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很多大诗人却考不上科举?

为什么古代很多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却考不上科举?

大诗人都很有才华,但大诗人不见得会考试。考科举诗文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科举跟当时的考官的爱好关系很大。很多大诗人可能文章写的不错,但不对考官的胃口,就会很容易落榜。而且越有才华的诗人越是真性情,写文章不太注意内容,也容易犯忌讳,所以很多大诗人都考不上科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古代的科举考的很多,有武状元和文状元。古代的大诗人,只是写诗厉害。可是科举不光光考诗歌,还有四书五经、礼乐射御书数等等。所以很多大诗人就考不上科举了。说清楚一点就是古代很多大诗人有严重的偏科,科举的总分不高,所以考不上科举。
第2个回答  2019-08-10
古代很多大诗人却考不上科举。

因为在古代,有很多的大诗人,他们性情豪爽,正直无私,喜欢吟诗作对,不拘泥于小节,有些话语对当时的局式不当,所以大多数诗人都考不上科举。
第3个回答  2019-08-10
有文采并不一定能参加科举,加上虽然能科举,当时的制度非常不完善,更有贪污作弊的,文人多穷,科举没钱自然无法中举。
如李白,对,就是如果能重来我要选的那个,咳咳……。唐律如下 罪人之子,或者商人之子不允许科举。而李白的父亲就是商人。都没有参加的资格,所以这满腔抱负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加上历代科举往往万中取一,不说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一个举人都够光耀门楣了,又比如还是唐代诗人李贺,科举因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 嫌名,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这就断了科举的这条路。
更有许多有文采之士,考试治世之道,愣是直接在试卷写应对之策,考官审卷,一看这是你能参与的吗,直接pass,就算考官通过了,到皇帝那里,皇帝也同样是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你替我拿主意,意思是我的治理不当咯,直接pass。所以说,古代科举难度重重,制度也是漏洞满满,一旦与当朝者意见不合,就不给你机会漏头。
第4个回答  2019-08-10
首先,古代科举制度考的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而是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的政论八股文。其科举目的是为了选拔从政人才,而不是诗人。
科举考试分为墨义,帖经,策论,经义。重点策论考察考生对时局势眼光,而且还要考儒学。那些大诗人普遍天才横溢,思维往往天马行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不晓屑为官。
总之,科举制度自隋唐代建立以来,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八股文章为论述,是较为正规和传统的。而诗人们往往与传统思想相悖,离经叛道,与统治者要求的相去甚远,金榜提名自然少了,但也有像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