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

如题所述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春节的定义上,一般默认为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这段时间为年,那么,有什么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呢?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1

   春节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春节大年初三

  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春节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春节大年初五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春节大年初六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春节大年初七

  吃素面线: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补天穿: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2

   大年初一拜大年

  新的农历年,是从大年初一正式开始的,因此这一天又叫开门红。这天里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拜年。人们会去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互贺新年,晚辈会给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

  不过,正因为是新年第一天,为了讨个好彩头,禁忌自然也比较多,这当中包括不能碰扫把、不能倒垃圾、不能动刀、不能洗头等等。老一辈认为,做这些事,会影响到新一年的运势。

   大年初二回娘家

  传统观点里,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大多会在夫家过,而到了大年初二,就是外嫁女儿携丈夫、孩子回娘家的日子。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这一天会非常热闹。不过,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交通变得更便利,这项习俗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在大年初二这天,我国北方地区还有祭财神的习俗,因为除夕夜把财神接回了家,到了初二就要摆上供品来祭财神,以祈祷新的一年发大财。人们不光在家里祭财神,如果有运营商铺之类的,也要在对应的地方祭财神,以求生意兴隆。

   大年初三不出门

  大年初三,又叫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赤狗日是一个不太吉利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一般不外出,也不会去拜年或者在家宴客,而是会老老实实呆在家里,过上一天家里蹲的生活。老祖宗认为,这一天宴客,会冒犯赤狗,破坏财运,带来贫穷。

   大年初四接诸神

  大年初四,又叫羊日,也是民间接神迎神的日子,即诸神会由天界再回人间,人们要做好恭迎的仪式。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这一说法,即送神的话,要一大早进行,接神则可以放到下午。如果是做生意的朋友,一般在初四晚上还会接请五路财神,以助初五开市大吉。

  除了恭迎诸神外,在初四这一天,人们还会“扔穷”,即打扫房屋,将过年这几天产生的垃圾集中起来,寓意将穷神赶跑,祈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财气不断。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又叫破五节,过了这一天,很多禁忌就可以破除了。此外,大年初五还是财神的生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恭迎财神。很多做生意的朋友,也会选择在财神爷生日的这一天开市,寓意招财进宝,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除了迎财神外,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送穷”,将穷鬼送走,即一大早把过年这几天产生的垃圾,一股脑全部丢掉,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大年初六送穷神

  大年初六,又叫马日,民间有“初六占马,是马日,送穷鬼”之说,在大年初五接来了财神,在大年初六就要将穷神送走。和对财神的热烈欢迎不同,人们对穷神的态度可以说是有多远走多远。因此在这一天,各个地方都会用专门的仪式来送穷神,很多人也会在这一天开始工作,赶跑穷鬼。

   大年初七安身心

  大年初七,又叫人日,即人的生日,因为传说中女娲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在外漂泊的游子们回家过年,一般要过了人日才能出远门。而在人日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还有吃七样羹、拉魂面的习俗,即把放假的心收回来,准备开始投入工作中去。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3

  1、大年初一是整个春节期间最热闹也最具喜庆气氛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最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互相拜年了。晚辈起床后向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祝愿,长辈受拜以后,也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晚辈。除了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时相遇也会笑容满面地互相拜年,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让这一年都平安喜乐。

  2、大年初二也是春节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家中已经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不仅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亲人,还要在娘家吃午饭。

  3、大年初三在过去被称为饿鬼日,以前人认为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有时间相聚,所以对此已经淡化许多甚至不太在意了。

  4、大年初四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要迎神接神了。相传这一天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所以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接神的话就算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焚香点烛烧金衣也是不可缺少的。

  5、大年初五这一天经商者要开门开市。因为在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会从大年三十关门至大年初四,正月初五就要开市营业。人们认为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如果选择这一天开市能够招财进宝。

  6、大年初六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一做法叫送穷鬼。除此以外,各种商铺、饭店都会在这一天进行正式营业,并且还要放鞭炮以求生意红火。

  7、大年初七较为特殊,这一天又称“人日”,即是每个人的生日,所以要食用以七种蔬菜煮成的七菜羹,也就是杂菜汤。在过去社会,人们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6
新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如下:
年初一的3个习俗:
1、早起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是不能睡懒觉的,旧时这一天要早起燃爆竹,也就是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放开门炮仗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2、起早吃素,大年初一早餐一般要吃素,很多地方会选择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幸福和睦。
3、拜年,很多地方有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话,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长辈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起床会穿上新衣服或者整洁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贺。
二、年初二回“娘家”,俗称“姑爷节”,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要回娘家拜年,一般要备足烟酒、糖果等礼品,而且还要携带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天要在娘家吃饭。
三、年初三也称“赤狗日”,赤狗在传说中是一种凶神,遇到他的人不吉利,因此这一天不宜外出,忌拜年。据说这一天跟谁拜年就会和谁吵架,因此这一天不见客人。
四、年初四“迎神接神”,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因此这一天要打开门和窗,并在桌上摆放全猪或者全鸡、水果、茶酒祭拜迎神,以保佑平安。
五、年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五是是财神的诞辰,是我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这天要早起打开大门和窗户,燃爆竹、点香,以表达对财神的欢迎。迎接财神时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六、年初六“启市”,按照我国的习俗,正月初五迎财神,而正月初六是店铺开张的日子,大小商家会在这一天开门做生意,门板要要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到了正月初六,也就意味着春节禁忌可以结束了,一切恢复如常。
七、年初七“人日”,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正月初七是女娲创世神话的“人日”,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类的诞辰日。
第2个回答  2024-05-08
春节:从初一到初七的喜庆盛典
春节,华夏大地最盛大的传统佳节,其喜庆热闹的氛围贯穿整个节日。从大年初一的拜年团圆,到初七的人日,“年”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浓厚。
初一:开门纳喜,阖家团圆
大年初一,象征着新一年的伊始。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戴一新,出门拜年。走亲访友,互致新春祝福,传递着节日的喜悦和亲情的温暖。爆竹声声,响彻天际,仿佛在驱逐旧岁,迎接新春。
初二:回娘家,亲情涌流
大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探亲,与父母家人团聚。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叙亲情,其乐融融。桌上摆放着丰盛的饭菜,寓意团圆美满。
初三:赤口日,慎言谨行
大年初三,民间俗称“赤口日”,因这一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冲突。人们外出拜年时言辞谨慎,避免争执,以祈求一年平安顺遂。
初四:接灶神,迎财神
大年初四,灶神娘娘归来。这一天,人们准备丰盛的供品祭祀灶神,感谢他过去一年的眷顾,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平安。人们还会迎财神,祈福新年财运亨通。
初五:破五,迎财气
大年初五,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被俗称为“破五”。这一天,商家开门营业,人们外出购物,寓意破除旧岁晦气,迎来财气。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初六:送穷神,迎春神
大年初六,民间有送穷神迎春神的习俗。人们将面做成鞋垫的形状,代表穷神,将其送走。人们还会迎春神,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七:人日,祈福健康
大年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人日”。这一天,人们用彩线编制成人形饰品,祈福健康吉祥。人们还会食用七宝羹,寓意身体健康,家人和睦。
春节习俗,传承文化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拜年祝福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放花灯,包饺子等等。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结语
春节,从初一到初七,每一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其核心不变,那就是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祈福祝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