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哪位宋代文学家的名句?

如题所述

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竹。这句话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作为一个文学家,大诗人,在书画和美术绘画行业也有极高成就的文人墨客,苏轼喜爱毛竹似乎是无可非议。可是苏轼又是一个大吃货,针对肉有执着,这样一个人宁可舍弃肉也需要喜爱毛竹,由此可见对毛竹的爱早已刻到内心深处,对毛竹所表示的节令、优雅也是印到生命里。苏轼喜爱肉,那可以说是无肉不欢,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便是苏东坡的创举,他乃至专业读过文写这件事情:黄冈黄州好生猪肉,价贱如土壤。

贵者不愿吃,贫者疑惑煮。早晨起来打二碗,饱得自己家君莫管。听说那时候黄冈黄州猪太肥了,连穷光蛋都不爱吃,划算的很,苏轼便想起用酒来做生猪肉可解油腻,一做还真好吃,东坡肉就流行出来。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全文如下:可让食无肉,不能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让人俗。人瘦还行肥,俗士不能医;傍人笑此话,似高还似痴。毛竹由于高挺、向阳、美声唱法和清影,代表着谦虚、高尚、直爽、忠贞、傲气、忠贞、斗争、直率和想念,表明出清新自然、

清幽优美的审美特征。五千年来,在宗教信仰、文学类古诗词、美术绘画、社会道德标准中产生了以竹为媒介的毛竹文化艺术,主要表现与代表着人的情感、逻辑思维、意识、使用价值、理想化等内心世界。古代人根据题咏、牌匾、对联、美术绘画、雕刻等艺术表现手法3D渲染竹文化,打造出充斥着诗情画意的诗意。竹文化兼容并包地结合了古代中国诸家的观念。中国文化传统的明显伦理道德精神实质对竹提出了文化艺术的要并授予它充足的含义,"天人合一"的对比逻辑思维则使竹和人以及文化艺术紧密结合。木筷是中餐馆独有的标识,

竹质油伞是中国工匠的作品,竹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乐器,咏竹诗、墨竹画,经常借竹喻人,抒发情感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别的文化艺术的主要差别标志之一。一双木筷,一把油伞,一副竹画,均能吐露出浓厚的中华民族含义,迥然不同于欧美文化苏东坡很喜欢毛竹,宁可不吃肉也需要有毛竹为伴。对居住环境有非常优雅的品位, 那也是对竹的充分肯定。这两句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儿,不才狗尾续貂,也信口开河几句:若想没瘦又不错,天天吃我笋炒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这是苏轼的名句,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也是中期文坛领袖。
第2个回答  2022-07-05
这是苏轼的名句,苏轼觉得生活即使过得不好,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傲骨,不能随波逐流。
第3个回答  2022-07-05
苏轼写的。出自《於潜僧绿筠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