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意思是什么?七 五 三 一 无的数字是指什么?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宗庙制度,简称庙制。是指儒家为已故祖先建立灵魂依归之所设立的次序和祭祀制度。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

天子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七庙的由来,是历代帝王所作所为逐渐形成的。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

诸侯五庙
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前四者为亲庙,后一庙为始庙。
《礼记·祭法》:“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公羊传·庄公三年》:“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 清 姚鼐 《与许孝亷庆宗书》:“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大夫三庙
指父、祖、曾祖之庙。
《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礼记·祭法》:“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清 方苞 《教忠祠规序》:“古者建国始得立五庙。 北宋 以前犹有四庙、三庙、二庙之制。”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风》《雅》行於三庙而《颂》声绝,乐乃亡矣。”

士一庙
指考庙,即父之庙。

庶人无庙
普通的平民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正寝纪念祖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9
这是周代封建礼制,规定什么人可以享受什么待遇,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跟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同样
古人一祖一庙,立庙设庙号,所以你看汉代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也就是说,天子有资格为祖先建七座庙宇,用来祭祀,七庙祭祀的祖先也有规定,但是历代争论很多,没有一定定论,一般为始祖庙、二祧庙、四亲庙。四亲庙,祭祀直系往上数四代祖先,父祖曾高,亲尽则祧;新君继位,原本的高祖牌位就要移到祧庙,把庙腾出来,所以祧庙又叫远祖庙。原本远祖庙里的牌位移到始祖庙去,这也叫祧。后世对于功绩大的君主,为了表彰功绩,虽亲尽而不祧,称为不祧之祖。
同样的诸侯可以建五座庙,用来祭祀祖先,除了四亲庙,外其余历代祖先牌位都移到始祖庙,也称为祧。
庶民没有资格给祖先立庙祭祀。
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于庙,后世陵庙功能合一。而且庙在的位置可能会立都城很远。。。比如汉高祖庙在邙山,而西汉都城在长安。。。。
后世开禁,庶民都可以为祖先立庙,称为家庙。只有天子的庙称为宗庙、太庙。到了唐代所有天子死后都上庙号。。。庙号开始泛滥。
虽然天子基本遵守七庙的规制,但是具体哪七座庙,没有定论,比如清朝也是七庙,但是具体是哪七座说不清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