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罗马字的概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根据张学谦(nd)的说法,“白话字”这个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区别三种不同的汉语书写方式。第一种是采用文言的汉诗、汉文当作主要工具的书写方式,过去的闽台口语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孔子字”。第二种则是采用官话的白话文书写方式,被称之为“唐人字”。第三种则是漳泉人士日常使用的白话,因为这种书写系统既不是高深的汉文,也不是非母语的官话,而是记录日常生活的口语语言,所以叫做“白话字”。
虽然有人将“白话字”称之为“教会罗马字(Church 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数现在提倡白话字的学者,都不赞成采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文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称呼会让人联想到教会,“然而实际上,非教会人士使用白话字反而比教会人士还多”(张学谦 nd;张裕宏 nd)。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基本 鼻化 基本 基本 鼻化
高元音 i[i]  衣(i) iⁿ[ĩ]  圆(îⁿ) u[u]  污(u) uⁿ[ũ]  张(tiuⁿ)
中元音 e[e]  礼(lé) eⁿ[ẽ]  生(seⁿ) o[ə]  高(ko) o͘[ɔ]  乌(o͘ ) oⁿ[ɔ̃]  翁(òⁿ)
低元音 a[a]  查(cha) aⁿ[ã]  衫(saⁿ) 双元音 三元音
教会罗马字 ai au ia iu io oa oe ui iau oai
国际音标 [aɪ] [aʊ] [ɪa] [iu] [ɪo] [ua] [ue] [ui] [ɪaʊ] [uai]
m [m̩]  姆(ḿ) ng [ŋ̍]  酸(sng)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鼻元音不需要子音单独也能成为一个音节,如:n̂g(黄)。 要标注鼻音时,在整个音节的右上方加上“ⁿ”,如:koaiⁿ(关)。 韵腹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m] [n] [ŋ] [p̚] [t̚] [k̚] [ʔ]
[a] a aⁿ am an ang ap at ak ah ahⁿ
[aɪ] ai aiⁿ aih aihⁿ
[aʊ] au auh
[e] e eⁿ eng ek eh ehⁿ
[i] i iⁿ im in ip it ih ihⁿ
[ɪa] ia iaⁿ iam ian iang iap iat iak iah iahⁿ
[ɪaʊ] iau iauⁿ iauh
[ɪə] io ioh
[ɪɔ] iong iok
[iu] iu iuⁿ iuh iuhⁿ 韵腹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m] [n] [ŋ] [p̚] [t̚] [k̚] [ʔ]
[ə] o oh
[ɔ] o͘ oⁿ om ong op ok o͘ h ohⁿ
[ua] oa oaⁿ oan oat oah
[uai] oai oaiⁿ
[ue] oe oeh
[u] u un ut uh
[ui] ui
[m̩] m - mh
[ŋ̍] ng - ngh 教会罗马字单词一般来说三个音节以上开始出现分词连写的问题,原则上以三个音节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单词内以连字号彼此连结,单词之间则以半角空白分开,详细规范分述如下。
名词 合成名词连写,如:pêng-iú(朋友)、thâu-mn̂g(头毛、即头发)。 名词加上附加成份时连写,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亲)。 名词重叠合成新词时连写,如:nîⁿ-nîⁿ(年年)、kù-kù(句句)。 在专有名词中,中、日、韩、越等国的汉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写,名连写,如:Kam Ûi-lîm(甘为霖);非汉字姓名多半写其姓,因为无法再分割因此全部连写,如:Nái-tin-gé(南丁格尔)、Pôe-kin(培根)。 地名、机关名、法规名等专有名词若为两个音节以下必定连写,如:Tâi-ôan(台湾)、Hú-soaⁿ(釜山);四个音节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写,如:Tī-an Kéng-chhat-hoat(治安警察法);但针对三个音节以上的专有名词,其专名与通名之间是否应分写之部份,仍无强制规定,如:San-hái-koan v.s. San-hái koan(山海关)、Má-ta̍t-ka-su-ka-tó v.s. Má-ta̍t-ka-su-ka tó(马达加斯加岛)。 单纯的方位词tiong、téng、lāi等,前方有名词时连写,如:sim-tiong(心中)、tiⁿ-téng(天顶、即天上)、pak-lāi(腹内、即肚子里);合成的方位词则与前方的名词分开书写,如:saⁿ lāi-té(衫内底、即衣服里)、mn̂g āu-piah(门后壁、即门后面)。 动词 单纯动词或合成动词按照其原来音节数书写,如:khòaⁿ(看)、kám-kak(感觉)。 动词重叠时连写,但是中间插入趋向动词时中间应分写,如:kiâⁿ-kiâⁿ(行行,即走一走)、kiâⁿ-lâi kiâⁿ-khì(行来行去,即走来走去)。 动词后有趋向动词时两者连写,如:cháu--ch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备注:此时趋向动词与动词之间为双连字号,且趋向动词须读为轻声。) 动词与后方的时态助词之间连写,如:(离开了)、 断定词“sī”并定单独存在,与其他语词分写,如:I sī Tâi-ôan lâng(伊是台湾人,即他是台湾人);但“sī”与其他语词合成新词后即改为连写,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拢是,即都是)。 形容词 按照形容词原本的音节连写。 和动词一样,形容词重叠为AA型也连写,如:âng-âng ê(红红的);但若是AABB型则须分写为前后两组,如:chhóng-chhóng 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数词与量词 两个音节以下连写,个位数与十位数之间也必定连写,如:saⁿ-cha̍p-jī(三十二)。 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亿位数等前方若仅为1到9,则该数字与该位数两者之间须连写,如:saⁿ-chheng chhit-pah jī-ch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为10以上,则两者之间应分写,如:sì-cha̍p-jī bān saⁿ-chheng(四十二万三千)。 数词中出现表示空位的khòng单独存在,如:nn̄g-pah khòng poeh(两百空八,即两百零八)。 量词前方的数词只有个位数时,量词与数词连写,否则分写,如:sì-tiám-cheng(四点钟,即四小时)、cha̍p-it tâi(十一台)。 序数的tē与后方数词连写构成一个词,如果后方还有量词则不连写,如:tē-jī-cha̍p-it hō(第二十一号)。 分母与分子之间分写,若中间插入则单独存在,如:saⁿ-hun it(三分一,即三分之一)、gō͘-hun ê saⁿ(五分的三,即五分之三)。 数字之间连写,表示概略性如:cha̍p-chhit-poeh hòe(十七八岁)。在数词与量词之间表示概略性的gōa单独存在,如:cha̍p gōa lâng(十外人,即十几个人)。 代词 代词必定单独存在。góa(我)、kúi(几)、pa̍t-lâng(别人)、sím-mi̍h(什么)。 代词后方出现结构词ê,则两者合为一词,如:in-ê( 的,即他们的)。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均按照本身词汇的音节书写,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eng(已经)、tùi(对)、kah(甲、徦,通:到)、kah(佮,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ⁿ(通:而已)。 惯用语 分写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如:kok-thài bîn-an(国泰民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