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是那一场战争?

如题所述

朝鲜战争、越南抗法战争、两次印巴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第三次中东战争、美国入侵越南、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两伊战争……1950-1980年冷战期间,各国各地发生了许多激烈的局部战争,本书将这些战役一一记录,揭密战地图片,解析战场态势,点评战役全程,启示战争影响,是一部丰富的军事战略战术经验集。
冷战期局部战争大参考:这本书介绍的很详细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好几个月,里面列举了冷战期间著名战争的实例,包括朝鲜战争二次战役、越战、三次印巴战争、三次比较典型的中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两伊战争等。我喜欢看这些战争纪实,看着双方将领调兵遣将、斗智斗勇。战争也是门艺术,每场战争的背后,总有深深地政治背景,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背后,每场战争的结局,都是一个相互妥协的结果。中国古时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但这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

  
印巴战争:1947年6月2日,印巴分治,印度教徒组成印度,穆斯林教街徒组成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英国的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这一方案,英国的目的是:如果不能占有它,那么就巧妙地毁灭他。对雄甘地清醒地看到这一方案的严重后果,主张先独立,再分治,但毫无用处。(这就是印度和中国的不同,中国被人欺侮到那个地步至少还能保持名义上的主权,任何一个企图统治中国的外来者都不敢轻举妄动。而印度人,只是温和地掀起“非暴力、不合作”的独立运动,独立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分裂)。1947年8月14日,印度成立,15日,巴基斯坦独立。独立前后,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逃离家园,血腥的种族屠杀迫不及待地开始了。

  
同时,在印巴分治的同时,英国人又留下了克什米尔这个尾巴,克什米尔地区23万平方公里,500万人口,78%的穆斯林、22%的印度教徒。但分治时并不说清楚,只是笼统地说:“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地加入印度或是巴基斯坦,或者保持中立。”埋下了战争的导火索,而且直到现在双方仍在这一地区剑拔弩张。

  
第二次印巴战争的亮点:巴空军,先发制人,集中所有飞机,在战争爆发几个小时内对印军机场进行猛烈突击,重创印度空军,削弱其数量优势,从而使印度空军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恢复,夺取了局部战争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提供最大限度的空中支援。

  
第三次印巴战争自1971年11月21日到12月16日,结局就是东巴独立,成立了现在的孟加拉国,扶持起了一个亲印的政府。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到12月6日。

  
1959年之前古巴长时间属于美国,自卡斯特罗上台以后,就在美国的后花园里插了一根钉子。这一危机事件的处理,展示出了双方斗智斗力高水平的博奕。

  
苏联人低估了美国人的力量与决心,以为把中程导弹布署进美国,对于生命、财富高于一切的美国人没有胆量承受核打击。没想到肯尼迪与美国人会作出如此强硬的反应,不惜与苏联人开战,甚至打核战争,也要和苏联较量到底。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一项艰难和危险的任务,没有谁能正确地预料事情将如何发展,或者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或伤亡。但是我们决不会选择投降或是屈服的道路。美国开始选择了可攻可守的对策,对海上进行有限封锁,只拦截军事用途的船只。10月24日起组织特混舰队对进入古巴的所有船只进行拦截。

  
执行封锁任务时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真的遇到苏联船只,还有潜艇护航怎么办?“既然我们已经作出了决定,也下达了命令,具体该怎么办,应该由将军们决定,我们不能干预行动的细节。”没有了政客们的干预,负责行动的美国海军果然处置十分果断。至于苏联潜艇,负责封锁行动的海军将军安德森根本不放在眼里,说:“如果一只拥有几十艘战舰和上百架飞机的特混舰队,竟然会怕几艘潜艇,那么美国海军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双方互相给了台阶下,体面地撤出了古巴导弹。10月28日9点,苏联宣布撤出中程导弹,但古巴人不愿意了,不允许联合国和美国人核查,折中方案就是苏联人默许美国人在高空中U2侦察,11月20日,最后一批导弹轰炸机撤出,美国解除海上封锁;11月21日,苏联解除部队动员令,11月30日,美国解除进攻古巴的作战准备。整场危机,双方只是瞪了一下眼。从美国人的角度看,这场危机本可避免;常规力量的优劣是解决核危机的关键;外交途径的努力,是解决核危机的关键。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

  
周围的邻居都端着武器向以色列瞄准,中东局势剑拔弩张之际,以色列先发制人,时任国防部长的独眼将军摩西达扬领导了这场著名的六五战争。

  
空军部队100%出动,连教练机都派往了战场,一举摧毁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的空军。“以色列最后的防御,在开罗上空”

  
5日7:45-10:15以损失9架飞机,伤亡11人代价,摧毁了埃及空军304架

  
12时,发动第三波攻击,约旦空军被全歼,叙利亚损失50%,伊拉克损失10%。

  
以军大胆的进攻行动,使得负责指挥阿拉伯军队的埃及陆军司令阿密尔第一反应就是以色列空军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肯定有英、美参战。面对以军的进攻,下达的命令就是“撤退”,既无撤退顺序、也无撤退路线,虽然后来有总统干预停止撤退,但无可避免地对前线部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以色列乘胜追击,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8日晚,联合国安联会通过停火决议,埃及总统纳赛尔接受。

  
6月6日,约旦军队进攻时,对阿密尔所说的以色列空军大部被歼消息深信不疑(也难怪,不可能不信任他们联军的元帅),2个装甲旅白天大摇大摆地开进时,遭到以空军毁灭性打击,失去了战斗力,7日晚约旦退出战争。

  
以军初期作战方向在埃及,叙利亚军队5日-8日在戈兰高地一带有绝对优势,但按兵不动,只是派兵进行试探性进攻,遭到阻击后就停下坐山观虎斗。9日早,以军在此方向集结完毕开始进攻叙利亚。10日清晨,以军包围库奈特拉,通往首都大马士革的门户。这时叙利亚政府又犯了一个滑稽的错误:企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战场危机,10日早8:30通过电台宣布以军占领了库奈特拉,希望迫使安理会迅速做出停火决定,来阻止以色列向大马士革推进。弄巧成拙的是,正在前线与以军激战的叙军士兵信以为真,以为后路被切断,陷入了慌乱,四散溃逃,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库奈特拉。

  
中东地区向来都是大国博奕的地方,决不允许一家独大。以色列发动战争之际就判断联合国安理会要通过停火决议最快要在5、6天内做出,因此要迅速推进,占领尽可能多的战略要地。果然,9日中午12:30分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10日18:30生效,叙利亚代表在联合国坐卧不安,苏联代表准备发言威胁以色列撤军。但以色列代表抢先发言,宣布接受停火决议。把手握最后通谍准备发言的苏联代表费多连科气得满脸通红。

  
6月10日,18:30,停火,整场战争历经6天共140小时,以色列占领了加沙、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广大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面积扩大了三倍,以色列获得了战略纵深。整个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互相隐瞒,各自为战,从战略、战役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最近有一部专题片在反思这场战争,只看了一集,题为一次浪费的战争,愚蠢的不是战争,而是占领。以军在占领的大片土地上建设犹太人定居点,为了推行“土地换和平”计划,当年的战争英雄拉宾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

  

  
越南战争:

  
美国一位将军曾经说过:“我们的军队在越南战场上没有打输过一场战役,但我们的国家却输掉了在越南的这场战争。”这是对这场战争最简洁、最准确的总结。越南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有着强大中国无私援助的越共武装根本不会在乎什么伤亡补给,而美国人更多地在乎舆论的压力。去华盛顿的时候,曾经去过越战纪念墙,非常美丽的一片草坪向下延伸,5万多名阵亡人员名单静静地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经常可以看到鲜花、照片摆在某个姓名下面,给人的感觉很平静。而我们呢?用傻子般地援助只是养成了一只白眼狼,留给我们的记忆只有1979、1984年的两山,以及最近的边境大排雷。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到24日)

  
以色列的战略是先发制人,可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获得了极大的战略纵深,安全感得到了很大加强。于是,放弃了先发制人的战略,斥巨资沿苏伊士运河修建了后来和马奇诺防线同样齐名的“巴列夫防线”。相反,阿拉伯国家经过六五战争奇耻大辱之后,厉兵秣马,内部空前的团结,誓要报仇血恨。

  
10月6日,以色列人的赎罪日,埃及率先打响第一枪,很快突破巴列夫防线,同时,叙利亚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以军前线部队几乎全歼,空军损失惨重,一时以色列四面告急,整个国家岌岌可危。上次中东战争的英雄达扬也失去了信心,下令全线后撤,结果两个地方军区司令拒绝执行命令。在向美国请求出兵干涉未果后,总理梅厄夫人下令把秘密存放在内格夫沙漠腹地的13枚原子弹全部装上经过改装后的F-4E鬼怪式战斗轰炸机上,准备在关键时刻与敌同归于尽。(以色列对自己是否拥有核武器一直抱着既不否认,也不承认的态度,虽然很多国家都心知肚明)

  
可是,阿拉伯人这时却坐失良机。埃及进攻太顺利,超出了最高统帅部对局势的把握范围,不知道乘胜追击,给了以军绝处逢生的机会。与此同时,美国虽不直接出兵,但全力给以色列送去大量军用物质,包括飞机、坦克、火炮,同时,SR-71高空侦察机发现埃及两个集团军接合部有一个19KM宽的间隙。以军抓住战机,于10月14日对埃及发起了反击,用两个师从接合部突击,其中包括今后著名的沙龙领导的“沙龙师”。战争形势逆转以后,以色列人没有犯埃及人同样的错误,大胆突击,向埃及城市挺进。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埃及军队彻底丧失了斗志,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安理会的停火协议。

  
10月24日凌晨,一位联合国监督部队军官给达扬打电话,询问以色列什么时候可以停火。达扬回答:“首先必须是真正停火,我们准备接受停火。时间是24日早7时,条件是埃及人必须首先提出停火。”24日上午8:45,联合国官员给达扬打电话,说收到了开罗方面的电报,内容为:“同意,同意,同意。”

  
达扬追问:“埃及人是不是真的重复了三次同意?”

  
“不,四次”

  
于是以色列部队停止进攻,就地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可谓是一波三折,阿拉伯军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面对意想不到的胜利不知如何是好,被以军抓住战机打了反击。相反,以色列在战场上并不墨守成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扩大战果,直打得对手失去信心。战略战术高下之分显而易见

  

  
两伊战争,一直打了8年,打得两个国家元气大伤,都没有捞到什么便宜。纵观整个战争,可圈点之处并不多,双方指挥官不停地犯着低级错误,都八十年代了,还靠着人海战术打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5
中东战争次数最多,直到现在还未平息,但它却不是时长最长的,因为它总是打打停的,每次打仗时间都以月甚至天就算。因此论时长的话,应该是越南战争。规模这次不好数,因为中东牵扯上的国家实在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05
越南战争
无论是死亡人数上还是投入的兵力规模上,武器装备上等等。
第3个回答  2009-09-06
十字军东征!
第4个回答  2009-09-05
中东战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