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很多公开课你都上过吗?对我们究竟有用吗?

如题所述

契诃夫在其《笔记》中说:大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有幅哲理漫画揭示道:没有一个天才在教室里长大,却有很多的天才在教室里死亡。如何让我们的大学既“不培养愚蠢”又“不让天才‘死于’教室”?唯有的选择就是以必要的教学理性重视并改善教学。

在科学研究日益受到推崇和热捧、教学备受冷落的今天,强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问题极具现实意义。不必讳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对现代大学而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大学只能有唯一的使命,人才培养无疑是其必然的选择。

遗憾的是,在学术绩效主义的影响下,诸多大学对教学并未注以足够重视,不少教师存在把研究视为机会把教学视为负担的问题。

大学课程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校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建构课程的基本框架必须从教育目标出发。课程设计毫无疑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服务的,由此也就决定了课程设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

一个科学、完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设计及其实施的基础,好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导致好的大学课程,大学教学前端设计的质量决定大学教学后端的结果,这是大学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缺乏对人才素质能力的分解,由此导致后续的以建构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程设计不得要领且依据不足。

2、课程结构的松散性

尽管高度分化亦是当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之一,但即便是新兴学科总体上还是在学科综合化基础上的产物,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并对以学科专业为依据建构学术组织的大学带来不能回避的影响。

有人曾批评我国大学的系所分得太细,“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指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指望能熏陶出什么优雅之士?”话虽尖锐,但不失为忠言良药。其实,我们大学把学科划分得如此之细碎,甚至于一个学院几乎仅由一个专业支撑,这对培养视野开阔、知识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并无益处。

3、通识教育的简单化

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针对本科教育由于过度专业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既缺乏宏观思维的广度又失之纵向思维的深度,毕业生不仅后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不足,而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变通能力也不强。

于是,近20年来我们的本科教育也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也存在为开设通识教育而进行通识教育的问题,缺乏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设计及针对明确目标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上存在应付通识教育的形式主义。

大学课程的改革路向何在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正是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极其重要的认识,哈佛大学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

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

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

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

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2、遵循课程设计的科学原则

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实现以上两个目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则要遵循“重视基础知识、强调学科综合、反映时代要求、促进能力发展”的原则。教学要素的设计必须在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下,总体上应该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交叉、系统思维的训练、实践环节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教育质量是在教育设计阶段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设计同样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总的来说是看你的心态,你要是觉得有用就会认真听,听你就肯定是能获取到知识的。毕竟大学里的教授也不能糊弄你。
第2个回答  2020-12-18
上过很多公开课,对我们有用的。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择业是很有帮助的。
第3个回答  2020-12-18
有很多公开课,我都有上,我觉得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可以在公开课当中学习到一些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第4个回答  2020-12-18
我都上过。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有用,但是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也能领略到各个导师的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