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佛学的书适合初学者看?

我对佛学很有兴趣,也是佛教信徒。对佛学我基本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想问问哪些书适合我这样的人看,能够浅显易懂,增加对佛学的了解。
找谁问?每次去庙里面人都多的不行。。。看所有的僧侣都是很忙的,不知道能找谁?

另外,看书和念经有什么区别?念经有什么用?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地藏经》: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其实,分别不在法门,而在我们自己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法门,上面这句《大集经》的意思,是说现代众生,一般比较普遍的情况,都是比较适合修学念佛法门,所以如果您如果对这句经文信得过,可以了解一下净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释迦牟尼佛传》 http://www.amtf.cn/other/shijiafo/ebook1-000.htm 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学习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础,不然肯定会花了时间精力,然后觉得功夫不得力,到时候怀疑佛,毁谤佛,就不好了。

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阿弥陀佛名号其实就可以含摄无量佛的名号,其实能老实念佛,不生怀疑,从因地到如来果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可以了。

老实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但的确是难信之法。

上面说的,是给一些不能老实念佛,还心存不解,半信半疑的人看的,毕竟一般人初学都有怀疑,是很正常的,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学习,解开疑惑,产生真实坚定的信心,才会踏踏实实老实念。

《念阿弥陀佛的利益》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南无阿弥陀佛。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经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

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

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

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

一心念佛,不稍夹杂即精进。

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禅定。

一心念佛,信愿往生即智慧。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8
初入佛门应读的几部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因为她知道生前做的事,要么就是谤佛、不信三宝;要么就是杀业很重、吃鱼吃虾,炒着吃煮着吃,吃出各种花样来。因为她自己本身相信因果、信仰佛教,所以她知道肯定不会到善处去。但是到恶处去了,究竟在哪一道呢?是在畜生道,还是在恶鬼道,还是在地狱道,她不知道。因为她没有神通,所以去求诸佛菩萨,在里面哭着,感动了诸佛菩萨,佛菩萨用神通,把她带到地狱里面去,看她的父母受罪,并且告诉她,你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把他们超拔出来,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你读了《地藏经》,你就会对因果生起深信,不是泛泛而信、淡淡而信,而是深信。你深信因果就好了。为什么呢?你就会对你的起心动念和你的举手投足、你的行为负责;你就知道怎么样去规范你的思想,去规范你的行为。不然的话,佛法里面讲的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做了就不会失去,不做就不会得。
“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你不要认为,我做了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然就受报,就这么回事。所以说《地藏经》必须要读,让你明白因果。佛法的核心思想就讲的因果律。揭示的就是因果律,揭示的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揭示的就是无我律。说到这个无我律,必须要通达“空性”。那么你就要读《金刚经》了,《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边的经典部分。释迦牟尼佛用了廿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佛弘法四十九年中,用了廿二年的时间讲般若,刚好《金刚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的一部分,《心经》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边的精髓。所以《金刚经》要诵,每一品都可以使你开悟,趋证菩提。但是各人因缘不一样,不知道你在哪一品。《金刚经》是昭明太子给分的每一品,总共三十二品,上下五千余言。《金刚经》你必须要去诵,你明白空性了,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明白要怎么样去做。在《金刚经》第廿三品,叫〈净心行善品〉”,用清净的心去做一切善,那里边怎么讲:“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他这里讲的多明白,什么叫无上正等正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不是说我修净土法门,其他就不好;不是说我修禅宗,我打坐,其他法都不好,不是这样的,都好!个人根器不一样,所以他修的法也不一样。
比如说,你们今天碰到我,我提倡打坐,你跟这个相应,听到以后生欢喜心,也能够吃苦,下去马上就会练;你听到以后没作用,只是来看看,心里不想练,证明你跟这个法不投缘。你跟这个法不投缘,说不定跟念佛法门投缘,是不是。总有一法可以适合你,就这么回事。所以,佛只说一乘法,但是又立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大家的病不一样,所以开的方子不一样。又把佛所说的法比喻成药方,把众生个人的差别相,比喻成个人得的病不一样。“堪喻者,就是善喻者,堪为人师”,善于比喻呀。讲法用种种的比喻,来帮助你理解,堪为人师。这里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怎么样才能证得正等正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要无四相;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四无相的修一切善法。这个一切噢!你甭说我只做大的善事,小的善事不做,那不行。一切,大小都在里边。你这样去做的话,你就可以趋证菩提,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看我读到这一品,我就非常欢喜,可说不一定我就在这个地方马上小悟了;小悟千百回,大悟就一次。每次讲经我都会提这一品,昭明太子多有智慧啊!他分品、安名编辑得非常好。净心,我们要用清净的心去做一切善事,不能做了什么施恩图报。
做一件善事就图回报,他若不回报呢,不向你点个头或者回个笑脸,你就会生气;这个忘因负义的东西,昨天我才帮助他,今天看到我连个笑脸都没有,瞅得高高的。马上你看,你在骂他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的心已经就发怒了、生嗔恨心了、生烦恼了,对吧!如果你施恩不图报的话,你才不看他的脸上春夏秋冬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报不报是他的事,你去忖度这些是你的事,所以说你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辜我,你错我不就跟着你错了吗,我要错了,那我就是错上加错了,那就不行。所以说诵经就要明白这些道理,在生活当中你就知道怎么样去修。第三部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表大行。哪个地方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娥眉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FL;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你要把他的十大愿,当着是你自己的愿,说的就是你的心声。
第2个回答  2023-06-15

以下是一些适合初学者的佛学书籍:1. 《入门佛学》 - 作者:宋乃文2. 《佛经浅说》 - 作者:曹洪宇3. 《佛教常识》 - 作者:张继龙4. 《佛教心理学》 - 作者:释虚云5. 《菩提经讲解》 - 作者:帕迈·楚克帕6. 《佛教的生活智慧》 - 作者:释云门7. 《禅的入门》 - 作者:释永信8. 《佛陀的智慧》 - 作者:艾伦·沃特斯9. 《佛教概论》 - 作者:朱颜觉10. 《让佛陀带你度过每一天》 - 作者:巴里·科尼斯堡
第3个回答  2009-09-08
这位同修,你好。
要想学中国佛教,一定要从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下手。
千万不要乱看,乱闻。
学佛,其实就和读书一样,我相信你也应该知道。
读书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学佛也是如此。
有一些国家都是小乘,小乘圆满后才升为大乘。
而中国佛教则是大乘,所以一定要了解古代经典书籍才能看懂,理解,明了其中的道理。
慢慢来,建议你先《和谐拯救危机》再看《了凡四训》,《佛教故事经典》,《论语》,《道德经》,《弟子规》,《中庸》《大学》全部用心了解其中的精髓后,就在日常生活上落实,做到这些书上所说的道理。
不要只看不做,那样一点用都没有。那是研究佛学,不是真正的学佛。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落实到了,感觉心情愉快,心也清净了,那就恭喜你,你入门了。
现在可以学《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华严经》,《金刚经》,就足够了,决定能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了。
其他那些经典等到西天极乐世界后再慢慢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愿众生能闻正法,往生净土极乐国。
第4个回答  2009-09-07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
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
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相似回答