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普遍吗,他们恋爱深度是怎样的,只是谈朋友还是为了满足欲望

如题所述

  不一而论的。。。有的人是谈朋友。。有的人是满足欲望。。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从总体方面来说是好还是坏,从整个社会来看,刚走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比较羡慕师哥师姐们热恋中那幸福的生活,所以也会盲目的追求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女生,或者找一个漂亮点的,有的是为了面子,看一个宿舍的都有女朋友,自己不好意思找一个丑点的,但是这是对感情的不尊重,还有是纯碎的玩弄,从表面来看,好像都比较快乐,其实这都是当代大学生还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据调查,进入大学的有80%的人都会谈恋爱,或想去谈,而毕业以后真正能彼此相爱的不足10%,这体现一个什么问题,值得思考。

  一方面来说:谈恋爱会影响学习,毕竟来到大学,就是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素质和生存技能的,有的家庭本身并不富裕,没有那么多金钱去培养爱情,爱情是靠自己去争取,也要在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双方都成熟以后再开始,另一方面,进入了大学,每个人都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开始体验爱情,但最重要的是要真诚,爱情是纯洁的,不可玷污,朋友也同样是可贵的,同学是友善的,或许你认为有一个自己心爱的人靠在自己肩上有多美好,没有理由说你不对,人都不同,思想无法琢磨,究竟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路很远,靠自己去把握!
  一.如何看待大学生谈恋爱

  为什么我们要探讨这个话题呢?我认为只有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是否意愿谈恋爱的和他们最初的恋爱心理,我们才能从根源探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取样方式:对辽宁医学院西校区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分层取样。

  调查过程:锁定已选的大一新生,通过电话交谈,间接对话,直接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是否谈恋爱,为何谈恋爱。

  调查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1.6%“正在谈”,26.8%“原来谈过”,只有2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期间不想谈”。另外,恋爱的年龄有所提前,这次在年龄较小的大一新生中,谈恋爱的比例占到了15.5%。

  通过我近几周的调查,我也了解并统计了大学生谈恋爱的初衷。

  调查中,“为找到情投意合的爱侣”的比例占61.7%。而“满足心理和生理需求”占17.6%,“觉得新鲜,丰富生活”占17.3%。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恋爱观在如今的大学生中已开始淡化。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及类型

  1、恋爱的心理行为特征

  直觉性:男女之间相互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顺眼和舒服,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时容易出现“期望效应”,即把自己所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所谓“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把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都打上了爱情的印记。但此时,也可能学习、工作时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差错。故应注意控制情绪、放开视野、利用爱情的强大动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隐蔽性:言辞含蓄而富有诗意,行为隐蔽而富有德行,言谈、举止、月光、表情、行为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排他性:表现在对意中人的专一执着、忠贞不渝的心理特点。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这种特点对维持爱情的稳定长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恋人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爱情就不可能稳固。

  排他性发展到极点会引起青年对恋人行动的猜疑,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大学生较同龄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这也加强了发生猜疑的可能性。过度的猜疑、干涉恋人自由必然给自己带来烦恼,可能导致爱情的破裂,甚至使某些恋人承受不了心理负担而轻生。

  对恋人产生怀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现。自私心把恋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心理。自私心过强的人不允许恋人与其他异性有任何接触,认为恋人只属于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会有这种怯懦表现。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范围里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与自己的爱慕对象关系密切的异性。但过分的猜忌会影响爱情发展,影响心理健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无法控制,自己应付不过来时,最好去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自私、猜疑和嫉妒是爱情的大敌,你可要小心它们摧残了娇嫩的爱情之花。

  波动性:情绪变化很大,热可达到白热化、冷则骤降至冰点。高兴时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懊恼时垂头丧气。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有时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故要通过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减少情绪的波动性。

  冲动性:热恋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习惯行为受到破坏,此时发生的许多事情与平时可以完全不同。同时由于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与后果。

  2、大学生恋爱的类型与特点

  德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

  大学生恋爱现在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他们年龄很相近,而且很多大学生又都住校,彼此了解更多,产生感情也是特别自然的一件事情。这种情感确实与社会上的一些恋爱不同,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彼此在一起学习时产生的。这种情感是很单纯的情感,他们不带有功利色彩,不在乎对方挣多少钱,也不在乎对方有没有房子,不在乎对方的家庭状况如何。但是,大学生恋爱又普遍没有结果,这是大学生爱情的一个特点。恋爱是难以驾驭的人生艺术。渴望谈恋爱是一回事,会不会谈则是另一回事。许多人疯狂地投入进去,惨败地退出来。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大学生中因恋爱动机不同而显现多样化的趋势。

  1、比翼双飞型。这类学生基本上具备成熟的人格,有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以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感情与爱情、情爱与性爱的关系。双方才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自控能力,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念,把事业的成功作为爱情持久的目标,不仅仅把恋爱看着人生的快乐,而且能把幸福的爱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他们认为,恋爱不仅应该促使双方的进步,而且应该促进双方的成长。

  2、生活实惠型。进入大学后,毕业去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主题。恋爱无可非议地揉进了毕业动向的条件,同时家庭条件和对方的发展前途也是各自关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大学生彼此间的爱慕与向往也许并不强烈,但是有确定的生活目标。大三是这类学生谈恋爱的高潮期。他们认为这时处朋友,谈恋爱、相互了解,信任训诫高。这种爱情是理智的,现实的,确定恋爱关系引起的争议也比较少。

  3、时尚攀比型。在一些高校,恋爱成为一种时尚。当周边的许多同学有了异性朋友时,一些男同学为了不使自己显得无能,一些女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也学别人的样子匆匆地谈起了“恋爱”。由于目的性不强,缺乏认真的态度,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把谈恋爱看着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常以“因为没想那么多”为借口而各奔东西。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4、玩伴消费型。这类学生在精神上不太充实,同性朋友较少,时常感到孤独、烦闷,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恋爱”成为一种近景性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周末,当寝室的室友成双成对地走出校园,自己一人在寝室时,有一些同学会有一种空虚得想谈恋爱的感觉。女生的这种心理体验尤为明显。据报道,有一所大学的一个班的全部女生在大二时就都有了“相恋对象”,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我其实不是真的在谈恋爱,只是生活太乏味了,又没有知己,想找个伴畅快畅快。”

  5、追求浪漫型。这类学生情感比较丰富,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他们并非不尊重爱情,而是觉得出没于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的责任和义务更富有色彩和韵味。与这种和韵味相比较,人物自身的品质被淡化了。他们请示和接受爱情时,对爱情的缠绵悱恻有较深的体验并乐在其中,时时沉浸在两人的世界里,忘却了集体,甚至忘却了学业。

  6、功利世俗型。以对方的门第、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社交能力、驯服度等为恋爱的前提条件。

  此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还出现以下特点: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出现轻率化的现象,不太注重恋爱的最后结果,却非常强调恋爱时的感觉,看重恋爱的过程。我问一个女生为什么要恋爱?谁料,那女生竟惊讶地反问:我何时在恋爱?原来在她脑海里,恋爱就是谈婚论嫁时才是恋爱,她现在不过是在享受过程而已。其实,在大学里,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摆脱精神空虚,消磨时光,真正以感情为基础的少之又少。有些同学更换恋人的速度比NBA进球数还快!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强调爱的权利,缺乏爱的能力”。大学生中的恋爱大都是激情碰撞下的初恋,在激情平息之后,却不懂得如何培养爱情,在爱与被爱的磨合期显得笨手笨脚,往往造成对彼此的伤害,轻易的恋爱,轻易的分手,强调爱的体验,负不起爱的责任。

  网恋。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内外Intern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相当数量大学生偏离上网正确方向,把网上谈恋爱作为上网的目的之一。在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一间女大学生宿舍居住着7名女生。这7名女生都在谈恋爱,其中就有6人是网恋。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断言:“凡是上网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一次网恋经历。”而且这些大学生都敢于公开自己参与网恋的身份,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同学,对谁都不避讳。

  大学生网恋不仅具有比例高、公开化的特征,而且轻率、速成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有些学生同网友聊过一次天、发过一次E-mail后,便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有些学生第一次“接触”便敢说“我要娶你”,“我要爱你到天明”,并迅速在网站上确立恋爱关系。

  大学生网恋具有多种心理类型大学生网恋包括游戏型、感情寄托型、追求浪漫型、表现自我型、追求时尚型、随波逐流型等多种心理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抛弃“恋爱是为了缔结婚姻”,把网恋视为一种网络游戏、在网上进行网络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把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完全抛开,而且可以模糊性别和身份,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游戏。”

  在大学生中确有一些通过交流学习心得、人生看法,逐渐情投意合而网恋的。但就多数而言,则是经不起外界的诱惑。“看见同宿舍的同学都在网上谈情说爱,觉得留下自己孤零零地不好,于是也就加入了网恋队伍”。

  大学生网恋一般很容易上瘾,而一旦上瘾就会沉湎于网上不能自拔,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调查表明,已有一些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在网上谈恋爱,上课时却无精打采,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上网谈恋爱而逃课。网恋不仅严重影响学习,而且容易使他们减少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已经有大学生靠偷窃支付上网费用。还有些大学生因为网恋失意,不得不到精神卫生中心求治,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崩溃。网恋的欺骗性对一些大学生更是一个沉重打击。一些受到如此打击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甚至于断送了一生的前程。

  恋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一个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恋爱越健康,积极的改变就越多,反之,这种改变也可能是消极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对青年来说,恋爱更多的是一种涉及到生活全貌和人格整体的事情。如果说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在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大概莫过于恋爱的影响了。”

  人在社会中始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大学生而言,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伴群关系,正让位于两性间的恋爱关系。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意义,事实上已超出了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作为其自我认定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恋爱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爱情基础之上的通过此次调查与分析可以说明如今大学生恋爱心里呈现多元化,时代性。当代大学生因把握好恋爱关系和恋爱心理,在正确的价值关系下谈一场美好的爱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得上您。。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13
我自己感觉是一种欲望,大学恋爱是最容易破碎的,将来他们出来社会后,他们的想法自然就会改变,思想上他们就会有很多的分歧,九成都是会散架的。深度会很浅,是经不起风雨的,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不过这个很小。
第2个回答  2009-08-13
无聊,攀比心理吧,或许是因为在高中时学校严防死守所以到了大学才想尝试一下吧。
第3个回答  2009-08-13
为了满足荷尔蒙的需求多于谈朋友
第4个回答  2009-08-13
大学生恋爱还是比较普遍的,他们恋爱的深度是不同的,有的只是谈朋友有的是为了满足欲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