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有哪些途径

如题所述

提高国人的生活质量
  一是民生导向。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顶层设计而言,对于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来人们多从GDP总量和人均收入相对于2010年翻番达到世界银行要求的人均1万美元的门槛去解读,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将绿色发展理念目标化和操作化,使得五年发展规划第一次成为十八大强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概念的实际体现。二是从解决当前短板问题而言,“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绿色发展强调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环境治理中提到的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均直接与老百姓当前抱怨最多的问题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边际有效地缩小过去30多年来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之间发生的缺口,大幅度提高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十三五”规划建议因此是一个可以一举突破中等收入发展水平、指导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五年规划。
  从“浅绿”到“深绿”
  二是深层导向。通常人们讨论绿色,常常限于从状态和结果的角度讨论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现状及其治理问题,常常认为绿色发展主要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这是浅绿色的认识。更深的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从根因和起源的角度,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进入到体制规范组织安排之中。从“十三五”规划建议阐述的绿色发展的六个领域,可以发现我们的发展概念和发展政策正在从浅绿色向深绿色进行转变,可以看到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包含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的结果需要保证有看得见的青山绿水,这涉及狭义的以末端治理为重点的污染处理和生态修复等工作;第二层次是看不见的作为驱动力的经济社会过程和发展模式的绿色化,在中国是要强调绿色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消费模式等;第三层次是不易直觉感知的体制安排和组织构建,“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采取世界上最严厉的环境管理措施,强调省级以下环境监管需要采取垂直管理等,就是有深绿色意义的体制安排。
  政策设计具有系统性
  三是系统导向。系统的绿色发展政策和制度建设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和环节,即确定规模、分配产权、提高效率。一般来说,这三个制度对于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作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操作顺序。首先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消耗的自然资本应该有多大,这是规模问题;随后是进行自然资本初始产权的公平分配,这是分配问题;最后是通过产权的合理交易提高自然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效率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三方面政策安排上缺少系统性,常常只关注提高资源环境消耗的效率,而疏忽自然资本消耗的规模控制和公平分配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第一次表现出绿色发展政策设计上的系统性,其中控制水资源消耗、耕地消耗、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的总量是有关生态消耗规模的政策,提出用能权、用水权、污染排放权、碳排放权等制度安排是有关生态合理分配的政策,而降低物质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或者提高资源生产率是有关生态消耗效率的政策。沿着这样的方向,中国的绿色发展政策会越来越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产生越来越到位的实际效果。
  国内国际互动的视角
  四是国际导向。“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绿色发展,明显地表现出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以及两者互动的视角,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1992年以来国际上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是发展的三个支柱,强调三者之间应该有好的比例关系。“十三五”规划建议融入绿色发展战略,与联合国推出的到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即SDGs形成了对接,可以认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行动载体。其二,以往我们在国际上讨论环境问题,态度常常是防守型的,强调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只能采取最基本的环保战略和政策。“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绿色发展,不仅要求在国内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而且强调在国际要关注全球生态安全。联系到最近以来,中国先后签订中美、中英、中法之间的双边气候变化协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上,表现出更多的进取型态度;联想到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用绿色发展可以消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将非绿色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的种种担忧,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崛起中大国的绿色责任,在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起到引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认识进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转变,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国家向着全面小康的绿色进军。补齐生态短板,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为了永续发展的坚定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