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的头发胡同未来有拆迁计划吗?宣西北都被腾退规划了,宣武门内大街西侧这一片2020年前会

北京市西城区的头发胡同未来有拆迁计划吗?宣西北都被腾退规划了,宣武门内大街西侧这一片2020年前会拆迁腾退吗。

目前看没有,新文化街那边现在连储备项目都不是。西城区目前一共有40个项目,无论是实施项目还是储备项目目前来看都没有那边。
不过这样也许挺好的,说明那边也许可以进行商业开发,不像宣西北那边是风貌协调区,只能腾退改造,不能拆迁。
腾退与拆迁相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腾退大多跟打发叫花子差不多,而且还必须整院腾退,说白了就是你想走都很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3
大新华社必占 耐心等待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华社总社机关大院规划纲要,作出规划方案,并请北京市的规划及建筑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汇总各方专家意见和新华社各方面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深化,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一、规划用地范围
头发胡同以南、宣武门内大街以西、佟麟阁路以东、宣武门西大街以北所围成的区域,其中在紧邻摄影部业务楼东侧有一条15米宽的市政规划路抄手胡同,将此区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在东部区域的最南端,是北京市规划的地铁4号线出口广场,东部区域的其余部分又被抄手横街分为南北两部分。不包括地铁4号线出口广场的占地面积,新华社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3200平方米。
二、规划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1、拟拆除建筑:工字楼、口字楼、热力站、浴室、食堂及原集体宿舍3、4、5、6、7、8号楼;现招待所在规划方案全部实现后拆除。
2、保留建筑:新闻大厦、报刊楼、图书馆、圆楼、礼堂及高层住宅楼。
3、拟新建建筑:
综合业务楼: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职工餐厅和室内活动场地,餐厅可满足3000人同时就餐,室内活动场地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台球、健身等场地;地下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地下车库及热力站,可提供停车位1000个。综合楼位于西部地块的西北部。
多媒体大厦:地上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行政办公、网络、音像、多媒体数据库等业务技术用房,地下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设备用房、停车场及人防;多媒体大厦位于东部地块的东北部,是新华社总社又一标志性建筑,
信息大厦: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位于东部地块的南部。
招待所: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位于东部地块的北部。
三、功能布局
1、新华社大院由东向西,依次为城市开放型办公区、封闭管理办公区、职工居民公共活动区、居住区四大功能分区。其中,招待所与信息大厦位于宣内大街与抄手胡同之间,这两项功能较之其他建筑更为城市化、外向型,并与新华社大院的联系相对松散。
2、封闭管理办公区位于大院的东段,包含现有新闻大厦、图书馆、报刊楼及新建的多媒体大厦。这类建筑安全性非常重要,在管理上要求与外界相对封闭。
3、居住区位于大院的西端,该区朝向西侧佟麟阁路有两个独立的出入口,而且与东段工作区要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4、在封闭管理办公区和居住区之间创造一个公共活动区。该区以几个保留现状的建筑为主,包括礼堂、圆楼等,新建的综合楼置于该区的北端,此外还安排若干活动球场。该区因具有公共性而作为自然过渡区,巧妙的将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使这两个区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公共区在大院中位置居中,满足了东、西区能共同到达的服务半径。
四、空间布局
1、如何尊重和保护大院中历史文物建筑,一直贯穿在本规划设计之中。在未来单体设计中,立面风格和色彩可以寻求与老建筑的和谐,但在规划阶段,对于历史文脉的尊重重点反映在空间关系、尺度关系和比例关系上,通过新的空间整合,使新华社历史文化建筑更为突出,彰显出历史文化沉淀的魅力。
2、本方案最为重要的设计特点——在空间序列上确定新华社两条垂直主轴线及两条辅轴线。主轴线以图书馆为轴心向东引发出多媒体大厦及信息大厦,并将内院广场与城市贯穿起来;从轴心向南,透过内院广场的柱廊空间,与新华社南入口广场空间贯穿为一体。一虚一实两条主轴将新华社主要工作区统一了起来。
在两条辅轴线中,其中一条从新闻大厦向北,贯穿内院广场,将新闻大厦北入口、多媒体大厦西入口贯穿一体,使新闻大厦并未因新区的出现而被忽视,它依然高高占据着新华社主导的位置;另一条辅轴南北贯穿礼堂、圆楼的中心线,引发出北侧新建活动中心与食堂的建筑入口关系。四大轴线不仅整合了零乱的空间,而且从城市设计角度限定了新建筑的位置。
3、院落布局的整合,既是建筑实体的整合,也是室外虚空间的整合,建筑体与其围合的室外空间共同形成“院落”。规划提出三大空间概念,即主入口广场空间、内院中心广场空间及城市广场空间。
其中内院中心广场空间是三大空间的核心,其不仅是另外两大广场空间的交汇,又使新老建筑在此共融,为它们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舞台。
4、多媒体大厦及未来信息大厦的出现,对于本地区城市空间有着巨大的影响。规划认为,在城市中,不能因为新建筑的出现,而影响新闻大厦的主楼地位,以及东侧教堂的历史地标地位。因此新建筑在外观上应以非常内敛、谦虚的特征面对历史,面对城市。
五、道路系统规划
1、将原有居住区两条东西向机动车路扩展为7米宽,向东打通,与多媒体大厦西侧路形成内院机动车交通环路;其中西南门的道路向东直通城市规划路抄手胡同,并增加大院东出口。整个系统简明、通畅,并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保证路面下的市政管网设施不被破坏。
2、将院内原有两条南北向主路与头发胡同接通,增加两个北部出口;
3、将圆楼与礼堂之间的东西向道路,改为步行路,使院内环路之内为纯步行系统,实现新华社大院核心部分的人车分流。
六、机动车停车规划
1、根据新华社大院的功能分区,考虑将职工及住户的私车与公务用车分别放置,即在居住区和办公区分别设置地下车库。
2、充分考虑目前的车辆数及未来汽车拥有量增长的趋势,地下车库设计时预留机械停车的条件,近期内考虑自然停放,待自然停放不能满足需要时增加机械停车设备,解决停车问题。
七、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工作区绿地广场采用人工化规整手法,在其中关键处点缀雕塑、水池、喷泉、树木,塑造新华社新区的现代化气质。
2、居住区绿化采用自然手法,并划分出儿童活动、老人活动、社区活动等不同功能分区。塑造自由、质朴的生活氛围。
3、中心绿地广场是整个大院的核心区,所有景观手法,起到既烘托图书馆建筑的作用,又成为多媒体大厦的入口广场空间,该场所几乎与所有的空间相沟通渗透,并一直流入至多媒体大厦室内空间,实现室内外景观的有机融合。
目前,新华社建设的序幕已经开启,新华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绘制崭新的画卷,新华社在记录民族辉煌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辉煌。不久的将来,一个体现现代文化、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华社将矗立在世人面前。
第2个回答  2020-08-18
啥时候动工阿?都等了20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