和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旅游胜地和湖南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良好。三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较强基础,能源工业、新型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规模 。
2、战略意义。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沿海产业内移、支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历史机遇,促进湖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机遇,积极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举措;是发挥三市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加快与粤港澳全方位对接融合,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把三市打造成湖南省对外开放桥头堡和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具有竞争力地区的现实途径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