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和华文文学

请帮我解释一下华文文学的含义和范围。还有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属于华文文学的范围吗?
我老师说华文文学是指大陆以外中国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个说法对不?

此外希望有人提供一下刘墉和华文文学的写作素材给我~谢谢·~

华文文学是应用中国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不一定限于中国人,以文为主;华人文学则是华人或华裔应用中国语文或其他国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人为主;华裔文学试图“反映海外华人在异乡他国的生活,描述了海外华人的奋斗史,展现了海外华人丰富的情感生活

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属于华文文学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7
没研究来看看
第2个回答  2009-09-07
什么玩意!!!!
第3个回答  2009-09-04
一、华文文学的概念

1、从语文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中国(汉族)文学,以及世界各国、各地以华文(汉语文)写作的文学。

2、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从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汉语文文学,以及翻译成外文的华文(汉语)作品。

3、由外文翻译成华文(汉语)的作品,并不隶属於华文文学。

二、华文文学的范畴

1、中国文学是世界各国、各地华文文学的源头,各国、各地的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派生出来的文学支流。

2、各国、各地的华文文学并不等同於或隶属於中国文学,而是既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又具有各该国、该地特徵的独特品种的华文(汉语文)文学。

3、中国文学与各国、各地的华文文学以它们共同的中华文化特质而形成脉络,以其各自不同的国情、风物习俗的文化特徵连接而成网结,并由此构成一个世界性华文文学的大网络。

三、中华文化文学的特质

1、中国现代文学源自於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现代化延伸与延续、创新和发展。

2、文学是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时是难於具体划分和分辨的。例如,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等,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司马迁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而他们的作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等,则包容了文史哲等人文科学。

3、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文学的母体,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必须了解其哲学思想,进而才能了解其文化核心的特质,以及由此派生的文学特徵。

4、中国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不曾中断,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说明中华文化除了有强大的凝聚力,必然还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民族文化的继承性,主要集中表现於其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上。

5、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在论述文明文化起源时所指出的,中国文明的形态是连续性的,与破裂性的西方文明的形态相异其趣。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可以说是最为人注目的特徵,是从意识形态上说来,它是在一个整体性的宇宙形成论的框架裏面创造出来的。”

6、也有另外的学者认为:“真正中国的宇宙起源论,是一种有机性的程序的起源论,就是说,整个宇宙的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属於同一个有机的集体,而且它们全部都以参与者的身份在一个自发自生的生命程序之中互相作用。”

7、从两位学者的论点中,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归纳出表现在文化文学上的三个基本特质,即:连续性、整体性和内在的互动性。

8、三个基本特质的形成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农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几千年来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以及始自秦汉的四海归一的“大一统”内向型哲学文化思维有著密切的关系。

9、先秦以来,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若干个系统。由於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倾向,不同地域出现的不同学派体系,为多元文化的生存、延续、应变提供了必要的机制,增添了活力,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四、近、现代史上的三次文化大冲击(以本土内的交流、冲突、应变为主)

1、从明清直至辛亥革命,外来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进入,与传统文化发生碰击,迸发出的火花,飘越海洋,开始著落於东南亚等地区,并在当地点燃中华文化的火苗,无形中给海外华文文化和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2、“五四”新文化运动自觉地引进西方文化,在本土上传播,以期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进而揉合中西文明。新文化运动不仅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而且也把它的花粉传播至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区,为海外华文及其文学提供了迅速成长、开花的条件。

3、“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和反对所谓“封、资、修”文化,严重地从内部摧毁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一段时间内的文化贫血,中断了海外华文及其文学的养料,使海外华文及其文学需要借助其他文化(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营养的注入,而造成形态上的变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华文化产生同类异种的反差。

4、三次文化大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传统文化,足以证明中华文化的 凝聚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内部互动性。八、九十年代之后,文化上的逐步全方位的开放改革,可视为中华文化及其文学为浴火的再生凤凰,以更灿烂的姿态高翔於东方的晴空。

五、“入世”后中国(华文)文学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1、与过去的文化大冲击根本的区别:从过去的“被动”、“内在”式,转而成为现在和即将来临的“出动”、“入世”式,主动地在双程、多程的轨道上与世界各国、各族的文化交流、交锋、接轨、碰撞。

2、中国本土文学将面对空前的特大的经济(知识)全球一体化机制的逐步形成所带来的中外文化文学上的全方位的开放、接触、冲击和较量,以及为应变而产生的适应、演化、消融。中外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交流,必然会产生无数次的冲突、互渗、容纳、融和与共同发展过程。

3、与中国文学同类异种的世界各国、各地的海外华文文学,难免要从现有的“分流状态”引发对中华文学的“寻根”、“汇聚”、“交融”,然后“再分流”、“再演化”的这个过程。(民族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语言的基本特徵,将因应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这两大特徵的割切、分离、变异而演变)。因而海外华文文学必将带来它们在居留地所融合出来的新的文学特徵和色彩,与传统的中国文学进行交流、磨合。这是中华文学(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大交流,是中华文学焕发新的异彩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全球经济、知识文化走向一体化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属于华文文学的范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