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要开学了!还差5篇读书笔记,里要有好词、好句和简短的感想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篇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四:
《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自利了。这本书真是知识的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7
(一)总体感觉

这个基本和读过它的所有中国人一样——古人用三个字总结,现代人用五个字总结——“甚牛逼”和“相当的牛逼”。

(二)具体印象

1〉说说老祖宗
据笔者家族里的老人讲,按照祖谱,我们家的人都应该是诸葛亮的后代。虽然《三国演义》里已经写明诸葛亮的儿孙在蜀国保卫战中全部光荣牺牲,但至少我爷爷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近两千年前那位无所不能的“卧龙”一定自有妙计去保留一丝革命的火种。于是诸葛孔明就成了我们家假定中的老祖宗。既如此,我岂有胳膊肘儿不往里拐之理,自然是先来说说“家里人”。

人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就像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地位一样。地位不地位的我不懂,我就知道这两位都够能折腾的。然而令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 在《三国演义》靠前近三分之一的章节里诸葛亮都未曾现身。可卧龙毕竟是龙,一经出现便是包装华丽地闪亮登场。像是明星炒作一样,三把火烧红了诸葛亮。三把火烧着的地点分别是博望破,新野和赤壁。后来小伙子越烧越过瘾,也仗着那个年代消防技术还不成熟,在全书中酿造火灾无数。终于在后来一次名为七擒孟获的大型反恐行动中玩火玩得有点儿过,给凭借秘密藤甲武器反叛中国的恐怖主义国家“乌戈国”烧了个种族灭绝。而这次火攻也导致了上天给诸葛亮减了阳寿。诸葛亮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作为《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的生平自然得到了作者的浓墨伺候。在此我没必要多做感慨评论,历史上出自各种大师的点评、批注加起来也够好几本《三国演义》了。我只是想说,让我真正认识诸葛孔明,并为之感动的一段却是出现在他死后很多很多年,《三国演义》全书行将结束的一个章节里。其时,曾经傲视群雄的曹氏家族日落西山,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继续扮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另一方,后主刘禅昏晕无道,西蜀江山气数已尽。魏国前线总指挥,司马昭麾下大将钟会夺取安阳关,挥师灭蜀已成定势。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紧要时期。

却说钟会屯军阳安关,连续两天三更半夜听到西南方向喊声大震,致其夜不能寐。哨兵巡视后却并未发现蜀军半个人影。次日钟会亲自带兵巡山探知究竟,却遭到了不知自何而来的“亡灵军队”的袭击,众人丢盔卸甲,抱头鼠窜。所幸全体官兵只是受到惊吓,顶多是跌马摔伤。钟会问了“地陪”同志才知道,原来此山名为定军山,内有诸葛武侯之墓。在受到钟会的拜祭之后,在天有灵的诸葛孔明才撤去了“亡灵军队”,并托梦给钟会。梦中,诸葛亮表示自知西蜀天命已尽,却严肃告诫钟会破川之后不可滥杀平民,伤及无辜。虽然去世多年,但武侯诸葛还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不惜冲破阴阳两界的阻隔,率领无数长眠地下的忠魂冲入敌阵救人民于水火。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什么样的品德!!!这是什么样的人民的好总理!!!

罗贯中是位大师,而大师就是有大师的样子。虽说这个神话似的故事只是浩荡全书中无关大局的一个小插曲,却把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塑造得完美无缺——诸葛亮,一个有人性的神。

2〉《三国演义》里的西方人
纵观全书人物,上到一国首脑,下到山野隐士,其中“碧眼黄发”者无数。最夸张的就是吴主孙权——“深目高鼻,碧眼紫髯”——典型的西方人长相,基本可以断定这小子是老孙家从北欧领养过来的。这一有趣的现象让我怀疑在当时是不是有一些不堪本国腐败制度,不公平竞争和恶劣就业环境,害人奶粉而通过文言托福,八股雅思后有幸移民到中央之国的外国先民。当然,这种内容通常会让那些喜欢“创造历史”的“专家”们浮想联翩,再经巧妙构思,“大胆”发掘整理,最终编制出一些类似“汉武帝大战凯撒”,“李广射死屋大维”之类的牛逼故事……

3〉妖魔鬼怪
虽说在《三国演义》的前八十多回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诸如神灵显圣,飞马上天之类令人匪夷所思的灵异事件。但这些情节还算是始终没有突破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现代读者忍耐与宽容的极限。但《三国演义》“演”到七擒孟获的时候就越来越像《西游记》了。什么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带来洞主;什么柔泉,黑泉,灭泉,哑泉;什么银坑洞,桃花水。当这一切还不过瘾的时候,书中竟然出现了当地山神直接光明正大地和诸葛军师对话,奉送军事情报的场面(大概是罗贯中老先生嫌费事儿,连托梦这个步骤都省了)。

这些还不算什么,蛮军将领一亮相场面就更夸张了。先说说“杀蛇为羹,煮象为饭”的木鹿大王。其人“深通法术:出则骑象,能呼风唤雨,常有虎豹豺狼、毒蛇恶蝎跟随。手下更有三万神兵,甚是英勇。”哥们儿一念咒儿更了不得了——“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如同骤雨;一声画角响,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乘风而出,张牙舞爪”……他们一打仗热闹极了,什么猩猩猴子,老虎大象全出动了,知道的是反叛朝廷,不知道的还以为马戏团巡演呢……

再谈谈孟获的两个结义兄弟,一个叫忙牙长,一个叫兀突骨——一听名字就知道全家都没文化!忙牙长属于典型的文盲会武术,谁都挡不住;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身有鳞甲,刀箭不入”……话都甭费,天生的ET,更没人挡得住。更牛的在后边,蛮兵蛮将率领马戏团刚扑过来,诸葛亮一翻扇子就everything搞定了。看明白了,原来法力最大的还是我们众望所归的“卧龙”。《西游记》里的小孙跟他一比整个儿就一小巫。

好在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异域征讨”过后,罗贯中大师终于渐渐恢复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理智。此后的三十章节里虽然也有很多有违科学常识的内容,但大规模的超自然现象密集发生的情况毕竟没有再出现过。。。

4〉《三国演义》里的幽默
以全书风格来看,作者的风格似乎是“严肃地讲故事”,并没有太多幽默掺杂其中。纵观一百二十个章节,只有两处勉强引人发笑的地方。第一个出现在第十一回,那里面有一段孔融小时候的事。说是孔融10岁那年去拜访一个姓李的官员。通过观察小融与座客对答,老李认为孔融这小子很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这时堂上有人说,“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孔融立马儿对曰:“嗯那,您说得太对了,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哈哈,真搞笑……

顺便说个题外话。我早期的时候,大人们经常念叨“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们的口条有问题,还是我幼小的耳朵没发育完全。在不知道这四个字后面的完整故事之前,我每一次都把它听成是“恐龙让梨”。于是每当大人们说起这四个字,我当初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巨大的长颈龙或坐或站在地上,两只前脚无限恭敬地捧着一个雪白大鸭儿梨……

5〉关于阵前叫骂
全文一百二十个章节里每一个章节都提起过两军对骂或一军单骂的“战场实况”,可从来不怎么涉及辱骂的具体内容。后来有一章偶然提及,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时期的武将也都满有涵养的,绝对不像现代街头不良青年一样“口吐莲花”。阵前所骂言语顶多是互相嘲笑,揭老底之类的,并无什么脏字。我原先还以为他们往来之间骂的都是“吾奸汝母”,“余奸尔二大爷”,“观汝丫之操行”和“与汝丫死磕”之类的……

古代将士的儒雅风度又一次涤净了我肮脏的灵魂,虽然我并不是个善于保持干净的人。

(三)引申思考

1〉关于三国背后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中国历史故事的书。而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我完全赞成柏杨与黑格尔的观点。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

中国的古代史有点儿像中国的当代足球,青少年时代是世界水平的,然后不管怎样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终是逃不出一个循环往复原地打转的怪圈。而雷打不动的皇权制度和骨子里害怕变革与竞争、基因里依赖权利和关系的思维方式是古人(不单指作古的人,也包括保有古代思维的人)无法走直线,只能走圆圈的内因。无数读过《水浒传》的人总是为宋江的投奔朝廷,葬送英雄义军而惋惜。事实是,根本就没什么可惋惜的。宋江梁山集团即便夺了天下,掌握了政权,也只不过是一个封建官僚政府代替另一个封建官僚政府——换汤不换药,换纸盒不换薯条。

2〉血与肉
《三国演义》全书中塞满了这样的文字:
“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军士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军民共戮,玉石俱焚”、“火紧风急,人马乱窜,死者无数”、此处“损兵三千”,彼处“折兵一万”……

好像中国古代的士兵就像中国当代贪官的海外存款一样——只是一堆抽象的数字。仿佛他们只是一堆历史里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不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兄弟,谁的父亲……
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为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名人志士们或鼓掌叫好,或叹息不已的时候,有没有人关注过同是生长在神州大地上这些不尽草根们的命运?这些历史上的“无名小卒”才是从我们这块巨大的土壤中走出来,和我们血脉相连的祖祖辈辈。,

今天,这些书画中模糊的面容或许化身为大都市建筑工地中忙碌的身影,施工高层脚手架上渺小的黑点,黑暗矿井中疲惫的身躯,尘土飞扬的大道边,汽车站上攒动的人群,可他们才真真切切是组成这个国家的血与肉……
第2个回答  2009-08-27
检举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第3个回答  2009-08-30
一)总体感觉

这个基本和读过它的所有中国人一样——古人用三个字总结,现代人用五个字总结——“甚牛逼”和“相当的牛逼”。

(二)具体印象

1〉说说老祖宗
据笔者家族里的老人讲,按照祖谱,我们家的人都应该是诸葛亮的后代。虽然《三国演义》里已经写明诸葛亮的儿孙在蜀国保卫战中全部光荣牺牲,但至少我爷爷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近两千年前那位无所不能的“卧龙”一定自有妙计去保留一丝革命的火种。于是诸葛孔明就成了我们家假定中的老祖宗。既如此,我岂有胳膊肘儿不往里拐之理,自然是先来说说“家里人”。

人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就像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地位一样。地位不地位的我不懂,我就知道这两位都够能折腾的。然而令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 在《三国演义》靠前近三分之一的章节里诸葛亮都未曾现身。可卧龙毕竟是龙,一经出现便是包装华丽地闪亮登场。像是明星炒作一样,三把火烧红了诸葛亮。三把火烧着的地点分别是博望破,新野和赤壁。后来小伙子越烧越过瘾,也仗着那个年代消防技术还不成熟,在全书中酿造火灾无数。终于在后来一次名为七擒孟获的大型反恐行动中玩火玩得有点儿过,给凭借秘密藤甲武器反叛中国的恐怖主义国家“乌戈国”烧了个种族灭绝。而这次火攻也导致了上天给诸葛亮减了阳寿。诸葛亮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作为《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的生平自然得到了作者的浓墨伺候。在此我没必要多做感慨评论,历史上出自各种大师的点评、批注加起来也够好几本《三国演义》了。我只是想说,让我真正认识诸葛孔明,并为之感动的一段却是出现在他死后很多很多年,《三国演义》全书行将结束的一个章节里。其时,曾经傲视群雄的曹氏家族日落西山,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继续扮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另一方,后主刘禅昏晕无道,西蜀江山气数已尽。魏国前线总指挥,司马昭麾下大将钟会夺取安阳关,挥师灭蜀已成定势。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紧要时期。

却说钟会屯军阳安关,连续两天三更半夜听到西南方向喊声大震,致其夜不能寐。哨兵巡视后却并未发现蜀军半个人影。次日钟会亲自带兵巡山探知究竟,却遭到了不知自何而来的“亡灵军队”的袭击,众人丢盔卸甲,抱头鼠窜。所幸全体官兵只是受到惊吓,顶多是跌马摔伤。钟会问了“地陪”同志才知道,原来此山名为定军山,内有诸葛武侯之墓。在受到钟会的拜祭之后,在天有灵的诸葛孔明才撤去了“亡灵军队”,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8-27
第四十回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