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出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要求,所以说要临好帖其实不难。写出一模一样的作品也不奇怪,不就是依葫芦画瓢。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一个人临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他写起书法来会不会一落笔就是别人的形态,写的再好也只是别人的发现?

临帖,是学习书法者必须经过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做得好坏,下功夫的深浅,是每一位学习书法者能否有成就的关键。面对中国浩如烟云的名碑名帖,如何去选帖,如何去临帖,这是许多想学书法的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这几年的学习经历,给书法爱好者们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选帖
选帖,是临帖的第一道门槛,面对中国书法中多如牛毛的字帖,随着当今社会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诸多原因,现在字帖中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如何选帖,选什么样的帖,那么我们更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谨慎的分辩,切不可盲目地随便选一本帖就开始临习,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首先,要选自己喜欢的字体,这样在以后的临习中才会有兴趣,选好了所喜欢的字体以后,进一步了解这种字体有哪些帖。还可以查一些资料,了解掌握这些帖的相关知识,然后再去购买,有条件的也可以咨询这方面的专家后再选帖。其次我们在选帖的时候,尽量选古时候的名碑名帖,这些名帖都是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锤炼而得到公认的,而现代书家所书的字帖,其价值不好价衡量,也很有争议,所以在选帖的时候,应当以古为好,从古人的入手,追根溯源,吸收其精华。
二、临帖
这是学习中艰苦而关键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选好的帖,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要花在这个“临”字上。如何临,怎么临呢?
1、读帖
面对所选的帖,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拿起就写,而是读。如何读呢?一是粗读,读它的笔法,读它的结字法,读它的精神、味道,读他的布白。要读出他的特点来,还要了解这本帖的渊源,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这本帖又是从哪本古帖变化出来的)。如楷书帖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它主要运用的是篆书笔法,圆笔较多,因为颜真卿是学篆书的。清楚他这种字的用笔方法、起笔、收笔是藏是露、是出锋回锋,是方笔是圆笔,它的结字方法是外拓还是内掖(代,本机无原字),是紧还是松;二是体会味道,是秀丽还是挺拨(此碑中空外拓,气势磅溥,有泰山石敢当之势),是飘逸还是古拙。三是看线条特点,是厚重、是雄浑、是飘逸、还是遒劲。粗读,看的是整体的、是大概。第二步读帖是细读,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读出更加细致的东西,如笔画的位置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笔画的轻重、提按、使转、呼应、映带等,在比较中找出特点,反复思考,分析后方可进行临写,做了这一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临帖
在通过读帖,了解了帖的特点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临写了,把读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理解的东西变成技能、技巧、技术。要完成这一步,一遍、两遍是不够的,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练习。清朝著名的学颜大家谭延凯(代,本机字库中没原字))临习《麻始仙坛记》共临了一百二十五遍,可谓用功之深。他一生都在致力写这个碑,最后才达到了神形兼备,运用自如、并独具特色的境界。
(1)初临,得其笔法
元赵孟兆页语云“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传”这充分的说明了笔法的重要性。那么,临一本帖,首当其中的就是掌握它的用笔方法。
在初临中,经过临写,把它的起笔、行笔、收笔方法要理解透,学到手,其起笔的方圆、藏露、其行笔的提按、使转、顿挫、收笔的回锋、出锋以及与下一笔的呼应,要做到精益求精,神形兼备,这一步不光看字形、笔划与原帖有多像,更重要的是要看方法对不对,即使写得再像,但方法不对,这不是南辕北辙,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方法”这个大方向不放。当然起初也也许会走许多弯路,但经过反复练习,你会从中悟出帖的方法(在这其中你可能还要经过反复试验,经过的多少失败才能总结出来)。
(2)精临,得其神韵
掌握了笔法以后,就看其结构、神韵了。
第一,把握其结构,结构是一个字构造的方法,在中国的构字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中外拓,一种是内 。掌握了笔法还只是完成了一个字的一部分,还要进一步的学习结体的方法。每一个碑帖,都有它的结体的方法,《麻姑仙坛记》这本帖的结体是外紧内松,上紧下松,结构内 ,字型方正。欧阳徇的《九成宫》属于名外拓结构,字内紧外松,中宫紧缩,笔画展得很开。把握好它的结字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临写的时候进行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再处理(包括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以及准确的位置),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后,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练习,自然而然就掌握其结字特点。
①把部首相同的字选出来,反复练习,然后进行比较,找出特点、找出规律,这样就会总结出一些处理方法,以便在写帖中没有的字的时候,也知道该如何去处理。
②找出结构相同的字,进行比较、推敲、总结规律。
汉字的结构,一般分为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品字结构五种。具体细分又有好几种。把相同结构的字归集到一起来后进行练习,有利于我们发现它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掌握了他的结体规律,才能达到写“像”(形似)的目的。
③找出结特别的字,进行个别突破,体现其特色。
在每一种帖中, 都有一些怪异特别的字,而这些字虽然不多,但他却极可能就是本帖的特色,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一类字的临写和研究。
第二,掌握字的神似,这是我们临帖的根本目的。
追求神韵,比前面的笔法和结体更难。但神韵又是书法的主要精神。就如同人一样,一个不太熟悉的人,你看清楚他的着装,看清楚他的五官,但你也许好久想不起他是谁;反之,一个你相当熟悉的人,即使你看不清楚他的模样,看不清楚“嘴脸”,隔很远你都会知道他是张三还是李四,因为他的“神”已深深印入了你的脑海。写字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时候,笔画虽然模糊,但他的神韵仍然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在掌握一本帖的神韵的时候,他的笔画是长一点还是短点,位置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都无多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说的“势”,一个笔画的“势”,一个字的“势”与原帖相同,那么就有它神韵了。以下几种方法可供一鉴。
①、放大缩小加深印象
在掌握了笔法和结构的基础上,练习的时候可以把原帖上的字进行放大临写或缩小临写。字放大或缩小了,他的笔画的精细、长短、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但神韵这个东西是根本不会改变的,所以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都会使临写的难度增大,反复练习后,我们的处理能力便会增强。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神韵。
②、“对”、“背”比较,深刻体会
对临是看着帖写,一般帖上的字摆在眼前,易于把握,而背临是背着帖写,是对帖的认识的再现,写出来的字经过大脑的处理,它会出现许多与帖上不一样的差异,这个时候应该把帖与背临的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再进一步改进练习,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的掌握其特点。
③、“临”、“创”结合,融汇贯通
在临帖较熟的时候,为了加深对帖的体会及对帖的“味”的把握,还要在临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创作,而这种创作是以帖的味道为基础的创作,用这种味道去写些作品,把帖上的东西运用起来。这其间相对临帖而言其难度肯定会大得多,很容易在呼应关系、位置转移以及字里行间的气韵承接上发生改变,在创作了以后,再把它与原帖作比较,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再练习、再创作,反复进行,又会有更大的收获。
当临帖达到了神似又有了神韵,有了“味道”,基本就算入帖了,必须说明的是入帖并不是目的,入帖以后,不能停下来,还要继续练习,向第二关前进,也就是出帖,进行大量的创作,把帖上的味道运用到自己手中来,经过加工变成自己的味道,这样,才达到了临帖的最终目的。
④、意临奠基,准备出帖。
在临习完笔法、结构和神韵以后,要达到真正神形兼备,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工作,分析字的中宫、板块、空间、中心线和重心线四者的关系,它们影响着字的大小、正斜、气韵以及整幅作品的动势,从整体上进行意临,把握其韵味。
a、分析中宫特点
中宫就象一个人的身躯一样,个子的大小不因为手脚的长短来体现,而是由这个人身躯的高矮胖瘦来体现。
中宫可以分为三种,空中宫、紧中宫和满中宫,是由一些笔画的起、转、收处之间的连线构成的。每一个字都有中宫,它决定着一个字的大小,斜正及动势。如“骨、圆”二字,他们的笔画肯定不一样,但他能给人一样大小之感,这是因为他们的中宫一样大;如“云”(繁体行书)这个字的笔画的变化,正斜长短不一,但分析它的中宫,仍是正的,且大小一致,就是因为他的中宫正,且大小一致,所以这三个字也大小一致而且是正的。一个字写出来后,中宫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字的中心线和重心线,而字的动势是靠中心线重心线的位置变化来体现的,所以说,中宫影响字的动势。
b、分析板块构成
板块是中国汉字的基本特点,而板块正如中宫一样是由一些笔画的起、转、收等多点的连线形成的,只不过比中宫的范围要大,在板块中,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笔画,只有极少数长的笔划伸展出去了。分析一个字的板块,就是要注意那些“点”(起、转、收笔处形成的点)之间的连线,要字好看,就必须把字的板块处理正。
c、分析中心线和重心线的变化。
中心线和重心线在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看不见的线,但他们决定着一个字的动势和一件作品的气韵,这两条线是根据整个作品来确定它们的方向的,一但作品的章法、味道确定后,它的中心线和重心线就确定了,不可以随意乱变,这样结构的松紧、笔画的长短,起收都得依此而定,找到帖上中心线和重心线变化规律,就可以把字势和气韵的处理方法学到手。
d、分析空间处理
每一个字都形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处理得如何,关系整件作品的空间感。在写字的时候,不能写得太紧,如人穿衣一样,不能穿全封闭的衣服,不能穿裹在身上、一点多余空间都没有的衣服。要适当留出一些空间,这样字才透气,如何打开空间呢?有三种方法:一、在字中专门留一些适当的位置和空间,不能太挤,特别是在写笔画多的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出空间,第二,有意让一些笔画断开,打开字里与字外的空间,但这一点要注意做到笔断意连;第三种方法是在笔画中形成一些飞白,有一种空灵的空间感。
三、出帖
前面的临帖是我们的基础,基础打得越好,基本功越深,越能够出帖了。
在出帖时,我们更要多创作,创作时多注意前面我们分析的东西,加以适当的变化、夸张、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不管如何变,应该做到: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松不至散、密不致挤、危不致倾、险不致失”。既要有帖中的精髓,又要有自己的变化。

学习书法不是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持一个“练”字,我相信,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临帖恐怕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依葫芦画瓢。书法这门艺术是典型的东方艺术,讲究心手合一,天人合一,如果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达不到平衡,是写不出好字的,临帖也是一样,之所以临帖,是为了能够在前人的引导下,通过正确的书写引导身心调顺,需要一种空灵的状态,如果你已经十分自满和浮躁,面对好贴也是临不进去的,又谈何炉火纯青?

而且,不同的人适合临的贴也不同,要临那些符合自己性格和人格的作品才好,欧体临的漂亮的人未必写柳体一样漂亮,赵体写得漂亮的人临颜体也未必出色。而且就算是临帖能做到起笔难辨真假,脱离了贴,照样还是自己。所谓“自我”,是现代人非常看重和标榜的东西,但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并没有这种概念,如果你坚持标榜自我,如何能做到天人合一?应该说,你就算是极力模仿别人,也不可能做到身与同化,只要你还有自己的人格,你的字就不可能和别人一样,否则银行办信用卡就不需要依靠签名作为辨识依据了。

再说,书法是艺术创作。不是自然科学,需要不断发现新定理,突破高精尖。书法是个人的修养修为,不能以标新立异作为追求目标,那就轻浮庸俗了。古人写字还知道要尚古意,学古人,你作为一个晚生,学学古人就真的那么折损你了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学习书法的三个步骤:临帖、 悟帖、 出帖。
一、临帖:对着书法字帖进行临摹学习。
1、读帖,在读帖基础上,临习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2、临帖的方式:影临、对临、背临。
二、 悟帖:悟帖是临帖的一个内在要求,悟得法帖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规律,努力将法帖中内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笔下活的灵魂。
1、悟人:将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与他的书法结合起来。
2、悟理:悟法帖之理,弄清楚来龙去脉。
三、 出帖: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风格。当你熟临法帖、把握了法帖特点,能够运用自如、自由书写并具备了一定的功力后,再进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书法风格。
1、心中要有个大致的范围,在学习、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风格。
2、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3、要注意变化。
第3个回答  2009-09-24
其实任何一个学习过书法的人都有体会,临帖久了,多多少少会有别人的影子。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临,学习不同的书法家的字体,架构,神韵。久而久之,你的笔下就有很多人的影子,变成四不像,这叫博众家之长,很多书法家在成为书法家之前就是这样的。

等到很多名家的字帖你已经熟记于心了,也熟练在手了,你就不用临帖了,自己练,多观察多想想,当你有所悟的时候,估计境界又会高一层的。

书法的境界来源于心境,感悟,日常很多细微的东西——加油吧!
第4个回答  2009-09-26
我见过现任四川省书协主席何应辉临的《兰亭序》。那是一次课上,我们老师把他们一干人等对兰亭序》的临帖集结成的书传阅。所有同学都震惊于何应辉的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堪以假乱真。看看成都大街上何同志的题字,哪个不是他自己的风格,看不出是模仿哪位古人。
那天同学们都解开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疑问。因为我同学里不乏40多50多的人,他们都有不愿老临帖的心思,此时才明白,这一步应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写得多了,自然容易出自己的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