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如题所述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等俗鳔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mm ;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0
胆囊息肉以外科治疗为主,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治疗决策,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
急性期治疗
如果胆囊息肉出现了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需按照不同的疾病急诊治疗原则进行。
一般治疗
主要是针对胆固醇性息肉进行的饮食指导,如:
少吃油性食物,包括动物油、食用植物油、干果、坚果等;
加强锻炼,增加脂肪组织的消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减肥,减少组织的脂肪量等;
如果有血脂过高的合并症,需要内科降血脂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是针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药物治疗。胆固醇沉积症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可以服用胆汁酸盐1~3个月,观察胆固醇沉积症是否变化或消失,如果有效则继续服用。如果无效,建议停药。
手术治疗
由于胆囊息肉几乎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故其检出主要靠超声检查,定期(3~6个月)、连续的随访至关重要。对以下情况均应行胆囊切除术以防癌变:
胆囊息肉直径>1cm;
息肉基底宽广;
单发息肉;
息肉合并结石;
年龄>50岁;
患者担心癌变的想法强烈,要求手术者。
但以上六点不是鉴别息肉良恶性的诊断标准,只是以恶性病变的概率大小在临床上判断的指标,如息肉直径<5mm,多发,年龄<30岁,恶变的概率<5%;而息肉基底宽、单发、合并胆囊结石或年龄>50岁,恶变的概率约为15%。
第2个回答  2018-06-06
在经历了无数西药、切除胆囊的手术治疗后,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古老的中医。那么,在应对胆囊息肉的时候,中医治疗能否帮助患者更为彻底的恢复健康呢?
中医上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 所以,在使用中医利旦舒茶,治疗胆囊息肉的时候,可以通过以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平衡阴阳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或排出。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达到如下的治疗效果:
一、通常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治疗平稳,没有副作用,不伤肝伤肾,尤其是能改变机体致息基因的环境、抑制胆囊息肉复发,既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抑制胆囊息肉的生长。
二、整体观念强,专家通过辨证施治,从患者全身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局限在致病菌发生病灶本身,而是将局部病灶的治疗与整体治疗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消除胆囊里致息因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在短期内有效的治疗胆囊炎引发的身体虚弱、食欲下降、右肋或右上腹疼痛及悸痛、黄疸等症状。
三、治疗彻底,息肉本事是属于囊肿体质,中医治疗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解毒化腐,改变囊肿体质的目的,而且一般不会因为治疗本身的原因而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对胆囊可以祛邪扶正、活血化淤,降低恶变系数、消除恶变的可能。软坚散结、解热除湿,收缩息肉根部的微血管,阻断息肉的营养途径,使息肉缺血性萎缩,可以有效的防止癌变的发生。
第3个回答  2018-10-10
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但是不积极的治疗的话,就会越长越大,病情十分的凶险。除了及时进行治疗,对抗多发性息肉也离不开有效的家庭护理。
1.饮食要有规律
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胆囊息肉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要有合理的饮食结构
过量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形成胆囊息肉。其次是由于摄入大量的油脂类食物,促使胆汁成分改变,其中胆固醇与胆色素的含量增加,脂肪代谢也随之发生改变,胆汁容易浓缩,胆囊收缩也降低了,从而形成新的胆囊息肉或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胆囊息肉患者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睡觉,保证每天有7-8小时睡眠时间,要做到早睡早起;还要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做半个小时的有氧活动,慢走散步也可以;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午餐后每天喝一杯徳甫膛的力柦舒茶,抑制萎缩息肉,逐步清除息肉。
第4个回答  2019-05-31
治疗
[治疗方针]
注意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对症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手术治疗]
息肉直径<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
[预后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